梁山好漢之中最被高估的人,梁山中排名第三,智謀無雙自比諸葛亮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文山樵人,無授權禁轉!

大凡中國的小說,無論題材,主人公如想成大事,則必都為其搭配一個軍師型的副手,如果會點法術占卜測卦則更佳。如劉備之孔明,李自成之宋獻策、李世民之徐茂公、包拯之公孫先生,而《水滸傳》,則是宋江之吳用。

吳用第十四回以秀才形象亮相:“看那人時,似秀才打扮。”還介紹他字“學究”,道號“加亮”。

學究這個詞,今時早已成為迂腐浮誇之讀書人的代稱,但在清代以前,卻是不折不扣的正面詞彙。“學究”一詞最早見於唐代,科舉中明經科(唐代科舉大致分為明經科與進士科。明經科偏背誦等客觀題,進士科主要考命題作文、作詩賦等主觀題。因而明經難度要低,後漸漸為進士科所取代)之內有個科目“學究一經”。到了宋代,禮部貢舉十科中有“學究”科。所以吳用在宋代字“學究”,就如同今天有人起名叫吳機電、吳化工一樣。

梁山好漢之中最被高估的人,梁山中排名第三,智謀無雙自比諸葛亮

不過“學究”到了明朝又具有了私塾教師的意思,施耐庵即為明初人,也許正是取此意來強化吳用私塾先生的職業身份。

書中又云吳用道號“加亮”。首先“道號”此處並非指吳用為道士,古時隱士亦習慣有一兩個別號,稱為“道號”。就好比諸葛亮的“臥龍”,王禪的“鬼谷子”,而非呂洞賓的純陽真人,邱處機的長春子。

其次“加亮”。很明顯是以勝過諸葛亮自居;宛如左宗棠別號“今亮”。

“秀才打扮”、“學究”、“加亮”,為吳用塑造了一個區別於梁山眾好漢的文人、知識分子、戰鬥指揮員的特殊形象。

不得不說,《水滸傳》是本“三國”色彩極濃的作品。(由於施耐庵與羅貫中的師生關係,有史料表明羅貫中為《水滸傳》進行過修改與新增,以至更將施羅二人並列為《水滸傳》的作者),書中有關羽之後關勝、與呂布、張飛外型、兵器都極相似的呂方、林沖,而“加亮”先生吳學究,則基本是參照了諸葛亮臥龍演化而來。

不過可惜的是,吳用的有表現與諸葛亮可謂天壤之別。

首先是贊襄籌劃。這個是軍師的本職工作,也是基本技能。這又大致分為軍事與非軍事兩個方面。

大家先來關注一下吳用軍事方面的表現。如在此方面試舉一例來對吳用的軍事才能進行評判,那麼智劫生辰綱無疑是最佳案例。也許是由於沒有發生武力對抗,許多人不認為這是軍事行動。但武力對抗僅是軍事行動的形式之一,諸如離間、後勤破壞、資訊干擾等非武裝行為也都是軍事行動。況且,智劫生辰綱,無論“智”如何之高明,終歸還是“劫”。所以,智劫生辰綱無疑是一次標準的軍事行動,而且從頭至尾,計劃制定、具體實施,直到臨場指揮,都是由吳用一力承擔,晁蓋僅是個名義上的領袖。整個行動過程,深深打上了吳用的個人烙印。所以,智劫生辰綱的確是析判吳用軍事能力的佳本。

吳用的出場,正是伴隨著生辰綱的出現。劉唐是生辰綱線索的提供者,吳用透過化解他與捕頭雷橫的廝鬥,第一時間介入了劫取生辰綱的行動。之後又向晁蓋推薦了阮氏三兄弟,並自告奮勇前去邀請。繼而公孫勝來投,晁蓋又舉薦了白勝,打劫團伙的人員隊伍完全齊備。

在正式行動之前,劉唐雖來提供訊息,但其它一無所知;公孫勝又提供了生辰綱的行程路線:“只從黃泥岡大路上來”;而晁蓋、三阮僅有一腔熱情,對於如何謀劃如何下手則全無概念。毫無疑問,行動計劃與臨場指揮,只能由吳用挺身而出,一力承擔。

梁山好漢之中最被高估的人,梁山中排名第三,智謀無雙自比諸葛亮

在楊志到來之前,吳用便已向晁蓋等人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也就是大家在後面篇章裡所知的酒中下蒙汗藥。

所謂“智取”,技止此爾。

這一計劃的漏洞實在太多太多。第一,如果楊志的隊伍自行攜帶了酒水或其它解暑食品,那麼吳用的計劃沒到實施就會直接作廢。第二,如果當日恰好陰涼,押運隊伍未感熱渴,那麼白酒大棗很可能就失去了足夠吸引力,計劃也很可能因此流產。第三,如果押運的十餘個軍漢挨不住楊志的打罵,不做停留直接過黃泥岡而去,那吳用們怎麼辦?難道推車擔酒一路尾隨,直到人家停下再上去推銷?真這樣幹,恐怕老都管也要看出毛病來了。第四,即便楊志一開始就同意買酒,也可以先命一兩名部下先喝,坐等他們有何反應,或者楊志自己堅持不喝,都可以輕易化解。

吳用這一計策之所以能夠成功,仰賴的全是好到離奇的運氣。不然的話,完全無法解釋,怎麼可能諸多偶然與巧合同一時間竟湊到了一起,竟還都是有利於吳用們的。這麼熱的天氣,楊志竟沒有安排攜帶飲品,要知道在宋代解暑藥茶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不單楊志,老都管和兩個虞候以及眾軍漢竟也無一人想起,奇了怪哉。也許公孫勝吳用如諸葛亮般能預測天氣甚至氣溫,但他們如何得知楊志正好午間上崗,如果楊志於途中調整時間或者路線怎麼辦?不過他們有得是運氣,楊志的押運隊伍來到黃泥岡的當天恰是個晴天,而且正巧又決定在最熱的中午經過。並且路上一直隱忍的老都管偏此時開了口,一直不敢違抗楊志的軍漢們此時竟集體有了梁靜茹給的勇氣,任楊志如何打罵,硬是賴在黃泥岡上不走,偏要堅持等到劫匪跟上來。

上述諸般小機率無邏輯事件被施耐庵的一技妙筆生攢在了一起,無中生有地硬是替吳用學究搞出了一個名不負實的智取大戲來。

雖然“智取”並沒的多少“智”的成份,但是畢竟“取”的目的還是達到了。可是到此就萬事大吉了嗎?這生辰綱可不是張生日卡,這是十萬貫啊!摺合成今天的銀價,約為人民幣一千九百七十萬!梁中書再富有,也承擔不起這樣的損失,何況是連續兩次!

還有一點,這可是送給蔡京的生辰綱,當今天下第二人!即使就真的只是一張生日卡,蔡宰相也不會容忍有人連續兩次奪走,他怎能忍受這種恥辱!

所以,接下來大通輯、大捜捕都是完全能夠預料到的。然而,我們的“加亮”先生就完全沒有對此做出任何預判與準備,而是住在晁蓋莊上天天喝大酒。

大家看看,啥也不幹,坐等官兵上門。蔡京受此大辱,梁中書帳戶賠到吐血,還不搜山檢海,挖地三尺來抓盜匪。就算你隱姓瞞名遠走他鄉也未必逃得脫,何況是這樣大搖大擺,花天酒地!而且說起吳用們露餡兒的過程,也是讓人笑掉大牙。

吳用與晁蓋等七人預先上黃泥岡埋伏,如此機密兇險之事,竟然還敢投店住宿,而且也不化整為零。而最令人費解的是,,當店家要求登記個人資訊時,吳用“搶將過來答道:‘我等姓李,從濠州來販棗子,去東京賣。’”

一個“搶”字,將七人之前毫無計劃的漏洞暴露無疑。

店家問話,晁蓋正要回答,吳用搶先開口,這說明七人事先對此並沒有對好口型,做好應付盤查的準備。所以吳用怕晁蓋失言,故而搶答。但是,他回答的就好嗎?

首先一句“我等姓李”就已失言在先。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高大威猛的財主,三髭鬚白淨面皮的秀才,“身長八尺,生得古怪”的道士,臉上硃砂記黑黃毛的強盜,還有樣貌兇惡、辨識度極高的阮氏三兄弟,七人樣貌各異,身份懸殊,怎麼看也不像是同姓一家人。吳用又自稱:“從濠州來販棗子,去東京賣”,這就更離譜了。濠州在哪裡?今之安徽省鳳陽縣也。從安徽中部的鳳陽前往河南中部的東京(開封),需要先北上山東鄆城(荷澤)嗎?(兩地相距約430公里)?難道是先繞道山東旅遊考察一番,再前往河南經商?如此炎熱的天氣,偏要繞如此遠的路,就不怕棗子壞掉?這謊撒的簡直拙劣。況且七人中有至少五個是當地口音,公孫勝是河北人,劉唐是山西人,如果要冒充外地人,也應該讓公孫勝劉唐兩個真正的外地口音來回答問話,興許還能矇混過關,可吳用連這點也沒做到。

不過話說回來,吳用答得再好也白搭,因為晁蓋甫一露面就被店家認了出來,何淸明言“卻認得一個為頭的客人,是鄆城縣東溪村晁保正”——在家門口做案,連最基本的化裝都忘了。

就這樣漏洞百出的計謀,當初晁蓋聽到時竟還“聽了大喜,攧著腳道:‘好妙計!不枉了稱你叫做智多星,果然賽過諸葛亮(我就問諸葛丞相您服不服?)。好計策!’”足見晁蓋的智商如他的外表一樣粗糙。而且不僅晁蓋,另外五人均未提出任何異議。每讀至此段,我都會想起蕭言中先生的著名漫畫:《笨賊一籮筐》

由於上述種種弱智表現,生辰綱之事很快暴露,但晁蓋等人渾然不覺,若非宋江來報信,七人必定被甕中捉鱉(宋江語)。。對比一下去年同樣劫走生辰綱的劫匪,“至今搜捕不得”,人間蒸發一樣。吳用一夥的差距實在太大。

然而奇葩的是,宋江是早上趕來報信,晁蓋等人便開始收拾善後,但直到晚間官兵來到晃家莊時已是一更天時分,而晁蓋等竟仍沒有逃走!若非朱仝故意放水,晁蓋險些落網就擒。

指揮謀劃就先天不足,但不影響吳用堂而皇之的坐上了軍師寶座。在宋江全面取得指揮權之前,由於晁蓋粗放型隨意性的管理風格,吳用實則就是梁山的三軍總司令。

那麼吳學究表現如何呢?

吳用上山後得到的第一次下山執行軍務的機會,是支援攻打祝家莊失利的宋江。恰好孫新、孫立、顧大嫂等人來投,主動提出進莊臥底,利用孫新與欒廷玉的師兄弟關係,裡應外合。這是天上掉餡餅,與吳用並無任何關係。表現為零。

第二次吳用輔助宋江攻打高唐州,面對高廉的妖術毫無辦法,只得請公孫勝道士下山。雖然在高廉夜間偷襲時吳用有預測正確的正面表現,但事先對高廉會使妖術的重要軍情缺乏收集,交戰時誤導宋江使用“四風返火”術破敵致使再遭敗績,以及李逵要去請公孫勝時沒有阻攔(事實證明李逵差點把事情搞黃)等失分行為,吳用這次的表現仍然是遠不合格的。

其後幾次也是大致相同,比如面對呼延灼的連環馬一籌莫展,靠湯隆騙取徐寧上山破解。

可以概括性地說,吳用的軍事才能十分低下,不具備統帥三軍決勝疆場的綜合指揮能力。他能有所表現的事件,幾乎都是冒充刺殺(冒充太尉誘殺賀太守)、放火打劫(放火趁機亂攻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哄騙逼迫人上山(賺蕭讓、金大堅、秦明、朱仝、盧俊義)這樣江湖上慣有的“好漢行徑”。所以早期梁山好漢們的軍事行動極度缺乏軍事化特徵,怎麼看都像是打群架。

施耐庵和吳用一樣,也做過軍師。所以許多人猜測吳用即為施耐庵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投影。如果當真如此的話,以施耐庵在張士誠帳下多年碌碌無為的平庸表現來看,吳用的低能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軍師的才能不只是軍事方面。如果吳用在其他方面能夠拿出業績來,也可以為其找回顏面,填平大坑。

宋江刺配江放,因醉題反詩而下獄。作為晁蓋劫生辰綱團伙的恩人,梁山理應搭救。此時吳用挺身而出,要獻計救宋江脫困——偽造蔡京家書。但是吳用千算萬算,竟犯下了書信稱謂錯誤的小學生級別錯誤,虧他還是小學教師。

而且他這一錯,便等同於直接出賣了戴宗,並同時把宋江幾乎送上了絕路。以至於梁山必須選擇冒更大的風險,付更大的成本,憑武力劫法場這一成功機率極低的方法。而嗣後的過程也證明了這點,若非殺神李逵的出現,營救行動極有可能失敗,不僅宋戴二人不能得救,連參與營救的十七名好漢也將成為陪葬。

此次失誤,可以說拙劣程度遠超其他。書信之中用錯名諱,乃是文字上的低階失誤,而吳用恰恰便是個文人出身,還是個秀才教師,竟有此謬,誠可謂丟人至極。而他成功的幾次也是手段卑劣。比如害死秦明家小,指使李逵打死小衙內——婦嬬無老幼全不手軟,心腸狠毒至此。

綜合來看,吳用文武兩方面都不具備軍師的起碼素質,他之所以能在梁山穩坐軍師寶座,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梁山好漢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吳用雖非大儒,但畢竟是秀才出身,正牌知識分子,相比大多數好漢仍然具有明顯優勢。

二是吳用雖然業務能力不強,但此人情商卻出奇的高,見風使舵賣主求榮從不含糊;觀顏察色,放刁使奸先人一步。每當梁山面臨權力更迭,吳用均能敏銳地洞察端倪,並精準地判斷出下一任老大,毫不猶豫地改換門庭,挺身投靠。

梁山好漢之中最被高估的人,梁山中排名第三,智謀無雙自比諸葛亮

初上梁山,吳用激林沖火併王倫;宋江上山,吳用又棄晁蓋而侍宋江;盧俊義擒得史文恭,獲得了晁蓋的繼承權,這是宋江最大的一次威脅,吳用再次清醒地判斷出盧俊義不敢覬覦,於是毫無保留(底線)地助宋抑盧。

從個人感情來說,吳用鬥王倫陰盧俊義均無可厚非,唯其背叛晁蓋,著實令人不恥。

當第十四回吳用初登場時,其自己就說:“晁蓋與我都是自幼結交。”晁蓋也一直對吳用言聽計從,即使他這位發小總是留紕漏、捅婁子。晁蓋對吳用一心一意,可吳用對晁蓋卻是三心二意。

初識宋江之後,吳用就在心中對宋江格外留意。自晁家莊一別,宋江刺配江州途經梁山,劉唐授命來劫宋江上山,宋江阻攔劉唐殺兩個捕快並不肯解除枷鎖。吳用一見就窺破了宋江的心思。

吳學究笑道:“我知兄長的意了。這個容易,只不留兄長在山寨便了。…略請到山寨少敘片時,便送登程。”宋江聽了道:“只有先生便知道宋江的意。”

宋江做戲,吳用一眼看破並主動配合,可謂臭味相投。

等宋江下山,吳用又向宋江推薦了戴宗(並附帶著李逵,使宋江得到一個最忠實的馬仔),送了宋江一個大人情。後來宋江正式上山落草,吳用則從原先的眉來眼去,發展為直接公開擁抱,毫不掩飾。直至晁蓋也看在眼中,漸漸無法隱忍。終至曾頭市一戰,晁蓋親征卻不願帶吳用前往。臨及發兵之時,軍旗突為怪風吹折,吳用雖以此為凶兆勸晁蓋休兵,但在晁蓋拒絕後吳用也沒有表示要隨晁蓋一同出征,而是待在山寨,坐等“凶兆”應驗。

晁蓋中箭身亡,吳用第一時間站出來擁戴宋江,帶頭造勢,並替宋江開口將晁蓋遺囑擱至一旁:

吳學究道:“晃天王雖是如此說,今日又未曾捉得那人,山寨中豈可一日無主?若哥哥(宋江)不坐時,其餘便都是哥哥手下之人,誰人敢當此位?況兼眾人多是哥哥心腹,亦無人敢有他言。哥哥便可權臨此位。坐一坐,待日後別有計較。”

宋江代理山寨之主,卻絕口不提發兵為晁蓋報仇之事。直至山寨買馬再次被曾頭市所奪,方才大怒要討伐曾頭市。此時的吳用立刻表示支援,然而令人憤怒的是,吳用支援出兵的理由竟是:

吳用道:“即日春暖無事,正好廝殺取樂。”

滿足出兵的前提是“春暖”、“無事”,而目的則竟是“取樂”!根本與晁蓋無關!

書生無禮,竟至如此!

討新恩搖尾乞憐,舍舊主如棄敝履。

這個,便是吳用的氣節了。

梁山好漢之中最被高估的人,梁山中排名第三,智謀無雙自比諸葛亮

虧他還號“加亮”,虧天下還呼他做“智多星”,虧後世讀者還多把諸葛亮拿來和他比較。諸葛武候在天之靈倘若有知,還不氣地從墳裡爬出來,一把掐死這位“加亮”。

諸葛亮帥才謀略吳用比不上,人品則更是天上地下。孔明一生至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報答皇叔知遇之恩;學究一生算計,見風使舵投機鑽營,全無情義節操。

吳用在梁山位居軍師要職,軍事、行政、人事等各方面幾無建樹,正面作用與貢獻寥寥無幾,反而是迫害婦老、殘害兒童等傷天害理之事上表現積極頗有心得。在公開倒向宋江以後,對宋江的招安政策全力襄助,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吳用的鼎力支援,宋江招安從龍的理想必將困難重重。

然而,吳用全力協助宋江完成了招安大業,但結局卻超出了他的預料。“智劫生辰綱”之少智,早已證明了吳用缺乏通盤謀劃的能力。連攔路搶劫都做不好的小學私教,還能完成對政治局勢的準確研判嗎?東京的金鑾殿豈是梁山的忠義堂可比?

招安成功了,但梁山卻失敗了。這就是吳用對梁山的貢獻。最後自縊於宋江墓前的時候,也許吳學究心中不僅有悲傷絕望,可能更多的還有對梁山眾兄弟的羞愧與痛疚。

梁山好漢一百零八人,盛名之下言過其實者大有人在,而其中最被高估的,就是德藝雙劣的狗頭軍師吳用。

大家有什麼有趣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