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描寫元宵節有什麼特殊意義?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上元節,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之日,中國人按照“第一良宵”之意,取名“元宵”,又因古代這天晚上通宵張燈結綵,人們放燈觀燈,故又名“元宵燈節”。

元宵節慶賞活動在漢代已經出現,漢明帝時正式敕令正月十五夜要放燈禮佛。而元宵節在民間盛行始於唐代,這一天人們懸掛花燈,觀賞花燈。唐玄宗時將賞燈的時間定為三天,即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至宋代,這一風俗更為流行,規模和場面都很宏大,放燈時間也增加至五天,即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

《水滸傳》中描寫元宵節有什麼特殊意義?

在《水滸傳》中,元宵節也是作者描寫最多的節日:“融和初報。乍瑞靄霽色,皇都春早。翠幰競飛,玉勒爭馳都門道。鰲山彩結蓬萊島。向晚色雙龍銜照。絳霄樓上,彤芝蓋底,仰瞻天表。”

元宵的夜晚,花燈更是:“山石穿雙龍戲水,雲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梅燈,晃一片琉璃;荷花燈,芙蓉燈,散千圍錦繡。銀蛾鬥採,雙雙隨繡帶香球;雪柳爭輝,縷縷拂華幡翠幕。”

小說四次詳細地描寫了元宵節的事件,梁山好漢藉助元宵節熱鬧與混亂的場面來營造人物命運突轉,或為攻城奪池鬥爭做鋪墊。

《水滸傳》中描寫元宵節有什麼特殊意義?

元宵節出現的第一次,小說第33回描寫的是宋江在清風鎮看燈,被清風寨文知寨劉高之妻認出當賊捉拿,導致大鬧青州的激烈行動,花榮去救他,卻一起被捉,最後被清風山義兵搭救。

此次追捕,讓一直不願為盜一心盼著朝廷大赦的宋江忍無可忍,且無處可去,最終落草為寇,再用計“拉”霹靂火秦明“下馬”。

當時,各位英雄紛紛豎起義旗,逐漸聚整合小股義軍時期,而宋江最終被朝廷逼作賊,以自己的影響力將使義軍逐漸匯聚到梁山泊,開創更大的事業,可以說是故事的開端。

元宵節出現的第二次,小說第66描寫的是梁山好漢利用元宵節的混亂大鬧大名府救出盧俊義與石秀事件。標誌著義軍的事業長足發展,聲勢壯大,已能和大股官軍分庭抗禮,是故事的發展階段。

《水滸傳》中描寫元宵節有什麼特殊意義?

元宵節出現的第三次,小說第72回描寫一百單八將聚義之後的第一次行動。

當時,柴進潛入禁院,用暗器剜去素白屏風上御書四大寇姓名之一——“山東宋江”,“心中暗忖道:‘國家被我們擾害,因此如常記心,寫在這裡’”。可見柴進為自己揭竿而起擾害國家感到愧疚,也反映出他希望招安的心理。

宋江則直接私會李師師,希望透過她向皇帝訴說招安之意,但李逵對宋江自己與李師師喝酒卻讓他看門的做法十分不滿,打了太尉鬧將起來,招安之事不了了之。

最後一次寫元宵節,小說第90回寫宋江諸將徵遼立大功,卻受到皇帝和姦臣的猜忌,不許進城看燈。

《水滸傳》中描寫元宵節有什麼特殊意義?

此次看燈,只是“東京年例,大張燈火,慶賞元宵”隻言片語,就把元宵勝景一筆帶過,來看燈的人也只有燕青、樂和、李逵、時遷幾個喜熱鬧之人。燕青、李逵等在這次遊玩中,聽說江南草寇方臘的訊息,為後十回中梁山好漢征討同樣是義軍的方臘。預示了梁山將開始走向衰亡。徵遼戰役梁山眾好漢沒有損傷,但徵方臘卻大傷元氣。

可見,這四次元宵節,反映出梁山的發展過程與梁山眾好漢的整體命運,難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