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是指“學習要常複習”,另有其意!

《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小學時老師講解:“學而時習之,就是講學習了知識要經常複習,這也是很快樂的事情!”

“學而時習之”不是指“學習要常複習”,另有其意!

學習之後經常複習,到底快樂不快樂?估計沒有人做過科學的調查,但從一般的感覺上理解,恐怕這樣的人實在不多。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出於追求學業進步,或者說追求高分而不得已之舉。

實際上,把“學而時習之”理解為一種學習方式,似乎毛病並不顯著。然而,這種理解則最終將《論語》乃至於傳統文化導向了功利主義,或者說是實用主義。因為,學習而後複習,其最終指向無疑是高分、名校,而不關乎學問,更不關乎道德。

“學而時習之”不是指“學習要常複習”,另有其意!

眾所周知,《論語》為儒家思想經典著作之一,其根本出發點和立腳點都在於修身進德。將其錯解為實用主義的概念,是對《論語》根本上的不尊重,由此導致的偏差則最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故而當前培養出的人才,則無疑是扁平的,或者說不夠人性,或者說缺乏血性,又或者說缺乏溫度,再或者說不夠接地氣,甚而培養出冷血的機器。由此導致諸如北大清華之類最高學府,培養成批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其結果必然導致不快樂,而且是集體無意識的不快樂。

“學而時習之”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實際上,關鍵在理解“學”字,此學非學物理化學英語之學,而專指修身進德之學,“時習之”則指任何時候都當以修身進德為念,時時格物致知,即存善念去不善之念。

“學而時習之”不是指“學習要常複習”,另有其意!

其所包含的意思最少有三個層面,一個是說明修身進德為學的首要大事,故將其作為《論語》首篇;第二個說明修身進德為終生大事,故而時時奉行不能有絲毫疏忽,更不可此時如此,彼時又非如此,在此人面前如此,在彼人面前又非如此,在此地如此,而在彼地又非如此;第三說明修身進德無止境,然而其回報卻超乎任何的知識技能學習。

開篇時曾講,學習而常常複習談不上什麼快樂,那麼大概有人禁不住要問,修身進德而時時為善去惡又有什麼快樂?這和苦行僧的生活有何區別?這不妨拿吃東西打比方,譬如天天吃香喝辣、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傷胃乃至給五臟六腑帶來過多壓力,而吃到最後恐怕是沒什麼快樂的,因為快樂之本在於胃口要好,胃口好,則吃山珍海味亦可,粗茶淡飯亦可。則修身進德之學則好比胃口,知識技能學習則如同山珍海味亦或粗茶淡飯,不過是人生存於世的資糧。

“學而時習之”不是指“學習要常複習”,另有其意!

修身進德則專注於人本身,更進一步說是專注於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好,則遇事無不好,無不喜悅。故而說“不亦說乎”。這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現象不同,不少博士乃至博士後又或博士導師乃至更高等級,又或者家財百萬千萬以至於億萬,不是有很多人生活的並不喜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