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莫言老舍餘秋雨”,難倒對聯高手,一詩人頃刻對出堪稱經典

古漢語文學中,對偶是一項極其重要且常見的創作手法,工整而又優美的對偶句,不僅能夠增強文章的氣勢,更予之形式美與音韻美,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傑出的代表作品,

此文以四六句為主,夾其他句式,幾乎全篇對偶,讀來錯落有致、節奏分明,如繞樑之曲。

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的詩詞,同樣與對偶相輔相成,

一對好的對偶句,可為詩詞的點睛之筆,成為千古名句,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而詩詞的對偶、對仗,也促進了對聯文學的發展。

上聯“莫言老舍餘秋雨”,難倒對聯高手,一詩人頃刻對出堪稱經典

對聯,又稱對偶。這種文學體裁應用廣泛,不同的作用,則有不同的通俗稱呼,如過年貼在門上的,被稱為“春聯”、“桃符”等,還有輓聯、喜聯等等。據典籍記載,在三國時期,就有“對聯”這種文學體裁。明朝洪武年間,出土過一尊刻有孫權赤烏年號的鐵架,其上便鑄有一對工整精美的對聯。隨著駢文和律詩這兩種文學體裁的成熟,對聯也進入了發展期。在宋明元清時期,對聯(對對子)是文人最常見的文字遊戲之一

,雖然對聯篇幅短小,但博才之士,往往能夠在數字之間,寫成一個意境優美且構思巧妙的上聯

。而

要對出下聯,不僅要同樣的博才,更要才思敏捷

,因為下聯不僅要符合上聯的意境,還要符合字詞平仄和語句結構。

上聯“莫言老舍餘秋雨”,難倒對聯高手,一詩人頃刻對出堪稱經典

關於蘇軾和佛印這對好友,就有不少對對子的軼事。一天,蘇軾和佛印在雪中賞梅,佛印心有所感,出了一個

上聯:“雪裡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蘇軾聽聞之後,略加思索,便對出了一個絕妙的下聯:“風中翠竹,風撫翠竹竹撫風”。

在1932年的清華大學入學考試,陳寅格便出了一道對聯題目,他認為,對對子最能考驗一個人國文的綜合水平,這個題目的上聯是:“孫行者”。上聯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字,卻暗藏玄機。首先“孫行者”是一個名字,其下聯肯定也要是一個名字,而且要是具有一定名氣的人名,不能憑空編造,另外,詞性結構平仄也要相對,

當時據傳只有語言學家周祖謨先生的下聯:“胡適之”得了滿分。

上聯“莫言老舍餘秋雨”,難倒對聯高手,一詩人頃刻對出堪稱經典

曾經,也有一個“人名對聯”廣泛流傳,但是這個對聯更難,因為它由三個人名組成,而且三個人名相互關聯,組成了一定的含義,

這個上聯是“莫言老舍餘秋雨”

。其中包含了三個作家的名字,分別是“莫言”、“老舍”、“餘秋雨”,而且如果忽視名字,此上聯還有“不要說老舊破敗的屋舍餘漏秋雨”之意。所以說,要想對出這個上聯非常困難,對上了名字,語意不通,對上了語意,又非人名,許多自詡才高之輩一籌莫展。後來這個上聯傳到了

著名詩人、國學大師趙缺耳中,他笑著說到:“這有何難”,只見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一個下聯:“胡適東坡顧太清”,眾人連歎絕妙,謂此聯真乃千古絕對。

上聯“莫言老舍餘秋雨”,難倒對聯高手,一詩人頃刻對出堪稱經典

其中“胡適”、“東坡”、“顧太清”也是三個有名的文人,前兩個大家耳熟能詳,最後一個,是清代著名女詞人,清詞圈有一句話叫做“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男是指納蘭容若,女就是指顧太清。

此下聯,名字的結構、平仄、詞性都非常契合

,另外,“胡適”有隨遇而安之意,“東坡”同時也是地名,是蘇軾謫居之地,後人常代指為隱居之地,“顧太清”則是神態動作,環顧四周,清淨幽雅。整句意思連起來就是:“隨意適應下居住在東坡吧,四顧極其清淨”。最後從意境上來看,上聯是勸誡,下聯則是超脫,

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清靜無為,閒適恬淡,就像蘇軾在逆境中的那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又有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清高氣節。

上聯“莫言老舍餘秋雨”,難倒對聯高手,一詩人頃刻對出堪稱經典

隨著網路的傳播,這組對聯被拿出來評析鑑賞,但因為傳播過程中造成的不嚴謹,

原文被傳得面目全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莫言路遙餘秋雨,可染悲鴻林風眠”。其實,稍加分析,便可看出此聯許多謬處。

首先,對聯無論多少字,應該注重平仄相間,當代聯家餘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但是

“莫言路遙餘秋雨”卻是“仄平仄平平平仄”的句式,嚴重違反了聯句的規則。

其次,看結構,“路遙”,就是“路途遙遠”的意思,後面的“遙”修飾前面的“路”,而“悲鴻”,可以翻譯成“悲鳴的鴻雁”,也就是修飾詞“悲”在前面,與上面的詞性位置相反,“林風眠”同樣有這樣的問題,這是

屬於結構不對。

上聯“莫言老舍餘秋雨”,難倒對聯高手,一詩人頃刻對出堪稱經典

最後,“可染悲鴻林風眠”語意不通,解釋起來十分牽強。所以說,對聯雖然短小,但語出天然,雋永深妙,非俗手能為,上面這組“林風眠”的對聯,在網路上傳播後,紛紛叫好,

但相比趙缺先生的下聯,實在是雲泥之別。

結語: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詩詞愛好者越來越多,因此,對聯也成了他們鍛鍊語感、積累素材的絕佳途徑。這種現象,代表了傳統文化的積極發展,但是在創作、傳播的過程,我們一定要尊重它們的規則和底蘊,正如楹聯名家白啟寰先生所說的那樣: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