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8年。

對於他的皇爺爺繞過了自己的諸位叔叔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這個大孫子的行為,別人覺得奇怪,但朱允炆心裡還是門清兒的。

蜀王朱椿仁善,潭王朱梓知書,韓王朱松博學,燕王朱棣睿智,皇爺爺的這些兒子們,自己的這些叔叔們,各有各的本領,各有各的長處,誰來當這個大明新帝,都只會比自己做的好,不會比自己做的差。

自己不是唯一的選擇,也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自己能一屁墩坐在這個皇位之上,全賴皇爺爺朱元璋對自己的父親,即懿文太子朱標的喜愛。

原本,朱元璋是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的。

老皇帝為了給朱標鋪路,幾乎窮盡了一生的時間,無論是發動政治清洗,頻繁發動北征,還是革除丞相制度,乃至於大封藩王,目的都是為了讓朱標的皇位更好做一些。

因為說到底,殺伐果決,冷酷無情,手段又極其殘忍的朱元璋在大臣們看來是天下的王,但實則,他不過是一個對他的子嗣們充滿依戀疼愛又十分不捨的父親罷了。

不過,朱標的死,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明太祖朱元璋)

這位極為聰明,且在聰明中又充滿狡黠的大明帝王也許什麼都能算得到,但他終將意識到:

人算不如天算。

如果說把朱標立為儲君,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還比較服氣的話,那麼朱元璋在朱標死後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儲君的行為,可就讓朱棣十分大惑不解了。

嫡子繼承製度我忍了,長子繼承製度我也忍了,但現在你來個隔代繼承,我實在是忍不了了。

朱允炆是什麼樣的人?

他和他的父親朱標一樣,性格仁慈軟弱,做人唯唯諾諾,做事優柔寡斷,何況他的年齡在那兒擺著呢,他就是個小屁孩,他憑什麼做皇帝?

朱棣當然不可能跑過去這麼問朱元璋,他只能在內心世界裡十分不爽。

朱元璋當然也不可能會回答兒子朱棣的疑問,因為這個答案朱棣很清楚,那就是:

他的父親是明太祖朱元璋,而不是唐高祖李淵,他的皇位,他給誰他說了算。

於是,朱允炆在皇爺爺朱元璋最後的祝福下,登基了。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登基)

當年留給父親朱標的天下,現在朱允炆撿了現成,這實在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兒。

但朱允炆很快發現,自己有點高興得太早了,因為,這個便宜並不是那麼好撿的。

讓朱允炆覺得棘手的,當然就是他這幫被分封在全國各地的藩王們。

朱元璋給自己兒孫們的福利不是蓋的,他在即位後不久就把諸子封了藩王,藩王們盤踞在大明江山的各處,有別墅住,有空調吹,有僕人伺候,有的財力雄厚,有的兵力強盛,對中央政權來說,實在是不小的隱患。

在朱允炆看來,這不是藩王和藩國,這是分裂和國中國。

和一些影視劇作品把朱允炆刻畫成一個天真懵懂,能力低下的傻白甜不同,朱允炆其實在才成為皇儲不久後就開始擔憂藩王勢力過大的問題。

自己以後是要當總經理的人,但眼下各處都開了分公司,分公司的經理太多,屬實是讓他這個總經理有點坐立難安。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北邊烽火)

他的祖父朱元璋曾經告訴他:

《皇明史竊》: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

我弄這麼多藩王,不是給你找麻煩,反而是為了幫你,有他們在,北方的蠻夷胡虜蒙古人就由他們抵擋,你就能安心當你的皇帝。

沒想到朱允炆聽罷之後並不安心,而是反問道:

《皇明史竊》: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

爺爺,我認為你這個方法,好像是不太靈啊,蒙古人叛亂,各地藩王可以平定叛亂,那如果叛亂的不是蒙古人,而是各路藩王,我又該怎麼辦呢?

面對朱允炆的疑問,朱元璋頷首而立,沒有回答他。

也許,就連朱元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只能慈愛地看著朱允炆,然後反問他的意見。

那時的朱允炆已經有了一些帝王之氣,眉宇之間透漏著自信和沉著,他告訴朱元璋:

《皇明史竊》: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如果藩王造反,可以先用君王的道德來感化他們,用朝廷的禮節來限制他們,如果道德和禮法都不能使他們改變,那就削他們的地,廢黜他們的王位,討伐他們的城池。

一套一套,說得循序漸進,實在是有理有據。

登基之後的朱允炆的確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多多少少有那麼一點點的出入。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明成祖朱棣)

拿燕王朱棣同志來舉例,我們就能明白,在朱允炆的心裡,無論這些藩王們叛亂與否,他們都不應該在自己的時代裡存在。

朱棣當然很想當皇帝,但他其實並不想要造反。

這句話乍一聽很有問題,但其實卻很合理。

當皇帝是一回事兒,造反是另外一回事兒。

想當皇帝是理想,而不想造反是現實。

朱棣每天都在想象自己如何成為皇帝,但他從來也沒有付諸過行動,如果可以,他可以帶著他對皇位的慾望老老實實的當一輩子藩王。

我們想一下,對朱棣來說,其實當藩王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藩王也有華麗的宮室,也有足量的財富,也有取之不盡的吃穿用度,也有尊崇無比的社會地位,也有成群的供役使得僕人,而這樣的日子,和當皇帝也沒有什麼兩樣了。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燕王府)

但造反則不然。

閒著沒事兒,沒人願意造反。

因為總結歷史發展的過程,我們會發現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像朱棣這種僅有一城之地(還不完全屬於他),幾萬兵馬的藩王想要由北向南的顛覆中央政權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既然成功率不高,那麼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失敗的後果。

這個後果非常的簡單,那就是:死。

而且,一定是十分痛苦地死去。

朱棣不想死,他想要好好地活著,但問題在於,朱允炆連這樣輕鬆愜意的富貴生活也不願意給朱棣。

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一經開始,就不會再停下,朱允炆對著這幫叔叔們一頓拳打腳踢,有些藩王被廢為庶人,有些藩王被關了永久禁閉,有些藩王的遊戲賬號遭到禁言,還有些藩王流放三千里,特別說明:可以在路上慢慢走。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朱棣才發現,現在不是想不想造反的問題了,而是如果不造反,小侄子的屠刀,就會落到自己的頭上。

事到如今,到底是我自己逼我自己,還是你在逼我自己?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靖難之役發生了。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靖難之役)

在靖難之役中,我們的朱允炆同志旗幟鮮明地表現出了他的個人特色,那就是:

只要能採取別人的辦法,就絕對不自己動腦思考。

這大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朱允炆是豬腦子,實在太笨,智力有限,但回憶之前他和皇爺爺朱元璋聊天時的高瞻遠矚,居安思危,簡直和神童有得一拼,所以,我們只能推向第二種可能,那就是:

年輕的朱允炆是驕傲的,自信的,別說一個小小的朱棣他從來沒放在眼裡過,就連他的皇爺爺朱元璋,他也自認為有一天也可以輕鬆超越。

哥內有方孝孺護法,外有李景隆撐腰,自己收拾朱棣,還不是分分鐘?

然而事實證明,方孝孺雖然是千古大忠臣,但能力十分有限,讓他教書可以,讓他治國實在是白搭。

李景隆倒是有五十萬大軍,但這五十萬大軍攻打北平的時候被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戲弄了個灰頭土臉,最後李景隆竟然破罐子破摔,選擇了投降。

南京城破的那一天,朱允炆實在是想不明白,自己四年來勤勤懇懇,為國為民,多施仁政,教化天下,怎麼反而迎來了這麼一個人事系統眾叛親離,統治系統分崩離析的結局呢?

《明史》: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廢疾者官為牧養,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振罹災貧民,旌節孝,瘞暴骨,蠲荒田租。

幹了這麼多好事兒,最後居然迎來了一個烈焰焚天,神秘失蹤的下場。

朱允炆,你有點冤吶

(懿文太子朱標 形象)

我們無緣得見在最後的時刻中,朱允炆的滿臉絕望和苦笑,但我們能知道的是,如果他沒有死於那場大火,那麼他之後畢生的時間都將生活在困惑和不解之中。

朱允炆畢竟不能未卜先知,所以他很難接受自己這樣的落敗,不過作者以為,其實這樣的結局,或者那位一直深謀遠慮的朱元璋早就想到了。

他知道朱允炆不適合當皇帝,他也知道小孫子即位之後難免動亂,他更知道自己的決定很有可能會給明王朝引發一次巨大的危機。

但身為一個父親,我想,或許這個大明的開國皇帝,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帝王之一的朱元璋,一直都對朱標的死,意難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