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從廣州乘坐高鐵,沿著珠江的一條支流,向西北方向行駛,能夠抵達肇慶管轄的德慶縣城。路途中,如果試圖從搜尋引擎裡查詢更多有關德慶的資訊,那麼結果會表明,網路資料庫對這個地方“並不熟悉”。

當下,

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下沉市場”搏殺,在那些毫不起眼的地級市或者縣城,所有人都在短兵相接,浴血奮戰

。這是中國網際網路最後的“藍海”,以及日益稀缺的增量流量的來源。

“錦州沒有網約車”

的文章刷屏,網際網路平臺兵敗特定區域,讓人們開始對所謂網際網路“下沉市場”的經濟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然而,中國之大,絕不能以偏概全。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比如德慶就是一個不同的案例。它位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的邊緣地帶,連線著工業與農耕,現代與傳統。在這裡,網際網路呈現出這樣一種特徵,即快速跳過PC時代,而步入移動時代。

一方面,德慶承接著珠三角經濟強大的溢位,因此相對於內地同等級城市,其消費也更加暢旺。

同時,珠三角地區根深蒂固的市場意識,也更容易影響到這些地區,網際網路巨頭“下沉”的本地阻力更小。因此,《南風窗》記者選取了德慶縣來觀察“下沉市場”。

德慶並未讓人失望,它正在顛覆認知。

01

被低估的“網際網路+”

“打不到的,街上跑的計程車就1輛,打上算你有運氣。”坐上德慶的網約車,一位司機告訴《南風窗》記者。

在德慶的車站附近等待計程車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預期。經當地人提醒才知道,德慶的公共交通工具除了巴士,只有滴滴。而

在其他地方極其稀鬆平常的計程車,在這裡則是“傳說”。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傳說”不假。單從數量上看,德慶的網約車和計程車對比鮮明。算上臨時接單的網約車,就達200多輛,其中註冊成為專職網約車的,就有180輛。按當地這位司機的說法,

堅守在出租車崗位的,卻只有1名司機

。但這一資料,並未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證實。

《南風窗》記者從多名德慶網約車司機的口中得知,即使在巔峰時期,德慶的計程車數量也不過10輛。那麼,計程車是自我沒落的,還是被網約車擠出市場,德慶人自己也說不清楚。

一切的變化都發生太快,等德慶人反應過來時,網際網路經濟讓車、人和網際網路實現了更佳的組合。德慶人已經不用站在灰塵裹挾的街邊,或者等在或曬或雨的天氣裡,對遲遲未到的計程車望穿秋水。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計程車的月租是4600元,起步價是10元。”網約車司機的語氣有些不屑。情緒上的不屑,來自他自身優於計程車司機的判斷。

作為網約車司機,他不用向任何人或者公司支付租車費,私人小轎車就可以載客了,且起步價是7元。因此,司機必然會投奔帶來更高收入,同時也更加衣著體面的網際網路平臺。

的確,

更高收入、更低成本,一直都是網際網路野蠻生長,裹挾大眾的核心動力,

“下沉市場”尤甚。拼多多就是最貼切的例證。

在阿里和京東長期“霸佔”電商之下,拼多多用三年的時間,吸納了兩億使用者,瞬間讓“下沉市場”這個詞火爆起來。儘管售賣低價山寨產品的問題,讓拼多多反覆陷入爭議,但它一路的高歌猛進,證明了“下沉市場”的獨特魅力。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低價的必然性和絕對性,在當你走進德慶人稱之為“最繁華的好鄰居商圈”時,就可以明白。

圍繞在連鎖超市“好鄰居”的商鋪很多,它們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德慶人最愛線下消費的場所。人穿梭在其中,可以聽到佈滿灰塵的音響正傳出“買二送一”“價格大跳水”的吆喝 。

在超市“好鄰居”的斜對角,有一家大約有15位顧客光顧的服裝賣場。店內走走停停的幾乎是年齡趨於中年的女性顧客,她們是被門口19元一條夏季短褲的促銷廣告吸引進去的。其實在這個店裡的商品,最高價也就是49元。相比販賣樣式、品質和情懷的商品,

低廉的價格是這裡唯一的目的。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山寨、盜版、智慧財產權保護,這些偶爾出現在科技公司新聞的表達,德慶人並不理會,甚至毫不避諱。

單從“好鄰居”商圈內就能發現,與“肯德基KFC”相似的速食快餐店店名叫“肯麥基KMC”,售賣生活用品的“十惠美”與“名創優品”的LOGO雷同,而在女士箱包類的店鋪裡,包的款式比照了當下最流行的國際奢侈品。

儘管有些品牌充滿了模仿的味道,但很顯然,一切商品都越發“平正靚”,這一潮流正在席捲小縣城。為什麼必須“平正靚”?原因很簡單,如果價格太高,那麼崛起於移動端的拼多多等,將迅速對小縣城的實體店們形成替代,這是不可逆的潮流。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和電商如影隨形的是快遞網點。

在韻達快遞德慶的一個網點,招聘啟事被貼上在牆上。“這個網點的人數已從去年的6個人,增長到了今年10人,現在還在繼續招聘。”網點裡唯一的一名女性快遞員說,在德慶的快遞員,每人一天平均配送150單快遞。德慶人最偏愛網購什麼?結果有些令人意外,

除了衣服,還有水果。

02

縣城版“美團”

晚上9點,街上的車輛變少了。《南風窗》記者在離酒店五條街區的地方,叫上了一輛滴滴。然而,外地口音與粵式口音的格格不入,暴露了記者的外來者身份,這似乎也讓司機動了繞路來賺錢的歪腦筋。

眼看即將抵達目的地酒店,在排除塞車等可能的情況下,司機向前多開了一條街區,準備走出一個“回”字。但網約車App裡明確規劃的最短路線,識別了他的詭計,最終由一句“師傅,你就靠在路邊停車吧”,提前終止了繞路的行程。

由網際網路覆蓋的世界裡,繞路很難得逞。但顯然,

在德慶,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來者都仍在適應網際網路的過程中。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坐落在德慶縣上唯一一家電影院“大地龍母影院”的樓下,有一家快餐店。約半小時內,《南風窗》記者在快餐店裡粗略統計,有16輛美團外賣騎手騎著摩托車從窗前經過。

記錄下這個數字後,抬起手肘,發現了貼在餐桌右下角的二維碼。二維碼上的文字解釋著它是外賣平臺,但它的圖案並不是美團的黃色袋鼠,而是一隻戴著墨鏡的棕色卡通猴子,很酷。

兩年前,美團進軍德慶。美團紮根半年後,由德慶人創立的“德誠外賣”起步了,它就是那隻“猴子”。這家本地外賣平臺依附於微信小程式中,暫時還沒有類似美團的單獨App,但介面、功能等與美團App並無二致,甚至跑腿等服務也囊括其中。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藉助網際網路已有的成熟視角,德慶人發現了商機,描繪了自己的經驗,

“本土外賣”就像德慶裡一種新的商業文明代表。面對美團已有約30位騎手的規模,以及強大的補貼福利,作為後來者,這家本土外賣不僅極具模仿能力,而且另闢蹊徑。

“德誠外賣”的騎手規模雖然不足美團一半,但一單外賣的返點度比美團低。當消費者點足100元的外賣,用美團,會抽走20元,用“德誠外賣”,則拿掉12元。這就意味著“德誠外賣”自然地收穫了商家的喜愛,當商家為消費者推薦外賣平臺時,會自願免費地為它宣傳。

在這家本土外賣的邏輯裡,除了被商家推薦,它還因為“小而精”為消費者創造出了一種嶄新的感受力。這種感受力來自等待外賣的時間。

“德誠外賣”的員工向《南風窗》記者解釋,美團雖然騎手多,但接單量大,因此在配送時間的準確率上並不令所有人滿意。

但時間不是唯一的因素。在與外來者的對抗上,德慶內部崛起者分明地知道自己的優勢:我們與商家更熟。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熟”這個字,按照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的描述,雖然略顯老生常談,除了依然維持著社會的某種秩序之外,但這種來自祖先遺傳的隱形記憶,卻可以幫助德慶在新經濟秩序中,找到一些可能性。

就連巨頭阿里也必須遵循這個邏輯。阿里旗下的外賣平臺餓了麼在2019年7月底也加入了德慶的外賣戰場。記者造訪餓了麼的線下店面時,面對其他外賣平臺的正面競爭,餓了麼和“德誠外賣”說了一字不差的話:我們與商家更熟。

但這種“熟”,是否能真正轉化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競爭優勢,下論斷還為時過早。

03

“佐敦道”白領

來自網際網路的資本、勞動力和市場等要素正像風一樣注入德慶,除了像“德誠外賣”一樣,激起了外界對“下沉市場”經濟生動、活力的另一種想象,也伴隨了想象之外的思考。

15:10,英國人的下午茶時間,中國人的奶茶時間,德慶青年人聚集在德慶大道西。這條大道中有一段不足200米的街道,開張了超過5家有關奶茶、咖啡的飲品店。它們的裝修風格,與網路爆紅的“喜茶”“奈雪の茶”十分相似。

其中有一家的連鎖加盟奶茶店“佐敦道”,幾乎座無虛席,顯得格外有人氣。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推開“佐敦道”的門,煙味撲面而來。讓人不能肯定,店內的客人是否知道有關室內禁止吸菸的要求。而進門的牆面貼著幾個燙金的字母,拼湊成了一句工整的英文:Enjoy Your Feeling。它似乎要向客人釋放一種“活在當下”的訊號。

“奶茶好了,無線取餐器會震動提醒你取餐。”店員將小票和取餐器艱難地遞給客人。

艱難,是指聽不太清。聽不清,是因為向耳邊傳來的聲音,應有盡有。店內音樂、人聲、製作奶茶的機器噪聲、水流聲和連續不斷的外賣接單提示聲音,還有手機裡抖音的“哈哈聲”、手遊裡的“刀劍聲”。它們合成巨大的轟鳴,蓋過了店員的聲音。

製造聲音的客人們,主要是20多歲的德慶青年,不會超過35歲。但從相貌上來看,還有初中生模樣的孩子。至於男女比例,則很有意思。

在店內,

男性客人遠比女性多,這打破了大城市中那種女性更嗜好甜食、更愛享受奶香午後的刻板印象。

男青年們習慣相約在享有WiFi的奶茶店裡,一同“開黑”,即在面對面交流的情形下,打《王者榮耀》,遊戲結束時,他們偶爾還會發出叫聲。

“這座城市,只有一輛計程車”

這些德慶青年在奶茶店裡一坐就是一下午,或是一整天。

但他們的注意力並不集中在一杯奶茶上,而是勾著頭,貓著腰,瀏覽刷屏。店員過來清掃,他們也只是站起來挪動一下,眼睛從不肯離開手機螢幕。但挪動的幅度也不大,因為手機充電線的長度限制了他們的行動。

放眼望去,“佐敦道”的牆面上,每隔約80釐米就安裝有一個插座。每個插座的插孔都很齊全,兩頭孔、三頭孔再加兩個USB插孔。

插座密集,是“佐敦道”的商業秘密之一。這樣的設計,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充足的客源,讓依賴手機的德慶青年樂意光顧。

這樣的設計,也見證了網際網路對德慶青年閒暇時間與生活方式的重塑,甚至對外界認知的支配。就像與“佐敦道”所在的德慶大道西平行的一條街道,康城大道西上,有一家為女性服務的美甲美睫小店。店名就叫“網紅館”。

太陽落山後,“網紅館”三個字的霓虹燈呈現出橙黃色,在夜色裡格外醒目。

作者 | 南風窗高階記者 何子維 hzw@nfcmag。com

編輯 | 譚保羅

排版 | 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