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隨手丟下付錢的碎銀子,他們怎麼知道到底夠不夠價格呢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用一小塊毫無規則的碎銀子來交易,那麼我們都知道古代都以金銀銅作為交換物來做一些交易的,有規則的元寶形狀當然知道這是多少錢,那麼古人都是為了方便把一大塊金銀剪成碎塊的模樣,一是出門攜帶方便,二是即使丟了也不會損失慘重。那麼他們怎麼知道這些碎銀的大小呢?

古人隨手丟下付錢的碎銀子,他們怎麼知道到底夠不夠價格呢

原來掏錢用到的銀子,全稱為白銀,與黃金一樣作為古代交換物品的錢。古時候的白銀純度是非常高的,也非常的貴重,比銅錢不知貴重了多少。古代的銀子重量是不一樣的,有的是五十兩一個的大元寶,有的是十兩一錠或五兩一錠的小元寶。不同的朝代所兌換的銀子數量都不一樣。不過為什麼銀子之類的都要做成元寶的形狀呢?

古人隨手丟下付錢的碎銀子,他們怎麼知道到底夠不夠價格呢

其實這就是電視劇惹得禍了,在古代每個朝代的金銀形狀都各不相同,並不都是元寶形狀的,據史料記載元寶這類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唐朝,到了元朝才正式規定名稱,而且金子、銀子在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這類的形狀。到了元朝之後,被統稱為元寶,大意為“元朝之寶”,黃金叫做金元寶,銀錠叫做銀元寶。當時的元寶,還並不是現在電視劇裡的那樣。這類的同一性狀的,統一大小的,一般都是政府製作的正規點的銀元寶,才如此講究,而且多數都是儲存起來,並不常在市面上流通。民間即使打造了銀錠金錠,也是不講究有這種形狀的。因為官方的銀錠金錠,中間一般都會刻字,刻上的通常都是時間之類的字。

古人隨手丟下付錢的碎銀子,他們怎麼知道到底夠不夠價格呢

那麼古代之所以後來發展成了這個形狀,與中國人攜帶錢財的習慣有關。不像咱們現在穿的衣服有隨身的口袋和錢包可以裝東西,當時人們大多數都將錢用布包好纏在腰間,”腰纏萬貫“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開始的元寶都是船型的,實在有些像棺材,古人認為實在太不吉利。而為了避諱,所以就將中間凸起一個半圓,看起來美觀而又沒有了擔憂。而平常又沒有用這麼多錢的時候,所有如果有需要了就在元寶上減一塊,出去買東西的時候商家也得知道你剪得這塊值多少錢吧。

古人隨手丟下付錢的碎銀子,他們怎麼知道到底夠不夠價格呢

所以我們看到的電視上很瀟灑的隨手放下一塊碎銀子,是不太可能的,店家不會就這樣放你走的,他總要看看這夠不夠你所買的東西吧,所以其實在真實的古代在用碎銀子付賬的時候相當麻煩,需要用特定的秤來稱重量,還得看成色。像古裝劇中看到的到酒店吃飯,拿出碎銀子直接走了,這種現象在古代根本不存在的。其中在古代最普遍的貨幣是更小面額的銅錢,是特定的面值,也比較方便算賬。

古人隨手丟下付錢的碎銀子,他們怎麼知道到底夠不夠價格呢

古代的人還是很有智慧的,現在你知道他們是怎樣來用碎銀子交易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