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上始終堅持虛心納諫,賞罰公正,選賢任能,用人不疑,推誠相待的原則,最終唐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特點。

(一)選拔官吏

太宗主張選拔官員應該擴大用人範圍,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關鍵之處。他認為選賢任能是帝王用人的主要衡量標準,不因親故而取庸劣,不因關係疏遠或曾是政敵而舍賢才。

貞觀初年,太宗就曾經孜孜不倦地尋求賢能之士。唐太宗還注意士庶並舉,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一些高門士族逐漸獨佔上品,壟斷高官,排斥寒門庶族子弟,這不僅激化了皇室與士族的矛盾,同時不利於擴大政權的統治基礎。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

為了改善當時社會盛行的不正之風,唐太宗提高出身低微官員的社會地位,注意平衡豪強大族中間的多種政治力量。唐太宗用人時兼顧地域的廣泛性,在東宮與秦府明爭暗鬥的過程中,外廷、或後宮、地方,都拉攏人才。

唐朝統一全國後由於統治區域擴大,選取官員的範圍也來自五湖四海,既涉及關隴貴族,也包括山東以及江南人士。在對待少數民族方面,唐太宗有自己獨到的見地。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

他認為華夷一家,應該採取以懷柔為主的德化政策,對漢族和夷族的將領一視同仁,儘量突破少數民族的樊籬,縮小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鴻溝。

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羈縻府州,而當地刺史與長官都由各個夷族首領擔任,並且還選取表現突出的人物擔任重要的武官。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

由於唐太宗處置得當,少數民族地區成為國家的屏障,使唐朝在貞觀年間免受侵擾,在鞏固統一的同時也提高唐朝的威望,國家既富裕又安寧,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效果。

以上可以看出,唐太宗的用人思想面面俱到,從貴族到寒門,從狹隘的關中本位政策到不分地域選拔人才,從中原華夏族到邊疆夷族,都一視同仁。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

(二)虛心納諫

諫官入閣制度,在制度層面上擴大了諫官討論政事的許可權。貞觀年間,恐人不言,導之使諫,這一兼聽納諫的思想和措施使得唐朝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政治清明、各抒己見的良好社會風氣。

貞觀元年,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最著名的諫官首推魏徵,他長期任職於門下省,敢於犯顏直諫,不斷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前後所奏百餘事。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魏徵

魏徵在貞觀十一年向太宗上奏的《諫太宗十思疏》,由於當時社會逐漸安定,太宗漸漸變得好大喜功,魏徵想透過文中譬喻手法,指出君主應該謹言慎行,戒貪以儉,儘量達到“

十思”

的標準。

這份奏疏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整篇文章實用而不空泛,現實指導意義很強。太宗認真聽取他的建 議,把十思寫在屏風上,以便每天能夠看到,起到警惕的作用。

(三)賞罰公正

唐太宗時常告誡官員們升降賞罰要謹慎小心,必須根據政績好壞和人民生活狀況來做評判。

貞觀五年,持書侍御史權萬紀和侍御史李仁發都因為揭發別人隱私、誹謗誣陷,多次被太宗召見。朝臣懼怕他們的權勢,沒人敢去進諫。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

魏徵直言權萬紀和李仁發都是擾亂朝廷的奸臣,太宗聽後不僅認真吸取了魏徵的意見,還賞給他五百匹絹。

從這些小事的處理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唐太宗身上擁有著真正不徇私情的品格與勇氣。唐太宗在多數情況下做到了公正平允、不徇私情,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風氣。

人才的嘉獎,唐太宗將物質和精神置於同等位置。唐朝的凌煙閣建造就是為了懷念這些輔助唐太宗治國的股肱之臣,使他們的功績能夠流芳百世。唐太宗善於用人,不僅使得天下豪傑都為他所用,而且很多功臣宿將都得以善終。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凌煙閣

(四)用人不疑

一位君主想要更好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要做到

“聖哲施化,上下同心。

”只有君臣之間齊心協力,政事處理欠妥時能夠直言不諱,朝廷上才會團結有如鐵石之固,國家才會治理好。

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

朕之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耶?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

對曰:“

臣居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

謂上書人曰:

“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

。”

唐太宗的確是言行一致,對於受到重用的官員給以高度的信任,而同樣的,大臣們盡心竭力地輔佐君主處理政事。

參考資料:《唐史》

作者簡介:本文系敏偉聊文化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