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也分好壞!快來GET春節吃甜食的正確姿勢

本文轉自【健康中國】;

什麼是糖?

這個簡單的問題認真思考過嗎?

是不是所有甜的都是糖?

不甜的食物含糖嗎?

糖,到底啥叫糖

糖,也分好壞!快來GET春節吃甜食的正確姿勢

一般老百姓印象中所謂的“糖”指的是有甜味的食物,比如葡萄糖、蔗糖、果糖、麥芽糖等,但其實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很多有甜味的東西可能只是“代糖”而已,並不是真正的“糖”,比如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乳糖醇等糖醇替代品。因此,

從口感甜不甜

來判斷是不是“糖”

並不準確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哪怕沒有甜味,只要能夠被人體消化吸收轉化為葡萄糖者,都可以稱為“糖類物質”,比如澱粉、糊精。

糖類又名碳水化合物

,這類化合物的化學分子式是碳和水的倍數。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FAO/WHO)專家組將糖類按照其聚合度分為三類,如下面的表格。

糖,也分好壞!快來GET春節吃甜食的正確姿勢

壞糖,藏在哪裡

糖,也分好壞!快來GET春節吃甜食的正確姿勢

新增糖

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類,一般是指具有甜味的單、雙糖,常見的有白砂糖(蔗糖)、綿白糖、冰糖、紅糖、蜂蜜、葡萄糖、果葡糖漿、麥芽糖漿等。新增糖是純能量食物,其他營養成分微乎其微,糖的消化吸收非常快,過多攝入會增加齲齒、超重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骨質疏鬆和腫瘤等的發生風險。因此屬於民間所說的

“壞糖”

在日常食物中,1勺果醬含白糖15克左右,1聽甜飲料含糖36克,1瓶清涼飲料含糖50克左右,1塊圓蛋糕含糖10克以上,1塊50克的巧克力含糖25克,1盒100克的小盒冰淇淋含糖20克以上,更不用說含糖量超過90%的各種糖果。此外,烹調中也經常加糖,比如焙烤食品和麵點、八寶粥、咖啡、各種廣式糖水、涼拌菜、紅燒菜、醋溜菜。

可見每天吃糖數量要限制在25克~50克

,還真是需要特別小心,往往口渴喝一瓶飲料,當天的糖攝入量就超標了。

購買

號稱低糖

的產品時,也要看看它是否達到營養標籤上說明的低糖標準(100毫升液體或固體當中的糖含量是否低於5克)。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新增糖”的食品應

儘量完全不吃

,而含有乳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天然食物是可以放心天天吃的,如乳製品(注意:不是乳酸菌飲料)、水果(注意:不是果汁)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營養素豐富,除了糖,同時含有的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等,都會輔助延緩胃的排空,降低糖的消化吸收速度,使血糖反應大大下降。

好糖,優點多多

糖,也分好壞!快來GET春節吃甜食的正確姿勢

除了上述單糖、雙糖外,其餘的糖類都可理解為民間所謂的

“好糖”

糖醇、寡糖(低聚糖)、非澱粉多糖

,基本不被腸道消化吸收,具有不升高血糖、不引起齲齒、熱量低的

優點

需要注意的是,糖醇雖然可改善食品風味,但

不宜多吃

,成人控制在每天20克以下,兒童最好控制在每天10克以下,因進食過多會促進胃腸蠕動,可能引起輕度腹瀉。低聚糖可作為益生元促進腸道益生菌的增殖,每天吃3克~20克較為安全有效,過多食用可能會引起

脹氣

非澱粉多糖分為可溶性(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膠等)和不可溶性(纖維素、半纖維素),主要也是起到增強飽腹感、促進胃腸道蠕動、有益腸道益生菌生長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抗營養作用。

糧食也是糖,咋吃不會胖

糖,也分好壞!快來GET春節吃甜食的正確姿勢

澱粉主要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米、面、麥等糧食,雜豆類和薯類,屬於多糖類物質。口感上甜味不明顯,但過於精細的主食(如精米白麵),

血糖生成指數很高

(80以上,葡萄糖為100)。

食量過大仍可引起肥胖、糖尿病等代謝問題,因此我們建議主食儘量

粗細搭配

,粗糧約佔1/3,精米白麵佔2/3。雜豆類因含蛋白質相對較多、澱粉相對少一點(50%~60%),因此飽腹感較強、消化吸收較慢,尤其適合節食減肥的時候加入主食中。

土豆、紅薯、芋頭、山藥等薯類因含水分多,澱粉僅佔其中的16%~24%,但按乾重來算的話,土豆和大米的澱粉含量基本一樣,而煮熟之後的一碗白米飯澱粉含量是同等重量蒸土豆的1。7倍左右。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

吃兩口土豆相當於吃一口米飯

,吃同樣多的重量,土豆還是比較有利於減肥的,飽腹感也會比米飯更強一些。

有人可能會問:那乾脆少吃甚至不吃澱粉不是更容易減肥?問題在於如果

澱粉吃得太少

,血糖水平容易下降,受影響最大的是大腦,容易出現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煩躁易怒等問題。同時身體會消耗蛋白質供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肌肉量減少、抵抗力下降。研究表明,如果碳水化合物攝入長期低於全天能量供給的40%,會

增加死亡率

總而言之,糖類作為我們身體的主要“燃料”,必須吃夠、吃對!不要再苛求攝入量,而是追求質量:做到儘量不吃新增糖,把一部分精米白麵換成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含量更豐富的粗雜糧,並把主食和蔬菜、蛋白質食品合理地搭配起來,既能盡情地享受自然食物的風味,同時也能維持窈窕的身材和健康的神采。

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臨床營養科 林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