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西遊記》是中國明代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說之一,深受讀者歡迎。如果說,《三國演義》是寫智謀,《水滸傳》是寫俠義,《金瓶梅》是寫慾望的話,那麼,《西遊記》所寫,則無疑可用“理想”一詞來概括。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何謂理想?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它大概是指在人類生活的世界上的一種符合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又經過努力奮鬥能夠實現的想象或目標。這種想象或目標往往是符合希望的,可使人滿意的。然而,這畢竟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可很少有人能說明白。我亦一樣。這抽象的概念,倘用文學形象來表現,或許會顯現得更為生動和具體一些。用一句人們常見的話來說,就是在堅硬的軀殼中填入了血肉,使其逐漸變得豐滿和鮮活起來。讀過《西遊記》的人,我相信是會有這樣的審美體悟的。

《西遊記》又是一部蘊藏著極為豐富、多元和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含量的小說。如果說,《三國演義》寫的是國家,《水滸傳》寫的是社會,《金瓶梅》寫的是家庭的話,那麼,《西遊記》所寫,比上述三部小說名著都要深廣得多,一句話,它寫的是宇宙。毫無疑問,這宇宙要遠超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涵括的內容——儘管我們這裡所說的“宇宙”,說到底還是建築在我們的心靈世界中的。 然而,多少年來,我們的研究者們對此卻沒有注意。陳舊的思維和傳統的觀點在阻礙著人們對這部偉大小說的新的探索,這是最令人深感惋惜的。從《西遊記》誕生以來的四百多年間,乃至是它進入現代學術視野的近一個世紀以來,歷史在往復迴圈,今天,該是打破這一怪圈的時候了。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請看小說的開篇。作者開門見山就是一首七律詩。詩云: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此詩中所提到的《西遊釋厄傳》,是《西遊記》的別名,《西遊記》有一個明刊簡本,就題名《西遊釋厄傳》(詳見本辭典附錄的有關版本介紹)。而全詩所要表現的就是宇宙的永珍。首聯言宇宙的浩翰和廣袤;頸聯說人類,頷聯中的“群生”和“萬物”是指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最後一聯毫無疑問是點題。全詩的大意是說:宇宙世界茫茫渺渺,混沌未分,處於一個無法認知的初始狀態。自從人類產生以後,它才開始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認識,無論是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都充滿了仁和善(真善美),我們想要知道其間的“造化會元功”,那就必須要看《西遊記》。這也就是說,小說《西遊記》是我們解讀和破解宇宙世界“造化會元功”的一把鑰匙。

什麼是“造化會元功”呢?作者沒有明說。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所謂的“造化會元功”可以認為是指宇宙世界的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它的指向是人類審美意識中的仁和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善、美,泛指一切光明的、美好的和向上的思想。而人類的理想就是這種“造化會元功”的最基本的觀念,它在小說中是得到了充分表現的。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因為源於藝人講唱話本的緣故,中國古代小說大多在正文開始之前有“楔子”,如宋元多數戲劇那樣,這對全書(戲)來說,基本上是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而《西遊記》卻沒有“楔子”,然而,置於全書第一回開頭的這首七律詩,則無疑起著“楔子”般的作用,它不僅點明瞭全書的主題,而且在全書的情節內容中佔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者把此詩置於全書開頭,其意當在於此。這一點不言自明。這也就是說,理想之光照耀著《西遊記》整部小說的始終。我們甚至可以說,一部《西遊記》,就是一曲理想的頌歌。

理想是美好的、美妙的,令人神往的。但它畢竟只是人們心中的一種想象和目標。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工作,無不都在顯現著想把各種美好的理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的努力,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和生活價值之所在。而在這種把各種美好的理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的努力中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它除了有時充滿陽光之外,還經常會遇到各種陰暗晦澀的日子。人類在前進道路上,總是會面臨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只有戰勝這些困難後,才可繼續前進。這也是一個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那些以堅毅的意志勇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各樣的困難的人,歷來都深深地受到世人的稱讚和崇敬。這也構成了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長盛不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在這個故事中,年老體衰的愚公之所以被人代代稱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為了理想的實現而不畏任何艱難險阻而奮鬥不息的勇敢和堅毅的精神。他為了打通通往外界的道路,“每天挖山不止”,而橫亙於前的兩座大山,是他一人花一輩子之力也是挖不完的。可貴的是這位老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為了達到目的,寧可獻出自己的一生,而且讓子子孫孫也來為此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其“愚”是何等的令人欽敬啊!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我們對小說《西遊記》也充滿了同樣的崇敬。原因就在於作者對人類的理想作了美好的歌頌,並把鮮花和掌聲獻給了以玄奘為首和以孫悟空為代表的一支取經團隊。根據一般人的理解,《西遊記》全書的情節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也即:第一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是展現人類的美好理想。第八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第十三回至第二十二回,是第三部分,寫唐僧領命西天取經,一路聚合取經隊伍的故事,是取經故事的發展。第二十三回至第九十九回,是第四部分,也是整部小說的主幹,敘述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在路途遭遇各種劫難和阻攔,透過各種努力,最後到達目的地、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美好理想的故事。第一百回是第五部分,是小說的結束,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成功,回到長安,受到隆重歡迎的故事。全書圍繞這個“理想”的主題作了精心的佈局。有的研究者對此不予深究,認為小說《西遊記》的結構是前後錯亂的,人物形象則是前後分裂的。他們盛讚前七回中“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而對後面第二、三、四部分中的孫悟空卻持否定的意見,認為他被太白金星等天庭眾神收歸後已皈依佛教隊伍,不再具有反抗精神,這一藝術形象存在著兩重性或稱雙重性,因而全書的主題也有前後不一和矛盾之處。現在看來,類似這樣的想法,實在是一種皮相之見。 關於《西遊記》的主題問題,當年的小說評點家李卓吾先生倒是看得十分明白。他說:

讀《西遊記》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戲論。餘為一一拈出,庶幾不埋沒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無限妙處。若得其意,勝如罄翻一大藏了也。篇中雲:《釋厄傳》,見此書讀之,可釋厄也。若讀了《西遊》,厄仍不釋,卻不辜負了《西遊記》麼?

這裡所說的小說的“宗旨”,不就是作品的主題嗎?“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戲論。”因此筆者在此也就先對小說的主題作了些說明。目的是儘可能地避免“戲論”而已。至於這小說的“宗旨”,究竟為何,確也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地探究。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四百多年來,在小說《西遊記》的主題問題上,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為求解這一蘊藏在作品中的思想“密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僅就《西遊記》的總體性質而言,如果擇其要者,就有“宗教小說”、“寓言小說”和“政治小說”三大歧見,而對《西遊記》的思想主題,則更是眾說紛紜,大致有“諷喻說”、“遊戲說”、“市民說”、“農民起義說”、“反映人生說”、“追求真理說”、“表現理想說”、“反正統說”、“反傳統勢力說”、“誅奸尚賢說”、“除奸治國說”、“安天醫國說”、“叛逆投降說”、“反動說”等等,幾近二十種。在探索中出現觀點的多元化,是不足為奇的。上述諸說中,除了若干是在政治鬥爭的影響下產生的觀點以外,其他諸說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合理成分,但也存在著某些思想偏差,以致迄今尚未能取得共識。近日,在上海的一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篇人物專訪。在此文中,有的學者認為,小說《西遊記》是一部“沒有”思想題旨的作品。這一看法,我們認為是錯誤的。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部小說都是有思想題旨的。這種思想題旨,可能有多種,也可能只有一種,但決非“沒有”。我們並不能因為《西遊記》小說中思想題旨的多元,或曰開放而說它“沒有”,這是需要在這裡說明的。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在這裡,我們堅持《西遊記》小說主題研究中的“理想說”,不僅是因為此一觀點為筆者所首創,而且認為它符合小說的文字實踐,因此至今還持這樣的看法。當然,這一觀點也僅是筆者個人的一孔之見。其正確與否,還有待於學術實踐的檢驗。

作者開門見山,是為點題,不是楔子而勝似楔子,其藝術手法既傳統又創新,值得玩味。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我說是理想,你認同嗎?

【銷量過萬】四大名著原著正版全套完整無刪減初中生版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原著註釋小學生四大名著文言文

¥

88

領券

減100

京東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