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與丹經武學(二):西遊取經是證道,一路行來即真經

(繼一)在西遊記裡,師徒四人一馬取得真經,成就正果。但是五人(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所化)其實並不是完美無缺的。

在《西遊記》中,唐僧信仰堅定,慈悲為懷,性格和善,佛學淵博,但是膽子小。加上從小在寺院長大,少經世事,所以有時過於天真、迂腐、分不清事理。取經之後成為了“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有情有義,尊師重道。一旦確定了要保唐僧西天取經,則不畏生死,勇猛精進。但是也有不足,比如說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最後成就“鬥戰勝佛”。

西遊記與丹經武學(二):西遊取經是證道,一路行來即真經

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著要散夥,愛佔小便宜,耍小聰明,還貪戀女色。但是最基本的尊師重道他做到了。雖然時有退縮,但是他能堅持到達西天,所以最終也能有所成就,被封為“淨壇使者”。

沙僧肯吃苦,憨厚老實,知道自己的本事在哪。願意默默無聞地做自己的事,不出風頭。在師徒鬧矛盾時,他能從中調停和解;在師父遇難時,他能挺身而出,以死相救,最終被封為“金身羅漢”。

白龍馬,在取經途中,他表現自我的機會並不多,需要被喂被遛,和普通馬基本上沒啥區別。因為跎取唐僧西天取經就是它的本分。

他作為西海龍王三太子,身為龍族帝二代,身份那麼高貴,可是為了求取真經,得成正果,寧願被當時身為凡人的唐僧騎坐,這種求道之心可謂盡矣,所以最後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西遊記與丹經武學(二):西遊取經是證道,一路行來即真經

從這以上可以看出,師徒四人一馬,其實都各有特色,各有長處,但是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這也是常理,人非聖賢,孰能無情。上智下愚,各有稟賦。

五個人的性格、功夫、學識各有不同,但是正是因為五人各有所長,相互彌補缺點,才能最終有所成就。

打個比方說,孫悟空最厲害,但是你叫他挑擔牽馬,他能幹嗎?他去降妖伏魔術的過程中,也需要兩個師弟護持著師父。

西遊記是透過小說的形式來講解許多修真的內容。但是在西遊取經的一路上,除了唐僧每日唸經打坐參禪之外,其他幾人似乎並沒有修煉,為什麼也能成就呢?

西遊記與丹經武學(二):西遊取經是證道,一路行來即真經

我個人的理解,其實他們在取經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個弘法的過程。

幾個人都有根腳。唐僧是佛祖二弟子轉世之身、三個徒弟都是神仙、非凡俗之人,龍馬是龍身。也就是說他們幾人其實都已經有了內功的基礎。

西遊取經的一路,其實就是一個弘法的過程。按照先師李兆生先生所說,他們已經過了練功的階段,要進入警喻世人,教化群生的過程,做完了這個,就能成真為祖,成仙成佛。

即使是豬八戒,渾身是缺點,好吃懶做,意志又不堅定,總說喪氣話,遇到困難就退縮。還喜歡打小報告拍馬屁,見到姑娘就忘了自己是誰。但是他堅持到了最終點,這就是成績,就能取得正果。

除了這四個徒弟,其實唐三藏最初還有兩個徒弟長從。但是在剛出來取經不久,就被妖怪給吃了,這是能力不夠,也是心力不足。

西遊記與丹經武學(二):西遊取經是證道,一路行來即真經

師徒五人的性格,能力不同,但是能和諧共處,取得真經,這其實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修真一途,路艱且難。在這一路上,真的是需要同道、同門相互扶持才能更好地前行。

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後天的學識,都會導致對功夫,對修為有不同的理解,應該求同存異。

同時功夫高的人,學識好的人也不要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弘揚傳統靈性文化的事業,不是幾個人就能做好的。

需要的各個層次,各種修為的人,各盡自己的努力。“眾人拾柴火焰高”,此言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