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的成功之道:領導者的最重要職責應是什麼?

魏文侯的成功之道:領導者的最重要職責應是什麼?

碧翰烽

/文

《資治通鑑》中第一個成功的政治領袖人物,就是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

有五個小故事值得一讀:一是

“智:禮賢下士”;二是“信:與虞人期獵“;三是”義:調和韓趙“;四是”仁:包容異見“;五是”明:聽樂與審官“。

這裡專門來講第五個小故事: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作樂,魏文侯說鐘聲不協調了,好像是左邊的高一些。田子方哈哈大笑,魏文侯趕緊問為什麼笑。

田子方說,”

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於音,臣恐其聾於官也。

“意思是作為國君,最重要的職責應該是擅長治官之道,明白每個崗位上的官員是否稱職,而不需要精通音律,不是對具體崗位上的具體工作內容作出具體指導,國君對音律辨別的這麼清楚,可能在治官方面就有些聾了。

聽到這樣的指責,魏文侯不但不生氣,反而誠心誠意的說:

“善,敬聞命。”

由此可知,領導者需要掌握的是統籌全域性,識人與用人的方法技巧,給每個崗位找到合適的人,而不要事事都自己去插手。

歷史上有些君王就值得反思。比如宋徽宗就是有名的書畫家,並且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還自創書法

”瘦金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型皇帝。但其重用蔡京等之流,無惡不作,追求奢侈生活,導致官逼民反,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宋江起義、方臘起義。最終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位時勤儉自律、勵精圖治、非常勤政,可最終卻成了亡國之君,很令人反思。這其中固然有諸多客觀、時代之原因,但是從崇禎本人來看,就有值得吸取的教訓。

正如前面魏文侯的故事所言,作為一名國君,關鍵就在於會用人,善於發現賢臣,善於用賢臣,信任賢臣,大膽的放權於賢臣,讓賢臣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崇禎用人有著他致命的缺陷

——用人多疑,急功近利,有恩不欲歸下,有過全盤托出。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頻繁地調整官吏,

17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領兵的大將更不用說,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不保。如此識人用人,又豈能吸引人才,又豈能不危及國家之興亡。

一個國家、一個地方、一個單位,最為關鍵的資源就是人才。人們常說,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伯樂就是成功的領導者。

領導者不要事必躬親,也不要過多過細干預下屬的工作。如果幹預過多,就會束縛下屬的手腳,就會削弱下屬的思考,從而讓下屬只會盲從領導的指點、機械地執行。

從現實的實踐當中來看,至少有幾個道理需要釐清:一是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說明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歷史上有名的君主、將軍都是深諳此道的。

二是專業的歸於專業,常識的歸於常識。關羽的大刀要怎麼使?劉備給不出答案,諸葛亮也不能指揮。華佗的手術刀怎麼用?曹操說其手術刀砍腦袋是要害人,最終只能頭痛而死。

三是各行有各行之道。領導有領導之道。有人曾說

“現在有的領域往往是外行領導內行”,其實這不只是從專業領域而言,恰恰是某些領導者的領導之道太過缺乏,不會識人,更不會用人,卻會瞎指揮人。宋江一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能夠坐得梁山第一把交椅,指揮那些個個身藏絕技的英雄好漢,顯然是有識人用人之技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