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專家解讀④丨促進養牛業持續健康發展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涉及的牛種包括了普通牛、瘤牛、水牛、犛牛、大額牛,均是傳統的家養動物,在中國養殖歷史悠久,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與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需要密切相關。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專家解讀④丨促進養牛業持續健康發展

普通牛(Bos taurus)早在8000年前就在西亞和中國被馴化。我們通常說的役用黃牛、奶牛、肉牛等都屬於普通牛的範疇,飼養數量多,分佈地域廣泛。普通牛在近代分化選育成乳用、肉用或乳肉兼用等多元化的品種,更是人類根據生產和生活發展需要精心選擇和定向培育的結果,與人類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我國現有普通牛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和引進品種70多個,飼養規模約8000萬頭,在發展我國現代養牛業,改善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和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瘤牛(Bos Indicus)原產於印度,屬草食性反芻家畜,也是在全世界飼養數量較多的牛種,因在鬐甲部有一肌肉組織隆起似瘤而得名,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型別,是熱帶地區的特有牛種,在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和巴西等南美國家有大量飼養。我國於20世紀40年代引入少量瘤牛品種(如辛地紅牛、婆羅門牛),在海南島、雲南等地飼養,數量較少,但對我國南方地區黃牛種群的影響較大,我國許多地方黃牛品種均含有瘤牛的血統。特別是婆羅門瘤牛引進我國,參與了雲嶺牛等品種的培育,對改善南方普通牛的抗寄生蟲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水牛(Bubalus bubalis)是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畜種。據史料記載,中國水牛經過馴化選育和飼養管理已有7000年之久,水牛主要作為中國南方水稻地區農業生產中的傳統役用活畜,對推動當時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據FAO統計,2018年我國水牛存欄數約為2300萬頭,數量上僅次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位居世界第三位。水牛又分為河流型(river buffalo)和沼澤型(swamp buffalo)兩個亞種,河流型水牛多為乳用型水牛,而沼澤型水牛多為役用型水牛。目前我國有水牛地方品種26個,多為沼澤型;引進品種3個,均是河流型水牛。

犛牛(Bos Grunniens)起源於我國,是一個古老而原始的牛種,主要分佈在我國青藏高原和部分中亞高原,是青藏高原上少數民族的重要家畜。我國犛牛數量佔世界總數量的85%以上。家犛牛是由野犛牛馴化而來,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m5000m的高寒草原地區,能耐嚴寒耐缺氧,是藏區當地牧民生產肉、奶、皮、毛等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我國古代羌人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期,就用犛牛和黃牛進行種間雜交,成功繁殖出犏牛。會利用雜種優勢,這是繁育技術的一大進步。犛牛列入《目錄》有助於維護正常的犛牛產業的生產秩序,有助於犛牛生態學的科學研究,也有助於維護犛牛種群的有序繁衍和生態平衡。

大額牛(Bos Frontalis)在我國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流域一帶,又稱獨龍牛,是獨龍江流域獨龍族人民將野生大額牛長期馴養和自然選擇形成的,其馴化時間據傳已有百年以上。獨龍牛覓食能力強,常活動於海拔2000m上下的高山草叢和林地,遊走範圍廣,是一個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適宜高山峽谷陡坡環境生存和發展的珍稀牛種資源,目前存欄數量十分有限。獨龍牛2000年就被列入《國家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採取保種場保護,現有獨龍牛保種場4個。這次將大額牛列入《目錄》有利於對獨龍牛開展更有效的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透過擴大群體數量、加強選育和開發利用實現有效保種。

原標題:學習理解《目錄》促進養牛業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張勝利

原標題:《《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專家解讀④丨促進養牛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