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說話”嗎?用“邏輯思維”鍛鍊你的“說話能力”

說話可以說是我們日常一項最主要的“活動”,但是“會不會說話”卻還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一個人如果“會說話”,縱然是隻言片語、一字千金,也能將情緒或觀點清晰的表達;相反“不會說話”,縱然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也會使聽者苦不堪言,難以理解。

在任何場合,“會說話”都是主要的,不善於說服他人,一切都是“0”,19世紀美國著名黑人領袖弗裡德里克·道格拉斯說:“如果我能說服別人,我就能轉動整個宇宙。”這就表示“說話”的重要性。在說話的過程中,就算是論據充分、觀點鮮明,但是在說話時毫無邏輯、邏輯混亂,那在說話的過程中,就不能將你的“論據和觀點”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你的語言就沒有任何的說服力。因此在說話時,要修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準確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謂的“說話邏輯思維”就是讓人能聽懂“你在說什麼”。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主要的就是“說話”,為了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就必須要練就一副“好口才”,最好是能在三言兩語之間將“論據和觀點”清晰的表達出來。要知道,真正的“好口才”不是口若懸河、不是喋喋不休、不是侃侃而談,而是讓對方能夠從你的話語中聽出你要說的要點,真正的“會說”就是要注重邏輯,這就要求在日常的言語中注意邏輯思維的訓練,做到“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想好了再說”,在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就能練就出“說話邏輯思維能力”。

你會“說話”嗎?用“邏輯思維”鍛鍊你的“說話能力”

一、掌握邏輯思維的方法,助你提升邏輯口才,更高明的“說話”

邏輯思維是一種明確的思維,是人對於事物的基本判斷,經過邏輯思維的處理,才能由表象上升對於本質的認識,因此邏輯思維是一種認識不斷高階的階段。而掌握邏輯思維的方法就是由一系列區別又有相關的方法所組成,主要有四種方法,透過對於四種方法的掌握,提高表達語言的能力,也就練就了真正“說話的能力”。

1、歸納和演繹的方法

毫無疑問就是將多個個別的歸納總結成一般思維的方式,還有就是用個別的判斷作為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而與之相反的演繹就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講名人名言或者是已經被證實的理論作為依據,這就可以專業的邏輯方式。

2、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顧名思義,分析和綜合是相對應的方法。

分析就是將事物分開,然後將分開後的各個部分的屬性進行講述和表達;而綜合就是將事物總結在一起,然後對整個事物分析論證。

3、抽象和具體的方法

有些事物是抽象的,那就學會用具體代替抽象,這樣更容易被理解,這就是從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思維方式。

在語言的表達過程中,就可以用具體代替抽象,一部分一部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4、邏輯和歷史的方法

所謂的歷史方法就是將用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歷史發展程序,邏輯的發展過程就是歷史發展的過程,而這種運用方式更多的是體現在文史類方面。

二、說話做到“有條理”才不會“顛三倒四”

想讓你說話能夠表達清楚,就要做到開口有調理,這樣才能表達清楚、觀點明確,讓對方能夠接受你的想法和觀點;相反沒有邏輯就會導致說話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從而陷入一種“聽者聽不明白,說者氣急敗壞”的地步。

想讓說話做到“有條理”,就必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1、形式邏輯

在寫作文的是時候會採用並列式或者遞進式的方式,又或者是先敘事後評論,又或者先評論後敘事。 在說話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可以採用這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敘事的時候要儘量做到“就事論事”,而不要夾雜過多的評論,這樣會使說話聽起來很瑣碎。

2、內容邏輯

在說話之前要找到說話的目的,然後對於說話內容做到整體的把握,為了說話的目的進行組織語言,而不是說“不經腦子”的廢話,這樣才能讓你說的內容不會摻入過多無關的言語,從而使說的話更清晰更有邏輯感。

3、方式邏輯

如果對方的對於話語的理解能力本身就有限,你就要學會用短句來說話,否則就會因為理解力不夠而影響說話的效果,給人以“說話沒有邏輯”的感覺。

相反如果對方的理解能力很強,那你就可以用長句來說話,這樣不但會顯得你很有能力,也能顯示出你說話的高效率。

三、用說話的“條理和順序”表達你的邏輯

在說話時,說話者想的就是透過自己的語言將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清楚,自然就不能忽略說話的“條理和順序”,而基於這個目的,明白所要陳述的重點,從中合理的利用各事物之間的不同順序找到不同的側重點。

1、就像是寫作一樣,列舉提綱

想讓你的說話有“邏輯感”,最好在說話的時候告訴對方有幾個需要注意的重點,比如你可以說:“我要說的第一點是。。。”說完緊接著是第二點、第三點,這種方式就可以給人邏輯感。

2、敏銳的洞察力和思維能力

透過敏銳的洞察力對事物深刻的認識,這樣你說出的話就能一針見血,並能準確無誤的說出事物的本質;思維能力要懂得如何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如此一來才能使你的話做到“有理可循、有條不紊”。

掌握說話的“邏輯定律”,巧妙的運用到話語中。

在任何情況下,說話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說話的“邏輯思維”,如果人的大腦無法做到“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這樣的思考方式,無論語言能力多強,都不可能有邏輯的說出想說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說完了,而對方卻沒有聽完”。因此要學會將“邏輯定律”運用到說話中,你就能在說話中做到“言之有理、有理有據”,從而提升你的“說話邏輯”。

你會“說話”嗎?用“邏輯思維”鍛鍊你的“說話能力”

★定律一:親近效應

人本身對於親近的人說的話都比較容易接受,不管是不是清晰邏輯,都能被親近的人接受,因此可以透過這個定律讓人接受你。在人際交往中,要和其他人搞好人際關係,就要強化“親近效應”。

1、用相同的興趣愛好拉進親近感

一旦人與人之間有了共同點,就能夠透過共同點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從而產生親近的感覺在親近感覺下的說話就能更容易被理解,這個時候的“說話邏輯”已經被“親近感”替代。

2、用“我們”代替“我”

第一人稱“我”就容易使你自己和他人之間產生一道無形的柵欄,如果想讓對方能夠深入你的話語場景中,而帶入場景中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我們”代替“我”,這樣就能採用“代入式思維”增加說話的效率。

如果說話的雙方是陌生人,就必須嚴格按照“說話邏輯”和對方說話;而如果你們是親近的人,那透過找到共同話題,就會讓你們之間的談話變得輕鬆順暢。

定律二:乒乓球定律

乒乓球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而說話也是,說話不是單獨存在的,“說話”和“傾聽”是同時存在,相互依附的,你將“話”說出去,然後對方再把“話”會給你,就這樣來回傳遞的一種過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話”。

乒乓球要在乒乓球檯子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那麼“說話”也要找到最適合的最能發揮出價值的平臺—說話的場合。

定律三:白德巴定律

在邏輯語言上有個著名的定律——白德巴定律,所謂白德巴定律是指能管住自己的舌頭是最好的美德,而善於約束自己嘴巴的人,會在行動上得到最大的自由。

這就是“聽”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善於傾聽才能從中找到關鍵點,透過關鍵點了解對方的想法,這樣就能讓你的“話”更能被對方聽懂。

【怎樣才能使“聽”的有價值?】

1、讓對方開口說話

僅僅靠你滔滔不絕的說,是沒有意義的,雙方的溝通是彼此都要開口說話,把說話權讓給對方,而你要做的就是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這樣才是彼此之間的“說話”。

2、肯定對方的話

對方在說而你沒有任何反應,這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在仔細聽,這是對於對方的不尊重,就算是你有不同點,也要會肯定對方話語中的正確點,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好感。

小結:所有的話語都是有規律的,掌握好說話的定律,在說話過程中想到對方的理解力,對方的關注力,把你的“說話”變成兩個人的事,而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在“說話”。

修煉“邏輯口才”,讓你更高明的說話。

好的口才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有了好的口才能夠有獨特的魅力,現在請開始訓練你的邏輯能力,這樣才有可能避免出現一些語言的邏輯錯誤,才會讓自己說出更值得推敲的話。

你會“說話”嗎?用“邏輯思維”鍛鍊你的“說話能力”

1、三言兩語能說清,就不要囉嗦

只要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 就“篩選”出最精闢、最能表達意思的言語,儘可能以簡短的話語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然要學會簡單,說話簡單、做事簡單、目標簡單等,如果你將“說話”想的過於複雜,那麼就會將說話的事情複雜化。因此要講究快節奏、高效率的說話方式,分清說話的主次順序,要知道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這樣才能用簡單的話說出自己的意思。

2、做好準備,靠“心”說話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堅守“三思而後行”的原則,要對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和觀點做到充足的人事,並整理好自己的觀點再去向對方訴說,萬萬不能信口開河、胡編亂造。

說話需要的不是“嘴”,而是“心”,因為只有傻子才單純的用“嘴”說話,聰明的人都是要用“腦子”說話,智慧的人是要用“心”說話。用“心”去思考,這樣才能夠從你“嘴”裡說出來更有“見解”“獨到”的話。

3、說話前,在腦子裡理清邏輯順序

說話前,怎麼才能將你的邏輯順序整理清楚?其實把一件事的資訊做好編排,按照一件事情的發展順序去說,比如一件事從什麼時候開始,中間會遇到什麼,再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最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說話順序就能使對方“聽的清楚、聽得明白”。

總結:

說話要善於運用“邏輯思維”,透過找到邏輯思維的方法找到說話的技巧,讓你的“說”變成兩個人的彼此“溝通”,這樣才是“說”存在的真正意義所在。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運用“邏輯思維”,毫無疑問最後的結果就是說話時“主次不分、條理不清、前後矛盾、重複闡述”多種問題,導致聽者對你說的話“費解莫名、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