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園丨達爾文的生命樹

文史園丨達爾文的生命樹

1831年,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軍艦,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環球科學考察。環球旅行時,達爾文隨身帶了幾隻小鳥,為了餵養小鳥,達爾文種植了草蘆草,小鳥和草蘆草成了他觀察生物變化的一個絕佳切入點。

每到一個地方,達爾文都會仔細採集動物、植物、昆蟲、化石標本,詳細記錄所到之處的生物狀況。透過不斷觀察,他發現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植物生長有很大差異,這樣的想法不斷在他的大腦中積累,促使他立志成為一個進化論科學家。

達爾文堅持寫旅行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些內容被完整地保留在26本日記本中,並分批次郵寄回家,成為他日後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原始資料。

航海結束回到倫敦後,達爾文每天坐在書房整理自己的旅行日記,不斷歸納、解釋生物繁衍現象。這些觀點和想法陸續整理在5本硬皮筆記本上,後來被分別標記為“A、B、C、D、E”。除了A是以地質為主題外,其餘4本均以進化論為主題。

1837年7月的一天,達爾文在整理筆記時,有關加拉帕戈斯芬雀因氣候及食物變化而改變鳥喙形狀這一現象讓他靈光乍現,腦海裡隨即出現一棵樹。於是,他在紅色皮面的B筆記本第36頁上,用纖細的筆畫勾勒出一棵樹的素描。

在這張草圖中,達爾文以“I think”開頭,首次用演化的“生命樹”將生物之間的關係聯絡起來,以分枝系統表現祖先至後代的演變過程,樹枝上的“T”形分枝表示現有物種,“I”形分枝表示滅絕物種。在生命樹的下方,達爾文用文字表述道:“我想以這樣的例子呈現物種間的關係,經由世代累積,而其中同一屬的許多物種會走向滅絕。A與B有相當遠的關係,C與B關係最近,B與D關係有一點距離,因此具有相同祖先形式關係的物種於是形成屬。祖先①可以創造13個現生的形式。”

生命樹以樹狀結構表示生命演化的宏觀圖景,構建了某一類生物如何沿著某一個分支向前進化,這一發現如同隧道出口的亮光,讓達爾文看到了一個物種變成另一個物種的可能性。同時,達爾文也用生命樹解釋了滅絕動物和現代動物之間的關係。

22年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原先那棵瘦弱的小樹已經長成健壯的大樹,變成更為精緻、完整的生命樹插圖。

生命樹並不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樹,而是用來表明不同物種在進化史上保持親緣關係的樹,展示了從一個物種如何進化出許多分支物種,以及各個物種在時間上出現的先後次序,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進化論觀點之一。達爾文去世後,展現他靈感與想法的,包括B在內的5本筆記本成為劍橋大學圖書館的重要藏品,它們被分別放置於量身定製的藍色藏品盒中,保存於特藏保險庫中。

2020年,劍橋圖書館清點藏品時發現筆記本B和C遺失,推測為20年前藏品掃描時丟失。因為這兩個筆記本是達爾文留下的最有價值的文物之一,市場估值達數百萬英鎊,圖書館和警方想方設法尋找它們。有趣的是,2022年3月9日,失蹤的筆記本被匿名歸還。很多人擔心筆記本會有所損傷,經過一系列專業鑑定,筆記本完好無損,達爾文手繪的生命樹依然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