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終於贏了教科書上的3句古詩,以後再這樣讀可就錯了

“文盲”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早在幾千年前由於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很多窮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資格讀書。即使是到了民國時期,依然有很多目不識丁的人。新中國成立之後開展了掃盲活動,並且將繁瑣的漢字進行簡化,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簡化字。但由於古籍、史冊、古詩詞、賦文等,都是古代社會的文化結晶,所以即使是到了現代社會,依然有很多人無法參透其中的內涵。甚至有很多白字先生們,在讀古詩詞的時候依然錯字連篇,可見這些“文盲”確實很無知。

但是近年來由於漢字改革頻繁,所以很多之前被讀錯的字,反而成為了教科書上的正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文盲”終於贏了教科書上的3句古詩,以後再這樣讀可就錯了

今天就從教科書上的三句古詩說起,以後再照原來的讀法就錯了,由此不得不感嘆:“文盲終於贏了”。

第一、《回鄉偶書》中的“衰”這首古詩是唐代著名大詩人,曾創作《詠柳》的賀知章名作。“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寫於詩人辭官歸鄉之時,既寫出了客居他鄉的傷感,同時也表達了“近鄉情更怯”的親切。此詩歌的第二句“音無改鬢毛衰”,其中“衰”字的讀音一直都有爭議。很多70、80後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教大家背誦的時候,一直都將“衰”讀作[cuī]。

“文盲”終於贏了教科書上的3句古詩,以後再這樣讀可就錯了

但是當他們有孩子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卻將“衰”讀作[shuāi]。一時間很多人的頭腦中都會出現問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當初上學時多錯了?如果按照現代漢語中的字義來講,這個“衰”字確實有兩個讀音。讀[cuī]時有等級或轉向微弱、向下的意思,賀知章用“衰”表示頭髮稀少。而[shuāi]的意思則是衰敗,引申為拖沓、守不住。第二、杜牧《山行》中的“斜”“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依稀小時候在教室中高聲朗讀這首詩時,一直都將“石徑斜”中的“斜”字,正兒八經的讀作[xiá] 。從整首詩的韻律上來講,讀[xiá]才更押韻。但是現在很多小孩子在背誦這首詩的時候,卻將其讀作“石徑斜”[xié]。

“文盲”終於贏了教科書上的3句古詩,以後再這樣讀可就錯了

難道當初上的是假學嗎?為什麼“斜”字的讀音也變了呢?難不成自己才是那個文盲,而曾經將“石徑斜”,讀成”[xié]的文盲才是正確的?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開始翻閱資料,後來發現在現代漢語中,“斜”字只有一個讀音那就是[xié]。這樣一來彷彿整首詩的意境都變了,但木已成舟,也沒有追究的必要了。第三、《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中的“騎”“騎”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漢字,發的[qí]音時可以組成騎馬、騎行、騎士等,但是這個字在這首詩歌中卻發[jì]的音,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這麼念過。“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如果將“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念成一騎[qí],總感覺缺少了詩歌的韻味。

“文盲”終於贏了教科書上的3句古詩,以後再這樣讀可就錯了

除此之外還有說[shuì]客改為了說(shuō)客;粳[jīng米]改成了粳(gěng)米,這些原來的錯別字卻被扶正,變成了讓人難以理解的正確讀法。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主要是因為普通話的依據來源於北京方言,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改變,就是因為語音的系統性。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為了達到詞義一致性,再一個就是語音會根據時代、語境發生變化,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簡而言之現代漢語所做出的改變,主要是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同時也是為了方便更多人,真正掌握漢語及其讀音。

“文盲”終於贏了教科書上的3句古詩,以後再這樣讀可就錯了

因為很多地方的人由於平翹舌不分,所以漢語拼音中的一部分音節,他們根本無法正確發音,為了能夠有利於漢語推廣,所以才會順應時代發展而變化

但是很多網友卻並不買賬,難道自己曾經努力學習的文化知識,就這樣不經同意說改就改?

是不是說有文化的人被“文盲”打敗了?或者說那些有能力區分不同讀音的人,難道就應該去向“文盲”妥協?很顯然,絕大多數文化人都不贊同這種做法。

“文盲”終於贏了教科書上的3句古詩,以後再這樣讀可就錯了

如果要談起漢語讀音或發音,實際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只不過隨著朝代不斷更替、時代不斷變化,才出現了同字不同音的現象。說白了就是每一個朝代,都希望漢語發音具有實用性,很顯然現代漢語中很多字音的改變,也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