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一個被誤解了六百多年的詞語

翻開如今的辭海,對衣冠禽獸的解釋無一例外: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說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早在明朝,這個詞語就被人們作為貶義詞使用。

比如: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

但其實,這個詞語的本意是用來顯示古代的官階,只不過被人誤用到現在。在現在古代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無論是皇帝還是文武百官,官服上面有繡的有各種花哨的圖案,比如皇帝身上的圖案是一條盤踞的龍,大臣身上的是仙鶴或者各種鳥獸等。它的起源是在明朝。

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 鵪鶉。

武官一品繪麒麟、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繪鷺鷥、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衣冠禽獸,一個被誤解了六百多年的詞語

所以,衣冠上的禽獸是朝廷用來劃分官員品階的,而衣冠禽獸這個詞在一開始是誇耀那些入朝為官的人。那為什麼如今卻變成了形容品德敗壞的貶義詞呢?

還得說回明朝,在我們對明朝的瞭解中,首先會出現一位太監的名字:魏忠賢,又或者影視劇中大拍特拍的“東廠”故事,這些我們都十分熟悉,因為東廠太監權傾朝野、腐敗狡詐的影像實在深入人心。在史書上,是這樣描寫那個昏暗的年代的:

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貪官佞臣徹底顛覆。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

衣冠禽獸,一個被誤解了六百多年的詞語

有一個道理我們都很清楚,那就是當官腐敗,百姓遭殃,什麼民脂民膏、勞役賦稅都得從勞動人民的身上刮取、榨乾。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當時的老百姓把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就叫做“衣冠禽獸”。

而最早將衣冠禽獸作為貶義詞寫進書裡的正是上文提到的這位陳汝元,後面就開始普及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