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宣佈起兵反明。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努爾哈赤是個能夠以“十三幅鎧甲起兵”的英雄人物,再加上他的“七大恨”把他渲染成了一個飽含屈辱、飽含無辜的受害者的形象,故而,努爾哈赤的起兵就被賦予了一些“正義”色彩。然而,再次回眸歷史、重新梳理當時情況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七大恨”只是另外一種“何患無辭”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七大恨”的最初版本早已消失,現存最早記載七大恨內容的文獻,是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極率部攻打盧龍縣時所發榜文——《金國汗攻盧龍誓師安民諭》,這個和《清太祖實錄》中有些出入,但因更為久遠,可信度也是最高。“七大恨”的內容如下:

·我祖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我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吳爾古代)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我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謂惱恨二也。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敢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將來,非有意欺背也。會值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遣幹骨裡(綱古裡)、方巾納(方吉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究出□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良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南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馬逼令我部遠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謂惱恨者六也。

·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一條恨就是一個故事,咱們接下來進行逐一分析:

一,明朝殺害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

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在當時是一名酋長,為了籠絡勢力更大的、建州左衛的王杲,他主動聯姻,不但讓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娶了王杲的女兒,還將自己的孫女嫁給了王杲的兒子阿臺。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然而,好景不長,王杲不願接受明朝的統治,處處與明朝做對,這讓覺昌安感到不安,於是,他私下與明朝聯絡,表示願意臣服。後來王杲殺了明朝的一個副總兵,激怒了李成梁,李成梁親率大軍來伐,覺昌安父子就成為明軍的嚮導,最終王杲被擒,押送北京後被處以極刑。

王杲死後,他的兒子阿臺繼續抵制明朝,李成梁再次發兵將阿臺圍困在古勒寨。覺昌安想救孫女和孫女婿一命,自願前往勸降,可是久久未出,於是,塔克世就進去檢視。而在此時,尼堪外蘭卻喊出“能殺阿臺者,即為此城城主”,結果導致阿臺內部兵亂,阿臺被殺。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順後,

“誘城內人出,男婦老幼盡屠之”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1卷)。當時場面混亂,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也死於非命。

這就是努爾哈赤後來為何一定要殺死尼堪外蘭的原因,也是李成梁處處提拔努爾哈赤的原因——他是有愧的。

努爾哈赤父輩被殺之後,朝廷接受李成梁的建議,給了努爾哈赤豐厚的賞賜:

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自此歲銀八百兩,蟒緞十五匹

而努爾哈赤也欣然接受了。

努爾哈赤父輩之死確實有冤,但是,明朝及時彌補了這個錯誤,並得到了努爾哈赤的原諒,因此,這一點絕對不能成為努爾哈赤“反明”的旗號;

二:明朝偏袒葉赫、哈達女真,欺壓建州女真;四:明朝在建州與葉赫的部族爭戰中出兵幫助葉赫

這兩條咱們放在一起進行解釋比較方便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明朝是從元朝手裡奪得天下,元朝也就是蒙古。元朝雖然敗退回漠北,但依然強大,經常騷擾明朝邊境,直到李成梁鎮守遼東之後才將其平息。蒙古消停之後,遼東地區的威脅就剩下海西女真了。海西女真包括葉赫部、哈達部、烏拉部、輝發部等部落,任何一支在當時都能碾壓建州女真。可是,經過李成梁的多次絞殺,這些部落也開始沒落,這才有了建州女真的崛起。

為什麼科普這段歷史?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明朝在遼東部族地區的策略就是“槍打出頭鳥”,誰勢力大就打壓誰,絕不讓哪個部落成為“一家獨大”。而努爾哈赤正是在李成梁的袒護下,才得以壯大,否則,“13幅鎧甲起兵”只能是個笑話,李成梁隨便動動手指就能捏死他們。因此,努爾哈赤指責明朝袒護葉赫是根本沒有依據的,即便後來對“九部聯合”給予了一定的幫助,那也是為了維護遼東平衡、限制建州女真的擴張。

說“欺壓建州女真”,估計努爾哈赤自己都不信這句話;

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其所殺的越境人命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明朝確實有過關於“不得越境”的禁令,但這條禁令也只侷限於遼東的部族之間。當時所有部族都已經歸順明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明朝要到哪個部族去,還得經過當地部族的同意嗎?這也算是“越境”嗎?

努爾哈赤當時僅僅是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領,遵循“不得越境”的禁令理所應當,觸犯之後也必須接受相應的懲處。可他卻處處都想和明朝相提並論,這難道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嗎?

五:明朝支援葉赫部背棄盟誓,將已許嫁努爾哈赤的女兒轉嫁蒙古

這指的是葉赫部的草原美女東哥,東哥在各種史料中都被描繪成一幅傾國傾城的模樣,各部族首領都希望能娶到這位“草原第一美女”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東哥起初確實被指婚於努爾哈赤,但是,後來在九部聯合攻打努爾哈赤時,東哥的父親布齋貝勒被殺。當葉赫部向努爾哈赤索要布齋屍體時,努爾哈赤竟然將屍體一剖為二,只給了葉赫部一半。這種羞辱行為遭到東哥的牴觸,葉赫部向外放話:誰能滅了建州女真,就將東哥許配給誰。先是答應許配給哈達部,可哈達部卻被努爾哈赤打敗;後來又答應將東哥嫁到輝發部,沒想到輝發部也不堪一擊;再後來,烏拉部也牽扯了進來。無奈之下,葉赫部最終將東哥許配給了蒙古部落的首領莽古臺吉,此時的東哥已經33歲

東哥悔婚是真,遠嫁蒙古也是真,但如果努爾哈赤沒有做出那樣的殘暴之事,東哥會拿自己的青春做賭注、與努爾哈赤拼死一搏嗎?

凡事有因才有果,可努爾哈赤只說結果、不提起因,將東哥悔婚的責任也歸咎在明朝身上,這一點顯然也站不住腳

六:明朝驅逐居住在邊境的建州百姓,毀壞其房屋田地;七:明派遣官員赴建州作威作福

這兩點也放在一起解釋,因為這就是一碼事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努爾哈赤滅了哈達部之後,就將哈達部的領地和耕地佔為己有,這引起明朝的不滿。一方面,明朝在部族中間採取的策略是“平衡”為主,不允許出現“一家獨大”,這有利於朝廷的統治;另一方面,哈達部與葉赫部交壤,努爾哈赤對葉赫部的仇視由來已久,若任由努爾哈赤佔領哈達部屬地,勢必會對葉赫部形成威脅。於是,明朝下令讓努爾哈赤從哈達部屬地上撤回,努爾哈赤遲遲未動,於是,明朝就將佔據了柴河等地的建州女真人強行驅逐,這也就是努爾哈赤的第六恨

當時萬曆皇帝派守備肖伯芝為特使,前往建州女真勸說努爾哈赤放棄哈達部屬地,順便探測一下努爾哈赤的實力。肖伯芝到達建州女真後,堅持讓努爾哈赤行跪拜之禮,這讓努爾哈赤十分不滿。這就是第七恨

看看這兩“恨”,哪一個說得過去?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作為一個正統王朝,明朝有權力對屬地內的各個部族進行安置和調整,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地區的秩序穩定,這才符合國家和統治者的利益。從“穩定”的角度來看,明朝的所作所為根本就不算出格,更談不上對建州女真的欺壓

努爾哈赤之所以要將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揉合在一起,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反叛行為顯得師出有名。拿東哥來說,指婚時沒有明朝參與,悔婚也完全出於個人情緒,至於期間發生的接連指婚,那也是葉赫部自己的決定,和明朝一點瓜葛都沒有,但還是成為“七大恨”之一,這完全就是“雞蛋縫裡挑骨頭”,沒事找事罷了。

努爾哈赤作為被李成梁扶持起來的一股勢力,他比誰都清楚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執政理念,此前的蒙古、海西女真為何不斷遭到明朝的打壓?就是因為過於強大,會威脅到明朝在遼東的統治。退一步說,如果李成梁沒有打壓蒙古、打擊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根本就無法抬頭,更別說做強做大了。建州女真受益於明朝的遼東政策,可是,當這些政策和自己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努爾哈赤就完全否定了這些政策的必要性,這是明顯的忘恩負義、自私自利。在這種前提下誕生的“七大恨”,又如何能站得住腳?

清朝後人將“七大恨”渲染的好像多麼仇深似海一樣,其實,強詞奪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