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之一,徐光啟曾以“中西會通第一人”奠定了上海勇於面對時代變革,善於學習和接受外來文化的歷史基因。與徐光啟墓相鄰的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以其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文獻收藏,在中外圖書館史與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響,是世界三大漢學文獻中心之一。

11月2日,2020年上海圖書館館藏精品文獻大展——“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在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淮海中路1555號)拉開帷幕。這是上海圖書館(下文簡稱“上圖”)連續16年推出的年度館藏精品文獻展,是第一次以館藏外文文獻為物件的主題展覽,展品中有上圖珍藏的西洋“搖籃本”兩種、國內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與漢語對照的《中國智慧》、世界上第一部英漢-漢英字典《華英字典》、早期西方本土漢學家的代表作之一《中國官話》、拿破崙下令編撰的《漢法拉字典》、三代同堂的《幾何原本》、1849年的外灘歷史照片原件等重要藏品。

展覽共分為6個部分,從“識華觀流”、“漢學流變”、到“中學西傳”、“西學東漸”,再到“格致互通”,最後匯聚成一條近代上海城市“融會創新”之路。據悉展品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獻,並有十餘種展品是首次展出。

展期至11月22日為止。澎湃新聞記者先行探展,為讀者選出幾大特別值得一看的珍貴展品。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2020年上海圖書館館藏精品文獻大展——“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全文若無特別說明,圖片由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展覽的第一部分展示了近代上海的變遷。十八世紀的上海租界地區曾經只是泥濘、荒蕪的城郊,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外灘也是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大致接近現在的樣貌。一本《上海(1843-1893):模範租界的誕生、成長與慶典》向人們呈現了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這可能是大多數人能近距離看到的最早的外灘照片。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中還有一張同樣在近距離角度拍攝的1893年外灘全景照片。透過兩張對比,人們可以發現那五十年間上海的發展變遷。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徐家彙藏書樓供圖作為國內開放最早、發展最快的口岸、上海從城市建設到文明生活都遠遠走在時代前列。上海市民比絕大多數國人更早開始享受自來水、電燈、煤氣、電話、電車等現代文明產物。上海也是國內最早擁有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等現代城市文化標誌的城市,還擁有東亞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隊。一百年前的上海人,吃西餐,看足球,炒股票,電影院裡放的是最新的大片,報紙雜誌上隨時能找到新鮮的娛樂專案和景點推薦。

本次展覽呈現出上海早年的公共圖書館書目、博物館導覽、雙語烹飪指南、專業體育報紙、女性時尚雜誌、本地名流傳記等珍稀文獻。比如1906-1913年的英文版《社交上海》,那是上海最早的由女性主編的時尚雜誌,由字林西報館發行。這裡有球賽、慈善義賣、時裝摺扣等生活資訊,從中可見晚清上海真實的日常生活。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英文版《社交上海》隨後展覽進入了“識華觀流”部分——即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早在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文獻上已有“賽里斯”之名。據傳在印度的北方住著賽里斯人,他們身材高大,面板似河馬厚重,刀槍不入;他們聲音洪亮,壽命達二百歲,擅長做生意。這樣的認知也被記錄在託名古希臘人狄奧尼索斯的《世界論》中,長時間影響著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感知。

在展覽現場,1477年的《世界論》尤受矚目,它是上圖珍藏的西洋“搖籃本”之一。這份拉丁文文獻代表著古代希臘對當時世界的認識,直到地理大發現時代仍對歐洲人的世界地理認識有著重要影響。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1477年的《世界論》另一種西洋“搖籃本”是1480年的義大利文獻《曼德維爾遊記》。西洋“搖籃本”是指歐洲15世紀中葉到1501年間的活字印本書,誕生於“從手抄本過渡到印刷本”的歷史階段。

這本《曼德維爾遊記》是歐洲中世紀的一部想象遊記,作者從未到過東方,全部內容取材於《世界鏡鑑》《東遊錄》《馬可·波羅遊記》等。該書是西方“遊記漢學”的又一代表著作,十分暢銷,在當時的影響程度甚至超過了《馬可·波羅遊記》。有意思的是,這些遊記無不將中國描繪為“遍地是黃金”的天堂。神秘、遙遠、富裕、廣闊是彼時西方對中國最深的印象。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1480年的義大利文獻《曼德維爾遊記》國內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與漢語對照的《中國智慧》也是現場一大珍品。這是現存最早的《論語》西文譯本印刷本,也是早期中國經典西譯的代表之作。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國內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與漢語對照的《中國智慧》而1735年的法文版《中華帝國全志》被認為是西方漢學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有“歐洲中國熱的聖經”之稱。全書較之前任何一部有關中國的著作都更為全面與翔實,猶如一部中國百科。它依據27名來華傳教士的報道、回憶錄、書信、著作等整理編纂而成,書中記敘了中國為主的東方世界的地理、歷史、自然、農業、風俗、社會等資訊。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1735年的法文版《中華帝國全志》由英國來華傳教士馬禮遜編撰的《華英字典》(1815-1823年)則以《康熙字典》為底本,採用英漢對照的方式,引用大量中國經典文獻作為詞彙例句詮釋,同時還含有許多有關中國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介紹。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漢-漢英字典,不僅是當時西人學習中文的重要工具書,也是西方社會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參考書。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由英國來華傳教士馬禮遜編撰的《華英字典》(1815-1823年)在18、19世紀,各類關於中國官話與方言的教材、字典也大量成書。比如由法國漢學家傅爾蒙和華人黃嘉略合作撰寫的1742年五卷本《中國官話》,詳細介紹了漢語的發音與音調、各類漢語詞性及句法。《中國官話》為早期西方本土漢學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國漢學家與華人合作對漢語語法的一次研究嘗試,在漢學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說到《中國官話》,也必須說到在法國國家印刷局收藏著的距今兩三百年的中文木活字。這套中文木活字從法國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攝政時代(18世紀上半葉)開始鑄刻至19世紀初完成,數量多達十幾萬個。傅爾蒙與黃嘉略合編的1742年版的漢拉字典《中國官話》採用的正是這套木活字,1813年小德金奉拿破崙編撰的《漢法拉字典》也是。

時至今日,這套中文木活字依然保持當年的風貌,它的是歐洲中文活字印刷的歷史見證人,也推動了漢字在歐洲的傳播。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由法國漢學家傅爾蒙和華人黃嘉略合作撰寫的1742年五卷本《中國官話》接著來到“中學西傳”部分。1879-1883年的《中國文化教程》由義大利耶穌會士晁德蒞編譯,此書是晁為來華會士編寫的教材,內容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包含經、史、子部多種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同時也是土山灣印書館早期出版的西文書籍代表作品。有趣的是,在經史子集之外,本教程還包括了“八股文”這一學習大類。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1879-1883年的《中國文化教程》除了教程,人們可以找到外文版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都有著相似的翻譯過程:先有節譯本,隨後各種節譯本使得原著的影響增加,加速全譯本的出現。比如《紅樓夢》剛剛開始刻本流傳的時候,英國倫敦出版的《評論季刊》刊載了一篇匿名書評,裡面引用了德庇時節譯的一段關於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據考證四大名著中最早傳入歐洲的是《紅樓夢》。

1913年,在東北、山東、山西等地傳教多年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將《西遊記》翻譯成《天國行紀》,第一次以英文單行本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西遊記》的故事,委託上海廣學會出版。現場展出的上圖館藏為李提摩太籤贈潘慎文的簽名本。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李提摩太譯《西遊記》,1913年再往下走,人們還能看到中西科學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三代同堂的《幾何原本》和它們背後綿延兩百多年的故事。

故事的開端要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開始講起。歐幾里得是一位古希臘學者,他所處的年代大約與孟子、莊子相近。《幾何原本》是歐幾里得最重要的傳世作品,是古代幾何學的集大成之作。傳世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共有十三卷,而有意思的是,利瑪竇和徐光啟都說過《幾何原本》有十五卷,那多出的兩卷是哪裡來的呢?

原來,是十六世紀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克拉維烏斯整理了古代名著《幾何原本》,他不但為這部書作了詳細的註釋,還增補了兩卷新的內容,於是有了十五卷的《幾何原本》。克拉維烏斯也是“格利高裡歷”的奠定者之一,“格利高裡歷”又叫做“公曆”,就是我們平時在用的歷法。

利瑪竇是克拉維烏斯的弟子。他和來自上海的開明知識分子徐光啟成為了朋友,兩人開始了《幾何原本》的翻譯工作,但是由於各方面條件有限,最終只完成了十五卷《幾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譯,刊行於1605年。

兩百多年一晃而過,後來同樣是來自兩個世界的兩位學者在徐光啟的故鄉上海相遇了: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1847年來到上海,在華三十年,成為了漢學領域的專家並且收藏大量珍稀文獻。李善蘭是浙江海寧人,精通數學,有《方圓闡幽》《對數探源》等著述。1852年李善蘭來到上海,在墨海書館結識了偉烈亞力。兩個人也是一拍即合,決心完成利徐二人未竟的事業,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在1858年刊印了《幾何原本》後九卷。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的《幾何原本》的故事,到這裡才算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本次展覽中,上圖從館藏的珍稀文獻中選出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幾何原本》: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清代的手抄六卷本,以及存世量極少的1858年後九卷初刻本,可謂《幾何原本》的三代同堂,以此紀念在“會通中西”的過程中做出過貢獻的中外前賢們。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克拉維烏斯評註,1591年,拉丁文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幾何原本》,利瑪竇、徐光啟(譯),清抄本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幾何原本》,偉烈亞力、李善蘭(譯),1858年,中文編織起四百年來“東學西傳”與“西學東漸”歷史脈絡的徐家彙藏書樓形成了以西方漢學、歷史、宗教、地理、藝術、哲學、科學為特色的中外文獻館藏,涉及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義大利、丹麥、希臘、拉丁文等近20種語言。

此次展覽透過徐家彙藏書樓收藏的104種珍稀文獻展示中西文化交流歷史與內涵,以“文明互鑑”為視角,展現“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的歷史程序;體現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包容、開放、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底蘊;揭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歷程。

上圖方面表示,透過展示這些珍稀館藏文獻,人們可以看到在中國與外部世界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中,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如何成長,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如何形成。

此外,徐家彙藏書樓本身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其書庫設計具有中西文化相結合的特色。展覽現場還模擬了藏書樓內部場景,首次透過三維數字建模,讓讀者可“互動參觀”。本展覽也是上圖與上海師範大學聯合承擔的國家重大社科基金專案《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上圖徐家彙藏書樓珍稀文獻展,來看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