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不知好歹的一首詩,罵人不帶髒字,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罵錯了

作為盛唐的“謫仙人”,李白一生恃才傲物,基本上沒對什麼人服過軟。

被賞識時狂到讓“力士脫靴,貴妃研墨”,被冷落時吟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便瀟灑離去浪跡江湖。

李白最不知好歹的一首詩,罵人不帶髒字,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罵錯了

但是對於那些認可他,他也認可的人,李白始終報以極大的尊重,就像初次見面因為一篇《蜀道難》就送給他“謫仙人”稱號的賀知章,去世時李白就曾寫詩悼念,重遊兩人相逢的舊地寫下“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而恃才傲物慣了的李白,自然也有識人不明,不知好歹的時候。

古代讀書人都有“遊學”地習慣,在沿途中不僅可以拜會各地名流,也能增加自己的見聞,李白也不例外。18歲的時候,李白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長時間遊歷,不過活動範圍並不大,基本上都是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

李白最不知好歹的一首詩,罵人不帶髒字,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罵錯了

而在遊歷渝州的期間,李白也去拜會了當時任渝州刺史的李邕。當時的李邕在唐代文壇也是頗有名氣,所以李白作為後輩拜見也是正常的事情。不過當時的李白初出茅廬,但是卻“心比天高”,和李邕相處的過程中不拘俗禮,談論間也是各種高談闊論頻出,讓李邕很不高興,所以對待李白也就有點怠慢。

李白最不知好歹的一首詩,罵人不帶髒字,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罵錯了

這樣的“輕視”對於正年少氣盛的李白來說自然是難以容忍,於是便大筆一揮寫下了一首罵人不帶髒字的詩,全詩如下:

《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最不知好歹的一首詩,罵人不帶髒字,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罵錯了

這首詩看似洋洋灑灑,其實意思很淺顯,簡單來說就是:我李白是大鵬一樣的人物,早晚要乘風而起,現在你李邕覺得我說大話對我態度惡劣,但是孔聖人都曾說過後生可畏,難道你李邕比孔聖人都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

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李白的憤慨,他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冷落,所以詩中直接挑明對於李邕的諷刺和揄揶,態度可謂強硬至極。

李白最不知好歹的一首詩,罵人不帶髒字,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罵錯了

不過等到李白46歲的時候,李邕被奸臣所害,當時的李白聽聞此訊息,為李邕寫下了打抱不平的“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從中不難看出李白對於李邕的認可。那麼李白的態度為何前後變化如此之大呢?

其實在我看來也很簡單,李白初出茅廬之際便恃才傲物,在前輩面前大放厥詞毫不收斂,這對於一個純讀書人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但是李邕並不單純只是一個讀書人,同時他也是一位政客。當時的李白早已是小有名氣,相信李邕對於李白的才華也是認可的,而且李邕本身也很喜歡結交天下名士。

李白最不知好歹的一首詩,罵人不帶髒字,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罵錯了

但是他也知道李白的這種性格在官場上很難出頭,作為前輩,他能為李白做的就是敲打他,讓人收斂一點。但是李白初出茅廬又哪領會得了他的深意,於是便不知好歹寫下了《上李邕》。

等到李白真正走進朝堂之時,或許他才發現,當初李邕的輕視在明爭暗鬥的朝堂上簡直就是“毛毛雨”,歷經坎坷沉浮之後他才知道當初那個前輩對他的“好意”,原來自己當初罵錯了人,倘若當時能夠學會低頭,或許他的仕途便不會那麼曲折,自己功名濟世的願望也有希望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