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與電影版的《小王子》告訴我們迴歸童真、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原著與電影版的《小王子》告訴我們迴歸童真、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電影《小王子》是由

"功夫熊貓之父"馬克奧斯本

導演,根據

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

的經典

同名短篇童話改編

。然而他的這次改編並沒有同以往的大多數作品一樣照搬原著,而是創造了全新的故事框架。《小王子》是克蘇佩裡於1924年創作的經典兒童作品,作品表面上看是一部寫給兒童的童話故事,事實上卻蘊含著成年人對生活和生命的哲思。

《小王子》中

簡短而又深刻有內涵的故事

,讓它成為一本風韻全世界的優秀文學作品,在這樣的基礎上,倘若想要將它拍成電影,只需要照搬原著,便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然而導演馬克奧斯本卻用全新的故事框架來構思電影,將小說中的故事嵌入作品中,進一步成為一個全新的勵志情感訴求小說。電影中的人物全都是沒有姓名的群體,而正是這種不富裕主角名字的方式,讓這些角色更具有普適性,讓人們從中聯想到自己的生活。

電影《小王子》主要講述了一個正在被成人教條世界所束縛的小女孩,認識了神秘的飛行員鄰居,被他所創作的小王子的故事吸引和感動,從而開始一場尋找小王子的奇異冒險。而飛行員回憶和講述的小王子的故事忠於原著:來自遙遠星球的小王子,與一朵玫瑰相伴,後遊歷宇宙,遇到各種奇聞趣事,最後來到地球,馴化了一隻狐狸,與一條蛇達成死亡協議。

儘管小說和電影在情節和敘述方法上有著顯著的差異,但兩者中所表達的追求自我,迴歸童真的主題卻從未改變

原著與電影版的《小王子》告訴我們迴歸童真、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01從童話故事到勵志電影:我們為什麼要追求自我,迴歸童真

小說《小王子》是基於一次成年人對於生命與生活的反思,而並非簡單地為兒童所創造的小說,而由於其有具有幽默性的故事敘說手段,讓它成為一本小孩承認都喜歡的小說。小孩陶醉於其中的故事,成人陶醉於其中的暗含的人性。

在兒童眼裡的小王子是一個內心柔軟、純真善良的少年,他的生命裡有著玫瑰、狐狸、蛇,他們都對小王子的生活充滿了意義,而這些充滿幻想的故事也讓兒童陶醉其中。而成年人眼裡的小王子,則全是自己身上的影子,因此小王子更適合被稱為一本給成年人看的童話小說。小說中的小王子沒有朋友,它只能孤獨地守護著自己的玫瑰花和星球,而小王子身上的這種孤獨,恰恰象徵了成年人的孤獨,和他們身邊冷漠不理解彼此的朋友們。

電影《小王子》的拍攝,沒有投機取巧的照搬原著,即使照搬原著可以讓他們獲得不菲的榮耀。導演馬克奧斯本脫離原著所打造的敘事模式,而是另闢蹊徑地將小王子帶入了現實世界,將這個童話故事徹底打造成了一部現實版的勵志電影。

原著中滿懷著小王子對成人世界的失望和落寞,以及對自己未來婚姻生活的沉重反思,在它的眼中人們隨著成長,漸漸失去了曾經的的童真、單純和善良。小說中作者的成 功在於他提取了人們人性中的每一項弱點,讓人們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電影中則截然不同,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無名氏,編劇故意忽略人物姓名的方式,切切讓片中人物更加普世性,他們不再帶著某一種標籤,而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種人。

電影中小女孩的生活完全被母親規劃,在母親為女兒制定的嚴格的規劃中,小女孩每天都如同冷冰冰的機器人一樣,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一點點生機。與母女二人嚴格規劃生活形成對比的,是他們新家隔壁的老爺爺,他在院子裡種滿了綠色的植物,不追求快節奏的生活。

隨著故事的發展,小女孩和母親漸漸從過去只顧自己的生活方式,到後來和鄰居爺爺建立關係,從那個曾經丟棄 童真只顧自己的小女孩,重新找回自己內心的柔軟。從小女孩母女的變化中傳達出成功的定義,並非事業成功、成績滿分,而是能夠認識到找回童真、迴歸善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的重要性。

原著與電影版的《小王子》告訴我們迴歸童真、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02追求自我,迴歸童真,是小說與電影的精神契合

小說中作者在序言部分這樣寫道:“請孩子們原諒我把這本書獻給了一個大人。每個大人曾經都是孩子”,指出小說的主題在於童真,無可否認的是,文學作品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由文學作品改編後的電影大多都會簡化主題,同時又可能將電影所表達的主題變得更加多元化。正如自《小王子》問世以來,無數的讀者和觀眾都對《小王子》中所表達的主題進行分析和解讀。同時電影《小王子》的拍攝也同樣保留了原著中對童真的追求。完整的將成人世界裡的冷漠、虛偽、盲目、貪婪和批判融入其中。

儘管電影中現實世界的故事主線佔了大量的篇幅,原著情節並未超過電影的三分之一,而整部電影的成功在於其將文章的主題鎖定在童真,大篇幅地將其完美的變現出來。

原著中所表達的主題多以隱喻和批評來展現,原著中小王子遇見了六個人,他們分別是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地理學家。這些人又都象徵著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身上所具有的特徵。電影中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減少了,只留下象徵著權力的國王、格外在乎名聲的虛榮者、愛好金錢的商人這三個人物形象。而電影中所遇見的玫瑰、狐狸、蛇、沙漠、水井也同樣有著其獨特的存在意義,象徵著友情、愛情、智慧、死亡、生命或理想。

由於《小王子》創作時代的久遠,讓其中所敘述的故事和人們之間的距離相差較大,而電影《小王子》中小女孩的生活則更加的貼近人們的生活,符合當下的現實社會。電影中小女孩、媽媽、鄰居、路人還是工作狂等角色,都被現實社會所深深的同化,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變得冷漠和麻木。一個普通的母女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她們每天為了考進名校,而逐漸變成學區房、計劃表、補習班的奴隸,而這些正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見到的。

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個飛行員爺爺,他是成人世界裡唯一一個保留著“童真”的人,但鄰居們的躲閃,警察的無奈都反映出了社會的冷漠和人性的喪失。片末小女孩來到二次元的世界尋找已經長大的王子先生,然而此時的王子先生已經被商人所主宰的社會薰染,捨棄了童心,用一連串“我在工作……”的喊叫聲掩飾著內心的焦慮與恐懼,而這正是在巧妙地提醒著我們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應該輕易割捨掉內心的童真。

原著與電影版的《小王子》告訴我們迴歸童真、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03追求自我,迴歸童真是成人世界裡不可丟棄的財富

盧梭曾說:

"凡是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人一插手就變壞了。"

便是告訴我們,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最完美最合適的,然而隨著成人世界的干擾逐漸變壞,童真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喪失掉的。正如當今世界的教育,“一切從娃娃抓起”不知道是何時出現的口號,又是何時我們的孩子漸漸沒有了童年,變成了成人世界的犧牲品,他們不再擁有自己的時間,而是被鋪天蓋地的作業、補習班、競賽所淹沒。

然而這種童真的失去,並非從小開始,而是從成人世界開始。造物主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志交會他們如何童真的活著,而並未讓他們將自己成為計劃表、考試、補習班的陪襯品,也從未教會他們社會的競爭制度有多麼激烈。這些教育觀念的普及全都來自於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忙碌和擁擠,則更多的來自人性的虛榮於攀比,他們正取小王子中視財如命的商人一樣,為了生存而拼命的掙錢。也如小王子所遇見的國王一樣,守著自己弱小的領地,發號施令。又入那個喝醉酒的酒鬼一樣,用麻木自己所犯下的錯來繼續犯錯,在迴圈中日復一日地重複,最終卻連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都不知道。

真正意義上的童真和追求自我,最重要之處便在於對自我內心世界的真實,明白自己最渴望擁有的究竟是什麼,是一種即使努力後不能得到任何財富也會堅持的東西。而這便是精神追求,任何時候,我們都應格具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追求。

原著與電影版的《小王子》告訴我們迴歸童真、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著名的兒童故事家安徒生便是這樣一位有著極強精神追求的人,在安徒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過世了,他只能和母親過著清貧的日子。

一天,他和一群小孩獲邀到皇宮裡去晉見王子,請求賞賜。他滿懷希望地唱歌、朗誦劇本,希望他的表現能獲得王子的讚賞。等到表演完後,王子和藹地問他:“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安徒生自信地說:“我想寫劇本,並在皇家劇院演出。”

王子對他說:“背誦劇本是一回事,寫劇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勸你還是去學一項有用的手藝吧!”

但是懷抱夢想的安徒生回家後不但沒有去學餬口的手藝,卻打破了他的存錢罐,向媽媽道別,到哥本哈根去追尋他的夢想。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過所有哥本哈根貴族家的門,沒有人理會他,但他他從未想到退卻。他一直堅持寫作史詩、愛情小說,即使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卻仍然堅持寫了下去。如今他的童話故事已經成了兒童睡前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安徒生也為自己的精神追求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生活在當今世界的我們也一樣,應該學會欣賞和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找回自己的夢想和初心,也要教會孩子們守住童心和對自我的追求。若能守住初心,追求自我,我們便都是成人世界裡“特立獨行的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