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封新書得不償失

作者:周慧虹

不知從何時起,書店待售的圖書大都被塑封包裹得嚴嚴實實,讀者只能看書封,不能拆閱,似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圖書,真的有必要塑封嗎?

不可否認,塑封有利於保護圖書。它使得圖書無論是在運輸還是售賣過程中,皆可免遭汙損,保持良好品相。

但塑封的存在,不啻於在讀者與圖書之間設定了一道屏障。一本書究竟合不合讀者之意,起碼要大致翻一翻才能約略知曉內容和文字風格,可因了塑封阻隔,翻閱願望化為泡影,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讀者購買的慾望。

過去諸多商場貨櫃林立,顧客想要購買中意商品必須由售貨員遞送,促使許多書店早就實行了開架售書。讀者無論買不買書,都可隨意地走進書店,信手拈起一本或匆匆瀏覽,或細細品味,體現了書業中人的寬容大度,一度頗受讀者好評。如今,超市、商場普遍都向顧客敞開懷抱,圖書售賣卻多出一層塑封,將自己封閉了起來。這種逆向變化,有點弄巧成拙。

塑封也增加了圖書成本。塑封一本書約需兩毛多錢,看起來似乎不是多大的事兒,但在圖書出版持續增長,圖書利潤率愈益下滑的今天,每本書若能節省這兩毛錢,集腋成裘,書業整體由此形成的絕對節約額亦還可觀。

圖書是否採用塑封包裝,還涉及環保問題。眾所周知,塑膠含有聚丙烯、聚乙烯等,是不可降解材質,對環境的破壞作用不言而喻,為了應對“白色汙染”,國家一再倡導儘可能減少塑膠的使用。圖書大量使用塑封,既浪費資源,又危及環境。

無論是從方便讀者還是著眼環保考慮,塑封這一“標配”不要也罷。圖書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除了在內容上務求經典,裝幀、發行、銷售等各個方面亦需更多地體現出人文精神、文化意味。(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