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物|楊學振:一把刻刀讓“枯木逢春”

福州人物|楊學振:一把刻刀讓“枯木逢春”

楊學振在創作中。

“我想把木根雕帶進課堂,在孩子們心裡種下福州木雕這項非遺技藝的種子。”自從前些日子公司掛牌“福州市非遺專案傳承示範基地”,福州市木雕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州市振藝工藝品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學振就一直在琢磨,如何發揮基地的作用,把非遺技藝傳承好。

40多年前,出生在根雕發源地福州南嶼鎮曉岐村的他,追隨父輩走上根雕創作之路,成為我省根雕藝術大師。如今,作為福州市非遺福州木雕(閩侯)代表性傳承人,面對木雕行業蕭條,他說“最著急的,還是傳承,別丟了這份手藝”。

9月底的一天,記者走進楊學振的工作室,只見他鼻樑上夾著老花鏡,腿上夾著木料,一手木槌、一手刻刀,正專心打坯。隨著木槌成千上萬次敲擊,刻刀在木料上不斷做著“減法”,一尊醉達摩在枯木上活靈活現。

見到記者,楊學振先拉著大家參觀了他的根雕展廳。2000多平方米的展廳裡,展示著近600件根雕作品,手握大刀的關公、慈眉善目的觀音、奔騰的駿馬……栩栩如生,讓人應接不暇。

展廳裡,他最得意的作品當屬《大豐收》。這件作品展示了漁民豐收的場景,只見漁網和魚簍裡,龍蝦、魚兒、螃蟹,似要掙脫漁網跑出來,充滿生機。楊學振回憶,當時他收購了一塊崖柏原料,擺在廠裡,想了又想、看了又看,整整3個月就是沒靈感。一回,他在閩江邊看到漁民拉網捕魚,靈感來了,那陣子為了雕刻出的海鮮更生動,沒少往海產市場裡跑。“難就難在漁網、魚簍都是鏤空雕刻,工很細,哪怕稍微用力一點,漁網就破了,補也補不上。”楊學振說。

“木雕根雕,靠的是全手工,學藝過程很苦很累,但我就是感興趣啊。”記者注意到,楊學振雙手佈滿老繭和刀疤。上初中時,村裡的根雕廠收人,他毫不猶豫報名,那年他才15歲。“一開始,光磨刀就磨了半年。”楊學振說,那一年,招收的30多個學徒,最後僅寥寥數人堅持下來。

20世紀80年代,他到過福州牙雕廠等工廠加工黃楊木雕,作品得到大家認可,後來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漸漸走上創作藝術品的路子。

楊學振特別擅長人物、動物雕刻,無論是童子、老人、仙子,總能雕刻得惟妙惟肖、生動傳神。從2004年開始,他的《笑佛》《萬馬掀雲浪》等數十件作品榮獲國家級、省級大賽金、銀、銅獎。多件作品被各級博物館收藏。

“根雕最重要的就是以材施藝,利用樹根的天然形態,輔之以適當的人工處理修飾。”楊學振說,整個過程就是做減法,就像是人生,每一刀都要三思而後行,容不得後悔。

值得一提的是,楊學振是福州根抱石作品第一人。20世紀90年代,根抱石還是被“嫌棄”的廢料。有一次,他到臺江特藝城選材,看到小攤上擺著一塊根抱石,仔細琢磨了下,如果把石頭上的木頭雕刻出人物,恰好坐在石頭上,豈不是很妙。於是他買下根抱石回家創作,這一作品完成後,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睞。自那以後,根抱石漸漸在市場上火了起來。

回想起那些年根雕市場的火熱,宛如昨日,楊學振十分感慨。他說,這些年根雕業遇到低潮,他也在琢磨如何突圍。

“現在,我們的作品也開始注意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多了俏皮、可愛、動漫元素。”他說,他感到重任在肩,希望發揮自己的作用,讓木雕根雕能和福州“三寶”一樣,被立法保護。

【來源:福州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