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V” 習慣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讀(聽)書不少於30分鐘

遇到煩心事及時轉念

對自己微笑3秒鐘

每天鍛鍊一小時

健康生活一輩子

物無美惡 過則為禍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天天讀經典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篇》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註釋: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罔,迷惘而無所得。

殆:

“怠”,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有解為

疑惑,危險。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參考資料的解釋: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孔子說:“如果死讀書、讀死書而不加思考,就會迷惘而沒有收穫(就會被別人的“學說”矇蔽、欺騙);只空想(有想法)而不讀書學習,也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是很危險的。”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我的理解: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孔子強調“學而思”、“思而學”,學思結合,相輔相成。有人理解第一個“思”,是“思考怎麼理解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怎麼應用”;第二個“思”,是自己的思想、靈感。

我在想,只考慮清楚“如何理解所學的知識?如何在實踐中應用?”就夠了嗎?為什麼很多人講起道理來,都能一套一套的,說得頭頭是道;但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手足無措,感到“罔”了呢?“思”的想法、靈感,可能有很多是不著邊際的、沒有依據的,學什麼、向誰學呢?能學到什麼呢?

我覺得,如果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習則殆。”就容易理解得多,只學習不思考,學到的東西就不能內化於心,形不成自己的東西就會迷惘而無所得;知道了很多道理,卻沒有機會在實踐中去檢驗,就不知道所學的是不是真管用,久而久之就會精神疲倦、懈怠,依然是

毫無所獲

,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有了上面這個想法(思)之後,我也試著去“學”了,還真讓我“學到”了。

南宋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記載: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曰: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看來,朱熹也應該是贊成“學而思、思而習(行)”的。

當然,單獨看“罔”字,有矇蔽的意思,在古代通“網”、通“惘”。也有人參

考《論語·雍也第六》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句中的“罔”字,理解為“被矇蔽、被愚弄”可能更接近孔子本意。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那麼第一個“思”就

應該有“慎思、明辨”

的意思了

。那麼第一句也就好理解了,就是“學習、讀書如果不能獨立深入思考、分析明辨是非,就會被別人的學說矇蔽。”,第二句的關鍵就是如何理解、解釋“殆”字了。姑且不深入研究了。

總之,不管是為了內化於心,形成自己的思想也好;還是為了明辨是非,不被別人的言論、學說矇蔽也罷,

學習

要學會

獨立深入

思考

,思考的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東西外化於行,也就是要“習”,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南懷瑾先生認為:“目前的中國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擊,思想的彷徨與矛盾,情緒的鬱悶與煩躁,充分顯示出時代性的紊亂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們的病態心理。”或許這就是“學而不思”的後果,就是“罔”吧?!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

「輝光日新1335」天天讀經典:學而不思則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