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三顧茅廬”嗎?

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建功立業的禮賢下士態度,寫得有聲有色,把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關公、張飛的居功不服,描繪得維妙維肖,趣味橫生。這段三顧茅廬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附居(三國志·諸葛亮傳》和裝松之注的記載,而進一步創作的小說故事。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三顧茅廬”嗎?

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相見,是否是“三顧茅廬”,學術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對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相見的記載是: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見劉備,很受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願與他相見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可以登門去見此人,不能叫他“屈駕來此。”於是,劉備親自到諸葛亮那裡去請教。凡三次前往,乃相見。但沒有寫關公、張飛同往,也沒有寫相見於茅廬之中。裴松之引《襄陽記》說:劉備向司馬德操請教時事。司馬德操說:“我乃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劉備問為誰,司馬德操記:“諸葛孔明、龐士元也。”這是說是司馬德操首先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把這兩種史料都吸收了進去。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三顧茅廬”嗎?

寫司馬德操推薦於前,但只說:“臥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沒有說出臥龍。鳳雛是誰。徐庶推薦於後,才說出了諸葛亮的名字。劉備見諸葛亮的隆中,即現在的湖北襄陽市西10餘里的地方。這裡有“布隆中”牌坊、三顧堂等傳說遺蹟。三顧堂前,還有劉、關、張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樹。1956年,董必武同志還題寫了根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河南省南陽市也有諸葛亮的躬耕遺蹟。東漢時,今湖北襄陽市隆中屬今河南省南陽市之南陽郡管轄。所以兩地都有諸葛亮的遺蹟。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這是最有力的證據。陳壽在《三國志》中寫到的帷中對》,更詳細地記錄了劉備三次往訪以及諸葛亮侃侃而談的內容。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當作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典範。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三顧茅廬”嗎?

劉備當時正處於困難時期,急需人才,三顧茅廬從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歷代沒有人對此事的真實性提出異議。後來的作家、詩人都把這個千古美談引人自己的作品中。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道:“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杜甫的詩也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國志平話》扉頁,即刊刻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畫面,劉備在草口外與書童談話,關公、張飛在一旁站立,諸葛亮在茅屋內席地而坐。明人還寫有傳奇《草廬記》,專門寫這段故事。京劇、徽劇、青陽腔、川劇、漢劇、滇劇、不、豫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把有這段故事的劇目,有的叫《三請諸葛》,有的叫《三訪賢》或《三顧茅廬》,演出很受群眾歡迎。近來有人指出:三顧茅廬的記載並不可信。諸葛亮是位胸有宏圖之土,劉備請他出山,當然正合他的心意,他豈能大擺架子,使找上門來的機會可能失去。當時的諸葛亮不過是個27歲的青年,劉備則是個有聲望的政治家,對諸葛亮怎能那樣低三下四?當時,劉備正面臨著曹操幾十萬南征大軍的威脅,《隆中對》對燃眉之急的現實問題不提,是不合乎清理的。同時,劉備初見諸葛亮,不會安排現場記錄。所謂《隆中對》,很可能是後人為了附會《出師表》中的三顧茅廬之說而加以杜撰的。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中,所寫劉備初見諸葛亮的情況,也不是“三顧茅廬”。《魏略》說:劉備屯兵於樊城。這時,曹操方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到曹操就要攻擊荊州。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三顧茅廬”嗎?

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諸葛亮乃北行見劉備。備與亮初次相見,又以其年小,以諸生對待之。諸葛亮透過談論對當時政局的對策,才逐步改變了劉備對他的冷淡態度。最後,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作過相同的記載。從諸葛亮終生積極進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記載的諸葛亮登門見劉備是可信的。《魏略》是當時人寫當代的歷史,真實性是沒有什麼可懷疑的。清代洪顧煊認為三顧茅廬與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的。他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再次相見,始情好日密。並指出:初見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以後甚為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清代亮的話。嚴可均《全三國文》載諸葛亮的著作《算計》,即是從《魏略》中選取的一段諸葛已故陸侃如教授認為,樊城與新野兩次相見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國志·諸古文學系年》)葛亮傳》與《魏略》記事互不相同。不過兩次相見都是在建安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