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客名君按:本文選自客名君的第一本書《尋味客家》,書上的內容是經典的,在公眾號上我也會從文化角度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形式。敬祖睦宗是客家人的傳統。隨著時代的變遷,對故鄉故土有記憶的前代百年之後,他的遷徙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就可能不太記得自己的先人了。但是客家人傳統中,不管到天涯海角,都要認真記族譜,這個習俗是很有意義,也很有意思的。族譜告訴我們先人的足跡,宗族的存在。一句話,敬祖事關財運和福氣,你信不信?客家人是講祖先當作神明的。

千の風になって

秋川雅史 - 千の風になって

有沒有想過,客家人這麼認真地做這事兒,有什麼意義呢?畢竟,北方好多人都沒有族譜和記族譜的習慣,更從來不管自己先人是誰。是啊,有什麼意義呢?考古學家拼命追溯非洲幾億年前的一位人類之母的基因足跡,而你,透過族譜,知道來時的路,你是有故事的人,你是多麼的重要!這個,也許是人類敬祖的一些意義。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常言道,人的一生,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偶與擇業,十二趨吉要避兇。其實,人類的命和運,不是仰賴自己的祖先們在風水、積德、讀書、名相、敬神、社交、養生、擇偶、擇業、趨吉、避兇等方面做出的積累和努力麼?

所以,有祖可敬的人,至少說明兩點。第一,你的祖先是正派人,正派才能恆昌,否則連族譜都上不去(但是並不是族譜上不去的就不正派,有時候是因為戰爭的原因,比如天平天國海軍司令就沒有上族譜,但是人們仍然記得他)。

第二,你有祖先庇佑,從郡望祖先到開基祖,代代祖先(尤其是客家人的祖先)都很努力很不容易,才能開枝散葉、瓜瓞綿綿到你,這個不是很偉大的事麼?!要知道,一路走來,兵燹饑荒戰亂災癘,很多人在歷史中保持生存就用盡了全身力氣。此外,有些客家人的先代,還可能是皇族,比如梅縣有一支孫姓,那故事更多更是有趣得很。以後再表。

***** 正文 *****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客家人的祭祀分為祠(堂)祭和墓祭。墓祭多在清明節進行,但有的地方在清明也有隆重的祠祭,例如江西石城。清明又有大小之分。

《嘉應州志》雲:“八月初一謂之大清明。或清明不祭,必祭於大清明。”

客家人高度重視祭祀,但因居住地和給祖先選的山間風水寶地相隔較遠,並且清明時節正值春耕農忙,無暇操辦繁複的祭祀事宜,所以往往在春耕前的元宵至清明期間進行祭掃。

立夏過後掃墓謂之“祭野鬼”。

因此,客家人都習慣在

立夏之前著手掃墓

,不然就得等到農曆八月後再掃,即秋祭。秋祭在中秋或重陽前後的農閒時節,此時,人們可將秋天的收成供奉於祖先,因而,客家人將

秋祭說成“大清明”

一、客家人為什麼高度重視祖先

客家諺語道:“求神不如敬祖。”這句話體現了客家人的觀念:第一,敬祖可讓人從修身做起,成為一個內孝尊親,外求立世揚名、具有上進心的人;第二,祖先也可以保護後人,佑助成功。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客家人掃墓(Lutz, Samuel 攝於河源紫金河樹灣;版權圖片)

作為一個在地球上“流浪”遷徙千年的民系,客家人有著慎終追遠的傳統,這源於漢族祖先崇拜的“崇先報本”“崇本敬祖”思想。這大概是客家人最基本、最典型的人文精神特徵。所有客家習俗基本都圍繞這一點,成為一種永恆的紀念和凝聚的依託。

祖先德望、顯赫家世、清廉家風

等故事,屢被後世裔孫傳頌、崇拜,併成為宗族的道德標榜。德行,是可以潤身的。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清末客家人清明節掃墓(版權圖片)

“夫為國,其化莫大於崇本……何謂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崇拜、回報先人,教育、造福後代,是客家人銘記歷史、從善如流的生命理念。這種崇先報本、尊祖敬宗的意識本屬儒家文化範疇,因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不忘本,不忘根,所以客家人對祖先的拜祭往往根據族譜一直追溯到開基祖或源頭郡望的祖先。

江西贛江、廣東梅江、東江、福建汀江流域等地客家人一直秉持這種傳統,其崇本敬祖意識源於中原,又比中原人更為強烈。特別是這種崇本敬祖意識在旅外僑胞、臺港澳同胞中尤為突出。他們千里迢迢回到桑梓,頭等大事就是拜祭祖先,將愛國愛鄉、紀念上代祖宗融為一體,表達情繫鄉邦、不忘桑梓和祖宗的虔敬情懷。客家人在國外設立的祠堂也往往以“崇正”為名。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過去的客家族譜記載最詳細的內容之一,便是各代祖先的名號、世系輩分、生卒時間、墓地所在、坐向等。哪怕是最為簡單的世系流水譜,也將歷代祖先墳塋備載無遺。比較完備的族譜還要註明墓地的形狀及周邊景物,以便後代辨識、保護與祭祀。其尤詳備者,更是訂立專門族規,告誡子孫務必遵守。

二、客家人怎樣進行墓祭(醮地)

客家人掃墓,每每舉族合力,非常隆重。客家話稱大型掃墓為“醮(jiào,客家話念ziau)地”“醮盆”“醮墓”(如饒平地區),或者“拜山”;梅州也有叫“掛紙”的,指在墳頭上掛上黃紙,客家話“紙”與“祖”同音,“掛紙”諧音“掛祖”,即掛念祖宗之意。梅州地區大範圍的合族致祭叫作“打祭墓”,須備全豬、全羊及糕餅等豐盛祭品;小型掃墓則稱為“上香”“拜山”“鏟地”“債紙”“掛紙”等,多數客家話稱之為“磕紙”。其中深有講究。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清末客家人清明掃墓(版權圖片 )

首先,祭祖是一個經濟安排。舊時,客家人把先祖輩遺產中的田地分一部分給房內的兄弟外,留下一部分稱為“公嘗田”,每年輪流給房族中的各代人耕種,或租給人家種,把收得的稻穀或租谷作為當年祭墓之用。凡是輪到種“公嘗田”的人家,進行春祭之用的“嘗田穀”若租給別人耕種,則到秋收後去催收租谷,通常房內規定“嘗田穀”的一半左右為祭祀所用,餘下則逐年積累成房內固定

“嘗產”,

由專人管理;亦可把嘗產谷借貸給別人,年終得利谷。若因天災歉收,則經商議可把存入的“嘗產谷”用作祭祀開支。

20世紀50年代初,公嘗產業不復存在,此俗已廢

,掃墓則以家庭為單位,儀式供品從簡,各自盡孝,其規模、豐薄視宗族及家庭經濟狀況而定。梅州祭墓酒席往往外包給酒家,族中老少邊聚餐、喝黃酒,邊暢敘族情。

其次,祭祀充分體現虔敬的儀式感。客家人掃墓的整個儀式莊嚴肅穆,古風尚存。

祭祀的日期選定後,全族準備好全豬、全羊,做發粄、煎粄、甜粄,釀娘酒。客家用

苧葉、山蒼葉、艾葉、雞屎藤、鼠麴草

等植物搗碎,拌米粉或糯米,做成清明粄來敬祖。各地用的植物或有差異,但美食皆是祖先們生前至愛。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客家人清明節做的艾粄

祭祖那天,遠近直系男丁全部前往先祖墓地。把墓地周圍雜草割除淨盡,清掃墓堂之後,在墓堂擺好黃酒及各種祭品,墓頭壓上灑有雞血的黃紙,點上粗大香燭,開始祭禮。

主祭由輩分高而又德望高的長者擔任,身著祭服,整齊而高聲地唱讀祭文,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禮生須用客家話唱禮:

“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

儀式三回合,氣氛莊重。待香灰落下後,由禮生領讀祭文。祭畢,所有男丁在墓前執香躬身參拜,焚燒紙錢,燃放鞭炮,回收祭品後打道回府。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20世紀初,客家人清明醮地(版權圖片)

此外,客家人還有掃墓插柳的習俗——掃完墓,一路折柳枝而歸。贛南地區,清光緒元年

《瑞金縣誌》

載曰:“清明,插新柳枝於門,婦人、兒童摘柳葉戴之。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婦女靚妝上墳,曰‘踏青’。”又清光緒十九年《上猶縣誌》載曰:“清明插柳掃墳。”祭祖結束後,或是大家集中聚餐,或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戶,最後在祖屋辦理隆重豐盛的餐宴,若道路遠則就近舉行。晚上還有放煙花、燒煙架等活動。這些活動恐怕也是祖先愛看的。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族譜上關於寧都賴忠誠公的墓記

客家賴氏的始祖是江西寧都

賴忠誠公

。他的墓上刻著八卦,是寧都迄今發現紀年最早的墓葬,儲存完好,說明子孫後代的維護祭掃相當到位。據碑載:“賴忠誠生於後漢建興十四年丙辰(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時,自活州(潁川)豐寧縣平寧裡徒揭陽之桴源,歿於永熙戊午(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熱水,火龍吐珠形,醜山未兼葵丁三分。”

三、客家人怎樣安放祖先

羅香林教授在研究眾多客家族譜的記錄後,在《客家研究導論》[i]一書中總結了客家人遷徙時揹負祖先骸骨遷徙的情形:“客家人士,若遇著不得已而須搬家遠徙的遭際,則往往掘其上幾代祖先墳墓,取出骨骸,抹去泥穢(但不用水),盛以瓦罌(罌高尺許,稱為‘金罌’),以布袋裹之,揹負出門。

其多者則分擔隨行。故客家移民所到地方,則客人祖先骨髓亦往往隨而俱至,至則置罌於屋旁林下,擇吉地而後再葬。即或,有其他原因導致祖先骸骨無法隨家人同徙,亦必於所遷地域築墳,招魂遙葬。或以祖先所遺衣物,葬於壙內;或並衣物無之,則制一銀牌,書祖先名諱及生卒年月,埋葬壙內。此類墳墓,即所謂‘衣冠冢’也。”

羅香林教授提及了四種葬法:骸骨葬、銀牌藏、衣冠葬、招魂葬。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客家地區常見的墓(Krayl, Robert 攝於古竹,版權圖片)

骸骨葬

在兩廣客家人中都很常見,既有一次葬,亦有二次葬。一次葬的情況,若家有高壽老人,即事先找好風水佳地,按傳統規制挖砌墳堂,製作碑石,並預留推棺鐵軌道。

老人過世後,依傳統習俗舉行喪儀,將棺木抬至墳堂,沿預留軌道推入墓中,然後封墳、立碑。二次葬,是指“埋”跟“葬”分開。“埋”是先將逝者放入棺木,埋後數年,再撿出骸骨,洗淨放入一個叫“金罌”的陶罐裡,重新選風水吉地建墳,再次“葬”。二次葬的習俗中,初葬時在村鎮周邊隨意尋地落葬,三五年之後再撿骨二次葬,謂之“大葬”。

銀牌葬。

太平天國起義時,廣西桂平紫荊山曾家是當地客家巨族著姓。洪秀全、馮雲山入桂起事時,曾家鼎力給予支援。洪秀全還寫過一首《誡曾玉璟》:“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趕向前。盡把凡情丟卻去,方能直上九重天。”金田起義,進軍永安,曾玉璟拋妻棄子,隨軍征戰,不幸死於進軍途中,骸骨無蹤。後人為了紀念他,特意打製了一枚刻有他的姓名、生辰的“銀牌”置入“金罌”,為之建墓立碑,依時祭祀不輟。

桂中柳城縣龍頭街劉氏世林公妻許氏墓地,世林公原居廣東信宜縣,與許氏共育有七子。清光緒年間,七子先後遷徙桂中龍頭。諸子立足既定之後,隨即建祠,並欲將老家父母骸骨遷來。不料,留居老家的兄弟子侄不同意,迫不得已,乃取許氏所遺衣冠歸葬。這就是衣冠葬。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清明節青團(版權圖片)

在行衣冠葬或銀牌葬時,過去會請術士將祖先靈魂招來落葬。戰亂時期,也可能在既無衣冠,亦無條件打製銀牌之情況下(如不知具體生卒年月),僅由術士招魂而葬。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據廣西桂平市王舉村《謝氏族譜》記載[ii],明朝崇禎末年,時逢亂世,廣東英德謝大坤的一系子孫遠徙廣西,在桂平王舉立業後,謝大坤及妻駱氏已在故鄉病逝,家鄉親人已將之安葬在英德老家。為了更好地拜祭,他們又在廣西平南縣鵬化裡大旗山擇了一處風水寶地,為謝大坤及駱氏建立合葬墓地,這就是“招魂葬”。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在客家人的觀念中,陽宅和陰宅皆要講究風水,祖先的墓穴風水會影響後代的命運。小時候常聽人們說起誰家祖宗墓位擇位不正而影響後代,甚至聽說後代收到祖先託夢說是墓地積水趕緊重新遷修等事,聽來有些玄幻,但足見客家人對風水學說的尊崇。

客家清明墓祭,事關祖先和福祉,關於祖先的記憶該怎樣安放?

興寧一大家族人掃墓(版權圖片)

客家人對祖先的銘記和追念體現了一種傳承孝敬之風。有一天,我們也會離去,但子孫後代會藉助這種傳承機制銘記我們。家族的血脈和家風像文化的密碼,就在這種祭祀典禮的敬意中,代代相傳。

[i]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

[ii]劉道超。 宗教人類學視閾下客家祖塋信仰探析——以廣西客家為中心[J]。 龍巖學院學報, 2014:12-20。

推薦閱讀:

《尋味客家》| “全球客家名人堂”首部文化著作正式出版

早先的梅縣東山中學是怎樣的?為什麼這樣選址?前期畢業生有哪些牛人?這些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謝晉元 | 《八佰》背後的歷史和謝團長的故事(原創!最詳實的歷史圖片)

圖說中國空軍歷史上的兩個客家人

抗美援朝時中國人民志願軍梅縣籍師以上幹部和他們後來的跌宕人生

化為千風 |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禮俗說起

歡迎關注全球客家名人堂!關於一個民系文化最深度深情客觀原創的內容,就在全球客家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