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裡漫遊月宮,邂逅嫦娥與玉兔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楊穎 裴少菲 範江歐美 錢孟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圓月留給了古人無限的遐想與情思。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古人喜歡以銅鏡比作明月,賞月與賞鏡成為古人寄託情感的雅事。中秋前夕,武漢博物館“行走的課堂”微課,透過“鏡”中世界,邀觀眾一起雲遊月宮,與月共吟。

古代有中秋互贈銅鏡的習俗

鏡裡漫遊月宮,邂逅嫦娥與玉兔

故宮博物院藏的唐代月宮鏡

據武漢博物館“行走的課堂”微課介紹,中秋賞月是大眾熟知且喜愛的傳統習俗,而秋夜賞鏡,知之者不多。中秋和銅鏡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明月與銅鏡的淵源始於盛唐。相傳中秋節的前身是“千秋節”,也是唐玄宗的生日。這一天,群臣百官會向玄宗進獻精美的銅鏡以示慶賀,而玄宗也會將定製款的“千秋鏡”頒發給官員,從此便有了中秋互贈銅鏡的習俗。

古人依照“嫦娥奔月”神話製作“月宮鏡”

據介紹,“嫦娥奔月”是古人“飛天夢”的浪漫詮釋,“欲上青天攬明月”反映了古代先民超現實的理想信念,對浩瀚星空、無限宇宙的心馳神往,也折射出了華夏民族探索未知的精神追求。在眾多中秋題材的銅鏡中,“月宮鏡”具有深厚的人文意味,凝結了傳統審美趣味與工匠智慧,是後代追慕的收藏珍品。

鏡裡漫遊月宮,邂逅嫦娥與玉兔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代“大吉”月宮鏡

如,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代“大吉”月宮鏡,鏡面紋飾呈現出一幅意境悠遠的月宮圖——嫦娥身姿飄逸,舞態蹁躚,背後帔帶飄舉,她一手托盤,一手託幅,上有“大吉”二字,一潭池水邊玉兔正持杵搗藥,旁邊有跳躍的蟾蜍相伴。

鏡裡漫遊月宮,邂逅嫦娥與玉兔

武漢博物館所藏明代“月宮鏡”

武漢博物館所藏明代“月宮鏡”,鏡面左側桂樹拔地而起,高聳參天,枝繁葉茂;鏡中心有一兔豎耳站立,兩爪握杵搗藥,雙耳藥罐自成鏡鈕;玉兔身後祥雲舒捲,瑞氣升騰。

據《樂府詩集》載:“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服此藥可得神仙。”古人相信,月亮裡住著一隻兔子,因渾身潔白如玉被稱作“玉兔”,它每天拿著玉杵搗練長生不老藥,每逢中秋,便可在圓月中看到它的身影。西漢後期,玉兔化身辛勤的搗藥者,為世人羽化登仙留下點點念想,映射了人們對永生的嚮往。

(文物圖片由武漢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