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有方法,進階分4步

運營有方法,進階分4步

內容來源

:2019年11月9日,在中信出版集團、前簷書店主辦的“張亮《從零開始做運營2》新書分享會·深圳站”中,

運營大神、網際網路企業高管 張亮

進行了題為“運營人的進化”的精彩分享。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及講者審閱,授權釋出。

筆記達人

| 予惜

封面設計

&

責編

| 浮燈

第 4461 篇深度好文:3881 字 | 8 分鐘閱讀

活動筆記·產品運營

本文新鮮度:★★★★★+

口感:比薩餅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運營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如何在激烈的環境中成長?

成長的四個步驟是什麼?

一、網際網路職業的發展歷史

1.現象

中國是1994年正式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1989年發出了第一封郵件,1994年接入到國際網際網路,1997年大公司紛紛成立。

21世紀初的時候,書店書架上IT技術類的書最火,2003年前後出現了設計書如PS、網頁三劍客等。

到了2010年,產品經理的書一下多起來,蘇傑出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王堅出了《結網》,還有《失控》。到2015年前後出現了《從零開始做運營》、《運營之光》等等。

2.現象背後的原因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我們做個假設,今天村裡通了一條路,你走在路上回會累會渴,這時就需要有人滿足你的這些需求。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最開始創業的基本都是開發程式的 ,比如李彥宏、馬化騰。

往後會發生什麼呢?當路上已經有店的時候,你會關心什麼?你會關心哪家店開得好一點?是平房好還是樓房好?這就是設計,用設計凸顯我和別人的不同——雖然你技術牛,但是我長得比你好看。

當UI或者設計解決了外表上的差異化之後,大家很快進入產品同質化的競爭。如果產品經理解決不了同質化問題,就需要營銷競爭,比誰能更快地獲得使用者,比誰的轉化效果好。

運營有方法,進階分4步

就像當年阿里巴巴和eBay的較量,阿里巴巴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讓商家免費入駐。在大的層面,這是運營策略的選擇。

我是編輯出身,做策劃,做專案經理。因為那時策劃什麼都做,除了產品設計,還得去獲客,甚至去談合作。

到2010年,為了提高效率,各大公司出現了工種的細分。

我們看這個演變,最早的策劃既有從野路子出身的,也有從開發轉過去的。到了有一天,大家發現需要專人專事才能提高效率,產品經理的職責就劃分出來了,這也是從美國網際網路學來的。

和產品經理相關的還有產品運營,運營這件事在2015年之前沒什麼討論的,2015年之後開始受到關注。

二、今天的運營困境

1.運營的職業困境

今天,運營的職業困境是:起點不高,向上不易;需要運營人員有創造力,執行力強。

運營比較容易入行,但是向上走不容易。去創業公司面試,人家會問你有沒有什麼資源?做過爆款嗎?

網際網路變來變去,但是,當你在這個行業裡待久之後,會發現底層邏輯都一樣。

大家怎麼在網際網路上獲客?

在Web時代,我們也做使用者推薦、轉介紹,也有分銷員,難道今天就不存在分銷體系了嗎?

所有流量獲取動作,不管在哪個端,經歷的過程都一樣。

早期流量一定是特別容易拿的,因為當時供不應求,獲取流量的速度又快又好又簡單。

當流量開始向巨頭聚攏的時候,流量都在別人碗裡了,還不讓你玩裂變,做社群的人就要瘋了。

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和運氣做判斷,提前做好準備的。這必然導致很多做流量的同學覺得獲得流量好難、好貴。

舉個例子,線上教育行業的打法通常是這樣的,比如會請一些牛人或行業專家來告訴家長這件事很重要,還鼓勵家長轉發。

但是學習是排他性的,我孩子學習成績好為什麼要告訴別人。

所以,今天,線上教育的方法是,給你提供工具去曬孩子——我的孩子今天背了多少單詞,學會什麼歌曲等等。

從運營策略上看,這就和通常的運營策略相反,當我的核心利益點不能成為你的核心利益點的時候,就讓你的邊緣需求來讓我促使你做動作,那就是曬小孩。

運營有方法,進階分4步

剛才和一個朋友聊使用者體驗,他們做21天訓練打卡,給了一堆資料,但我看不懂資料,想說明什麼?

我說你打卡的目的應該是老帶新,現在效果怎樣?他們說沒效果。

我看了一眼活動海報,那海報上只有一句心靈雞湯和一張圖片。我問他們,哪兒看出來是拉新?他們說擔心太營銷傷害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就不會繼續下去。

我說你今天為了不傷害150個人,就讓流量起不來。今天是在做運營,這麼在乎使用者體驗,那怎麼實現KPI(關鍵績效指標),KPI實現不了,業務怎麼活下去。

大家一直說流量為王。網際網路早期的流量都在搜尋引擎上,今天基本都是在APP上。不管是Web時期還是App時期,

都需要流量變現,有使用者才能掙錢,所以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切都是圍繞流量。

再延伸一下,網際網路需要流量,網際網路之前就沒有流量嗎?

大家去書店、去餐廳、去電影院,都是作為流量出去的。那個場合只有滿足你的需求,你才會去。有沒有完成交易我們不知道,但是流量是來了。

2.運營面對的外部壓力

這兩年,我們聊的已經不是運營,而是增長。

我發現好多人會把增長等同於裂變或者獲客,我特別和一位老師聊了一下,在矽谷,增長是做什麼?他說

增長是一個體系,既要有新增也要有留存,要提升活躍率也要提升轉化率。

其實美國的增長小組跟中國的運營就是一回事,差別在於,美國人很喜歡乾的事情叫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式)。增長小組裡三個角色最重要:產品經理、市場營銷和開發。不論在車庫裡創業,還是大公司裡分工,都是這三個角色。

大家今天需要做的是放棄關於所謂的增長和運營之間的爭執,搞清楚大家在做的是一件事,所有的增長工具,都可以拿到運營了來用。而我們從運營裡得到的啟發,也可以在增長裡實現。

但是它帶來的問題是:標準化以後每個角色都是可以被替換的。

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就是每個人成為零件,都可以被替換。

三、認清三個競爭階段

前盛大遊戲的老大林海把運營分為:產品競爭,營銷競爭,服務競爭。

對於飲料來說,喝可樂還是喝果汁,這是產品競爭。

當產品競爭結束了之後就是營銷競爭,營銷競爭拼的就是手段,比如說七喜怎麼從可樂類的飲品裡殺出來。

隨後是服務競爭。

比如說賣會員變得越來越普遍了,會員服務是不一樣的,這是超越了產品競爭,必須做到服務競爭。用會員卡吸引你,一定是因為額外的benfit。

大家開始想,

當流量增長和留存都在面臨挑戰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先行業競爭對手一步,從服務體系切入,去構建那個層面上的運營體系。

我覺得這會是我們運營的另一條路。

四、給運營同學的建議

那麼,怎樣在這種激烈競爭的環境下成長呢?我們要做好四個環:記錄,覆盤,重構,體系。

運營有方法,進階分4步

1.記錄

不管做得對不對,反正先記錄。很簡單,用一個本子把自己每天的工作記下來。

2.覆盤

每天動手把資料匯出來,用Excel表記錄——為覆盤做準備。沒有這些記錄,你怎麼知道你這一年幹了啥。

運營是為結果負責的,為結果負責,那就要看運營動作有沒有效、能不能持續地有效

。如果不能,怎麼去最佳化?

當資料往上走的時候你知不知道是做了什麼動作?當資料下行的時候你知不知道少做或做錯了什麼動作?

3.重構

我們運營動作之前,一般都會有一個前提假設。比如,假設把使用者分層就能很好的運營,運營之後就會知道這個假設到底有沒有效。

同時,我們做運營的過程中也會收到各種反饋,包括來自產品經理和開發的反饋、使用者投訴和感謝信、APP評分等。

資料會告訴我們所構建的假設是否成立,是否要最佳化、迭代、推翻。這個時候重構的是你在這個領域的工作能力。

今天大家會覺得運營越來越難了。

在我們剛進入運營崗位的時候,大家都是跨領域來的,沒有誰知道該怎麼做,就要靠自己想辦法。但是今天不行了,今天大家很容易陷入一個瓶頸,做新媒體的可能以後出去還是做新媒體,無非是在各個平臺上跳來跳去,它將你鎖死在這個領域中。

所以在今天,大家很容易感覺到,我只懂這一塊業務,很難再上一層。

是你不想往上走嗎?不是的。

運營有方法,進階分4步

這時你要看的是,在運營過程中,你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比如,有沒有主動去拉個社群,把使用者從公眾號拉到社群裡,然後在社群裡做互動。這樣才能重構你自己的能力。

讓大家去做覆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在這過程中,可以推匯出本不屬於我的職責範圍內,但是我可以去做的事!於自己而言,一方面是本職工作能力的層級提升,一方面是跨領域的貫通。

4.體系

這時就有第四個詞,叫做體系。

我記得羅胖講“自帶體系”和“隨身碟式生活”。做運營的人,到最後都應該都是自帶體系的。

我喜歡做覆盤,所以我知道在什麼節點發生了什麼,我應該做什麼。

我可以回答出我自己從來沒做過的領域或行業的共性問題,原因就是,之前做過的這些事情會幫你把體系構建出來。

當我看到內部和外部的種種挑戰和變化的時候,從我的角度會給大家這四個建議:

第一,開始記錄你們做的每個動作或每一個數據的節點變化。

第二,針對這些資料做覆盤。

第三,跳出來思考怎麼跨越我的職責去要資源,把其它不能觸碰的邊界打通。

第四,把自己的體系建立起來。

希望這對大家來說有幫助,謝謝大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

中信出版集團:

經過30餘年的發展,旗下的中信出版社年出版規模超過26個億,年出版品種過千種,涵蓋商業財經、學術文化、大眾生活、少兒出版等十大領域。

多年來,中信出版社打造了很多暢銷品種,在財經類圖書零售市場始終名列前茅,社科出版市場排名前三,成為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國有出版社。

前簷書店:

位於深圳灣永珍城的華潤前簷書店,作為華潤置地2018年創立的自營品牌專案,從創新思維的分享到創新力的培育,致力於成為新知探尋,分享前沿創新力的知識社交體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