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武術的精華——摔跤(簡史)

民族武術的精華——摔跤(簡史)

摔跤運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武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國式摔跤有攻有防,有表演觀賞價值,強健身體快,長功夫也快。

民族武術的精華——摔跤(簡史)

古代摔跤名為:角力、角抵、拿力、擒拿、脫解、短打、白打、搏擊等名稱。其術始為人類在自然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人生技能。

早在三皇治世,五帝稱君時就有角抵、角力比賽及搏擊表演等活動。

秦漢兩代之際,有角抵戲。

隋唐時代,角抵之戲亦盛行。

五代承唐餘風,後唐莊宗亦好角抵。乃以中原多故,民多尚武,故其術較唐為精。李存賢、蒙萬嬴、李青州、王愚子、謝建、姚佶耳、石彥能諸人為最著,當時以輕捷為高,不尚拙力,已知一巧破千斤,重視技藝,角抵,角力、摔跤至此為第一變化也。

遼金之時,此術傳入蒙古,內地不甚風行。遼元人入主中原,摔跤之術,遂複流入內地。

明嘉靖降慶間,有陳元斌者,對於摔跤,研究最精通,著有萬法全書,繪圖立說,頗為詳盡。斯時,此術已傳入日本,後演變為柔道之術。

民族武術的精華——摔跤(簡史)

清代朝廷設善撲營,專門傳教練習摔跤之技術,內分左右兩翼,亦稱東西兩營,各設喀爾達(滿語營長之義)以統帥之。其下設頭等布庫、二等布庫、三等布庫及他其密等。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東西兩營,摔跤比賽於中南海之紫光閣,清帝親倖,以觀勝負,其勝者,或升等級,或賜尺頭等物品。於是一般市民,對於摔跤,興趣頗盛,其中出名者,亦相繼而出,遂開古今摔跤之新紀元。故摔跤之術,由清代為最興盛,如乾隆嘉慶年間有神跤秀;道光咸豐年間有關文大師,咸豐同治年間有大力祥子、大力德子、周大惠、何五、於四虎、釣子李、倒咬虎一;同治光緒年間有二雙子、陳七毛、德順、紀四、蔡福子等,均為摔跤能手。

民國以來,北京四九城內外大興摔跤之術,各地區建立摔跤場,如西城宛八爺;東城朝陽門外姚家四兄弟;後有南城花鞋趙;北城姜鐵腳等;東直門外大皮匠、金寶生、李二泉、宏殿臣;朝外的虎佔祥、虎佔順等;天橋的沈三、寶二、熊德山等等。

民族武術的精華——摔跤(簡史)

解放後北京及全國各地曾大興摔跤之風,各工廠學校機關,各地區工會,都建立了摔跤培訓班及摔跤場,廣泛開展表演賽。但近年來摔跤活動有衰落倒退趨勢,在技法上未能繼承下來。同時,普及面不夠廣,沒能對青少年健身、陶冶性情等起到應有的作用。

摔跤是民族武術的精華,喜愛武術的青少年朋友,不要忽視摔跤基本功的練習。

摔跤是中國武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應予以重視、繼承和發展。

(解佩啟)

民族武術的精華——摔跤(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