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書單④蘇軾,中國人的“靈魂工程師”

解放書單④蘇軾,中國人的“靈魂工程師”

《蘇軾十講》擷取了蘇軾一生中最重要的10個片段,透過每個片段的一件蘇軾生平中重要的事,來展開一個專題,講析一批相關作品。

解放書單④蘇軾,中國人的“靈魂工程師”

《蘇軾十講》,朱剛著,上海三聯書店

上書房:

歷來有兩個蘇軾,一個是民間的蘇東坡,一個是歷史上的蘇軾,兩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有何不同?

朱剛(《蘇軾十講》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這種現象不是蘇軾特有的,唐朝的玄奘法師與《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北宋的官員包拯與戲劇舞臺上的包青天,南宋的道濟禪師與民間傳說中的濟公,差距還更大一些。精英文化本身與通俗文化對精英形象的不斷塑造、改寫,兩者之間產生越來越大的差異,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傑出人物對精英文化的承傳、發展,和普通民眾在塑造精英形象時寄寓的訴求、愛好,構成傳統文化的雅俗兩方面,都值得重視。

上書房:

由於蘇軾的文名太盛,以至於更完整的蘇軾常常被忽略,直到1989年王水照先生髮表《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人們開始以更整體的文化眼光看待蘇軾,研究他除文學以外的政治、思想,這被認為是“蘇學”研究的一大轉折。從那時起至今,“蘇學”又經過了30年發展。在這30年間,對蘇軾的研究又有哪些新發展?

朱剛:

蘇軾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罕見的“全才”,在經學、佛學、史學、政治學、醫學、造園、美食等諸多領域皆有造詣,尤其擅長文學藝術,在詩、詞、古文、書法、繪畫等體裁上均達一流水準。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掌握蘇軾就掌握了傳統文化的梗概。要說最近30年來的“蘇學”成就,我以為考訂生平、編制《年譜》,彙集文獻、校注《全集》,這兩項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其次則是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去開拓各自的課題,各有建樹。

上書房:

您在書中談到,蘇軾是一位不肯“歸去”的“謫仙”,儘管人世間有許多不平,給他很多打擊、傷害,他依然深愛人間,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讚歌,因為他的“家”就在人間。是什麼讓蘇軾對生活、對一個並不完美的人間抱有如此堅定的眷念和熱愛?

朱剛:

我是從《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中讀出這層意思的,然後大致通觀了蘇軾詩詞中對“家”的各種表述,獲得其“深愛人間”的結論。一般我們都是探討蘇軾的哲學思想、文學批評、政治見解、創作成就等,往往忽視他對“人生”的總體思考。但其實蘇軾幾乎每走一步,都在反思“人生”。也許就是因為他是個“全才”,在諸多領域都有能力去創新發展,這個“人間”到處有他的用武之地,因此他對“人間”不棄不離。他對人世的愛不是空洞的,這跟主體的力量、水平在這個世界的展開能力有關。

上書房:

《蘇軾十講》擷取了蘇軾一生中最重要的10個片段,您選擇這10個片段的標準是什麼?串聯起這10個片段的內在邏輯又是什麼?

朱剛:

蘇軾的精神景觀太豐富了,所以闡發的結果只能是片段。“十講”是按生平經歷排的,比如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這一年他去廬山訪禪,去金陵跟王安石會面,又到常州買地安家,三件事構成了第五、六、七三講。當然不是隻講這三件事,而是藉此展開三個專題:蘇軾跟佛道的關係、蘇軾跟王安石的關係、蘇軾對“家”的表述。

全書的體例就是,透過一件蘇軾生平中重要的事,來展開一個專題,講析一批相關作品。

上書房:

您曾言:“每一箇中國人,若認真審視自己的精神世界,必會發現有不少甚為根本的東西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蘇軾的,稱他為中國人的‘靈魂工程師’,決不過分。”您為何認為蘇軾能夠擔得起這樣重要的角色?蘇軾對中華民族精神最根本的影響是什麼?

朱剛:

這個說法,大致繼承自王水照先生。說蘇軾的影響深入中國人的“靈魂”,主要因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人生思考”。只要一翻他的集子,就能感受到這個特點,而讀者自然就會在“人生觀”的層面受其影響。

再深入一點說,則跟其豐富性有關。中國的文化傳統本身是極其豐富的,九流十家、儒釋道三教等等,內部包含了許多差異。所謂“有容乃大”,沒有這麼多內部差異,這個文化就會缺乏應變能力,不能發展得如此壯大,不能綿延數千年不絕。但是北宋以降,中國又是個君主集權的帝國,帝國秩序的單一性與文化傳統的豐富性,自然就有矛盾。在思想單純或才能有限的人身上矛盾也許不顯著,在蘇軾身上就會很顯著,就會有那麼多的“人生思考”。蘇軾能在矛盾的情形下,直面厄運,真誠表述,調動自己的智慧去解紛救弊,在承受打擊的同時成就通達圓滿的人生,留下多方面的業績。這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把他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能為這人世添一道怎樣絢爛的景觀。

上書房:

蘇軾留下那麼多文字,讀者該如何研讀他?

朱剛:

專業學者會去精讀他的全集,一般讀者都是選讀部分佳作,但選讀方式有損於對蘇軾豐富性的領會,因讀蘇的要點之一偏偏就在於領會其豐富性。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翻讀”,拿全集翻著讀。其實選本未流行的時候,近代以前的人就是這麼讀的,不是每一篇每一首都仔細讀,只有讀到有意思的地方才反覆精讀。

欄目主編:顧學文

本文作者:雷冊淵

文字編輯:顧學文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