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大象新聞記者 張子琪

“買臺抓蚯蚓裝置,夫妻兩人就能在家當老闆。在家幹一個月,強過打工好幾年!”在某社交平臺上,宣傳捕捉野生蚯蚓以及“蚯蚓幹品回收”的賬號並不少見。

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在商家提供的宣傳影片中,“電蚯蚓”的工作原理非常簡單。使用者只需要將電瓶的兩極插入泥土中,然後開啟開關,伴隨著機器運轉的嗡嗡聲,一條條蚯蚓受到電擊後扭動著身體從泥土中鑽出來,在地面上翻動,任人撿拾。

“對野生的蚯蚓來說,這是一種‘絕戶式’獵殺,電擊不僅會傷害蚯蚓,同時也對土壤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了傷害。”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系教授孫振鈞表示,雖然蚯蚓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但是多次電擊會使得蚯蚓數量在未恢復的情況下再次降低,而蚯蚓的減少會造成土壤環境的失調,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然而蚯蚓作為一種常見的動物,並不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這使得禁止“絕戶式”的獵捕野生蚯蚓長期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況。

2022年2月27日,一份二審判決書改變了現狀。由中國綠髮會提起的“電蚯蚓”第一案在廣東省高院進行二審宣判,三家售賣電蚯蚓機的公司因出售獵捕工具,使購買者以電擊方式獵捕蚯蚓,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依法承擔相應的環境侵權責任。法院判決商家賠禮道歉、賠償近200萬元的生態環境損失費用。

隨著案件判決,“電蚯蚓”的行業逐漸被大眾所知。有些商家甚至在全國範圍內招個體戶製作野生蚯蚓幹,商家從提供獵捕裝置、製作教學到成品回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

低投入:只需有一臺電蚯蚓裝置就能上手

“這野生蚯蚓我一天能電十斤”,安徽淮安的王大爺勾著身子在地上撿拾剛從地裡鑽出來的蚯蚓。旁邊的三輪車上放著一套簡易的電蚯蚓裝置和一個充滿電的電瓶。“把連線電瓶的兩根地針插地上,等一會蚯蚓就上來了。”王大爺一邊撿蚯蚓,一邊向記者炫耀。

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對於王大爺來說,他只知道電蚯蚓可以賣錢,“誰來收就賣給誰”,這些野生蚯蚓被收走後的用途他也不是太清楚。在撿拾過程中,王大爺不斷抱怨電蚯蚓的人比之前多,被電出來的蚯蚓明顯沒以前數量多也沒以前個頭大,“不過一天也能賣小一百塊錢,還算可以。”

從南方的廣東省到北方山東、河北等省份都有電捕野生蚯蚓從業者活躍在城鎮、鄉村。福建南平的小劉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靠電捕野生蚯蚓賺了錢,他也專門購買了電蚯蚓裝置開始在綠化帶、稻田邊電捕蚯蚓。

小劉穿著膠底鞋,手裡捏著通上電的鋼針,兩根鋼針相距一米左右往地上一插,也就幾秒鐘的功夫,就有蚯蚓從地裡鑽出來。“一定要等這片區域大部分的蚯蚓鑽出來才能抓,不然它們容易受到驚嚇,再鑽回土裡就不出來了。”也就兩三分鐘的時間,小劉已經抓了十幾條野生蚯蚓。再等待2分鐘,如果沒有新的蚯蚓鑽出來,小劉就會再拔出一根鋼針,換個地方再插進地裡,如此迴圈,“地上都通了電,不穿絕緣膠鞋,被電到會有種麻麻的感覺。”

在社交平臺上,只要搜尋“電蚯蚓”“抓蚯蚓”,就能找到很多像王大爺這樣在田間地頭電蚯蚓的人。他們在短影片中展示從地裡電出的蚯蚓,並一條接一條地抓進桶內。大多數人電蚯蚓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只需有一臺電蚯蚓的裝置,就可上手了。抓到的蚯蚓在處理之後,就會賣給專門收蚯蚓的人。

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高回報:從製作到回收,企業開發“一條龍”運營模式

蚯蚓作為一種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因為其體內含地龍素、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可以作為珍貴藥物治療多種疾病,從中國古代就已經作為藥物使用。另外還可以用作蛋白質食品和飼料;釣魚愛好者常常將其作為天然的魚餌售賣、使用。在相關利益的驅動下,不少人開始做起捕捉、販賣蚯蚓的生意。

有些企業為了回收野生蚯蚓,甚至開發了一種從製作到回收“一條龍”的運營模式。

“幹蚯蚓需求量大,一年四季都能回收,處理後當場現金結算。”武漢一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長期回收曬乾的野生蚯蚓。公司銷售人員小靜透露,企業和藥廠直接合作,提供曬乾的野生蚯蚓。因公司對幹蚯蚓的需求量大,所以在全國範圍招合作個體戶,並且門檻很低還包教包會。

公司向合作的個體戶提供包括“磁振波變頻地龍儀”、“蚯蚓地龍開肚宰殺機”在內的製作蚯蚓乾的儀器。小靜表示,公司提供的機器都是自主研發,並且使用效果很好。

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該公司向記者提供的營銷影片顯示,野生幹蚯蚓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首先用“地龍儀”將土壤內的蚯蚓電出來並抓到桶內,隨後將活體蚯蚓放進“開肚宰殺機”,把蚯蚓內部的泥沙和雜質清洗乾淨,就能得到一條處理完成的蚯蚓。最後,只需在陽光下將蚯蚓曬乾,就可以回收賣錢。

而回收的價格則根據蚯蚓的長度分多個價位,從160元/公斤到420/公斤不等。如果製作者沒有將蚯蚓分長度寄送,則按照混賣價300元/公斤進行回收。小靜表示,一般來說,7斤的活體蚯蚓可以製作出1斤的蚯蚓幹品。

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據瞭解,該公司共有4種不同型號的“地龍儀”,越大的機器內部電容越大、功率越高,電擊的面積和深度越廣。其功率最大的機器覆蓋面積可以達到50個平方,深度達到50公分。“小號的機器每天出去工作4-5個小時,大概捕捉20-30斤活體蚯蚓,可製作3斤幹品,一天就能收入400-500元;中型機器一天能捉40斤活蚯蚓,賣600-700元;大型機器一天有50-60斤活蚯蚓,賣800-900元;最大型號的一天能抓70斤以上,能賣一千多。”公司介紹影片中詳細介紹了多個機器的使用情況。

小靜表示,使用這些機器製作蚯蚓幹最初需要根據型號大小交3980至6980元押金,如果回收的蚯蚓幹超過25公斤,機器的押金可以全部退回,“等於零成本進行蚯蚓製作。”

從公司曬出的使用者體驗反饋中可以看到,該機器的使用人群和範圍很廣,回收量很大。僅公司在朋友圈展示的5月14日單日結算金額就達到了5萬多元,按混賣的重量折算,該公司在曬出的9筆訂單中就回收了170多斤左右的野生蚯蚓幹。

該公司在收購野生蚯蚓幹之後,會將其賣給製藥公司。在公司介紹中,工作人員展示了一款名叫“複方地龍膠囊”的藥品,同時表示和多家制藥公司長期合作,所以需求量非常大。

為了招收更多的個體戶加入蚯蚓乾製作,這家公司透過社交媒體短影片宣傳的形式在平臺上宣傳“野生蚯蚓製作賺錢”的影片,吸引使用者製作野生蚯蚓幹。從網路宣傳到裝置提供,再到最後的製作回收,企業提供的便利條件和完整的服務鏈條,對一些想從事“電蚯蚓”行業的人形成一種極大的吸引。

蚯蚓保護:解開對“野生”的執念

吳雨(化名)是一名生態環境保護志願者,2020年前後他關注到了網上大量售賣“電蚯蚓”的機器。“那段時間居家工作,我們就發起了一個‘電商無野’的行動”。吳雨介紹,參與行動的志願者在電商平臺和網際網路社群關注並發現一些售賣野生動物的情況,他們在行動過程中發現,除了野生動物之外,像蚯蚓這種較為常見的動物,也面臨著威脅。

“我們反對的是用‘電蚯蚓’的方法大規模捕殺野生蚯蚓的行為”,吳雨表示,這種用電擊的方法電蚯蚓,會使通到電流區域內的蚯蚓全部鑽出地面,是一種“絕戶式”的捕殺,這種短時間大量的捕殺會導致區域內土壤環境的破壞。團隊志願者從一些電蚯蚓的當事人處瞭解到,在經過一次電蚯蚓後,同一片土壤在一年內的蚯蚓數量大幅度的減少。

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這些抓來的蚯蚓很大一部分都被藥廠收購進行製藥;還有一部分被用作釣魚時的餌料。經過吳雨的瞭解,除了這兩個廣為人知的用途之外,蚯蚓還被用作兩爬類的動物的特殊飼料,“如大壁虎、甲魚等在繁殖產卵期間,就需要用它補充營養,卵的孵化率就會提高。”同時,在一些南方地區,也有人將蚯蚓作為食物。

“其實以上這些用途,都可以使用人工養殖蚯蚓進行代替,而不用專門去捉野生蚯蚓。”吳雨介紹,有很多專業進行蚯蚓養殖的商戶,而他們抓蚯蚓根本不需要用到電擊的方法,因為他們的養殖土壤中有大量的蚯蚓,只需要挖出來就可以撿拾。人工養殖的蚯蚓和野生的蚯蚓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區別,但是在收購商處,野生蚯蚓收購的價格則高於養殖的蚯蚓。

記者詢問了小靜所在的收購公司是否收購養殖蚯蚓,該公司表示,由於其收購蚯蚓的目的是製藥,所以只收購野生蚯蚓,“養殖的蚯蚓沒有藥用價值,一般都是用作餵雞鴨的飼料,我們不收的。”

“經過科學分析,我們發現野生蚯蚓體內的活性成分不一定比養殖的好。”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系教授孫振鈞則表示,藥用蚯蚓一般都會選擇“廣地龍”或者“胡地龍”等中藥材中提到的品種。孫振鈞曾帶領團隊在2019年將野生蚯蚓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檢測,發現它和養殖的“大平二號”的蚯蚓並沒有什麼區別,“現在已經有很多藥廠使用養殖蚯蚓中提取的活性物質進行藥物生產了。”

在發現各大電商平臺都有出售“電蚯蚓”的裝置後,吳雨的團隊開始在網上自發保護野生蚯蚓,提出倡議、並向平臺舉報和反映相關情況。有的電商平臺在收到投訴後第一時間將電蚯蚓的相關裝置進行了下架處理,而大多數電商平臺,對於這些反饋並未進行過正面處理。

目前,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搜索“地龍儀”“電蚯蚓”等關鍵詞,依然可以找到大量的裝置在售。

大象深稿丨“獵捕”野生蚯蚓——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類似電蚯蚓這樣,用現代化手段對野生動物進行‘絕戶式’捕殺的例子還有很多。”吳雨表示,近年團隊發現了不少利用現代工具捕捉野生動物的例子,比如電機或者紫外線的一些輔助燈的裝置對野生動物進行干擾。就拿蚯蚓為例,曾經人們捕捉蚯蚓的方法較為原始,如灌水、挖土、用發酵的飼料引誘等,這些方法可以捕捉到蚯蚓,但並不會給其種群帶來滅頂之災。“而現代化裝置,則會改變原本的情況,造成‘滅絕’式的改變。”

在經過3年的倡議後,隨著中國綠髮會提起的“電蚯蚓”第一案廣東省高院進行二審宣判,讓吳雨和團隊志願者看到了希望,“這次判決讓我們看到了法律對生態保護的決心,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專家:野生蚯蚓還需法律進一步保護

代理中國綠髮會對“電蚯蚓”案件進行訴訟的繩欣輝律師表示,雖然蚯蚓不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不屬於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但是其屬於對土壤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的野生動物。

“雖然還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對電蚯蚓機進行規範,但有地方政府制定了地方法規”,繩欣輝表示本次案例就是以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20年3月31日修訂的《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為依據的。

《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禁止使用電擊、電子誘捕裝置等工具捕獵野生動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制造、出售上述獵捕工具。同時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也按照本條例規定管理。

繩欣輝稱,廣東省高階人民法院和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此次判決中,明確了生產、銷售“地龍儀”“蚯蚓捕捉機”等用於獵捕蚯蚓的電子裝置的商家及使用者的法律責任,奠定了蚯蚓受法律保護的堅實基礎。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系教授孫振鈞表示,野生蚯蚓對生態環境的貢獻意義非凡。蚯蚓是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分解者,也是轉化者,它可以將植物無法吸收的有機物進行消化分解,再排出對植物生長有益的物質給土壤提供養料。因此,蚯蚓也可以幫助一些農田進行復種,“它們可以很好地幫田地恢復肥力,為作物的生長源源不斷地提供營養。”

如果土壤中失去蚯蚓後,會導致土壤透氣性降低、水分不能及時滲透,久而久之板結成塊,土壤的肥力就會下降,農民不得不使用更多化肥,最終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對於野生蚯蚓的保護,孫振鈞表示依然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法律條文對野生蚯蚓在法律上產生保障。“這對一些野生蚯蚓沒有保護意識的捕獵者有很大的震懾的作用,從根源上保護野生蚯蚓不再被繼續獵殺。”孫振鈞稱,保護野生蚯蚓法律的完善也可以給更多人起到科普的作用,改變一些人對野生蚯蚓屬於“沒人管”狀態的思想轉變。

“蚯蚓做為傳統中醫藥中的一種資源,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保護,還要思考如果讓其增殖。”孫振鈞表示,在海南等一些適宜“廣地龍”生長的地區,有相應的專案正在嘗試一種“生態增殖”的方式,將部分非農田的區域保護起來,並且給蚯蚓提供一些生長需要的養分,讓這些蚯蚓在不離土的情況下進行增殖,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在環保方面,蚯蚓作為腐生生物也在幫助消化一部分農作物秸稈、動物的糞便,變廢為寶,透過糞便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孫振鈞表示,在正視蚯蚓價值的同時,更要引起大家保護野生種群的意識,“保護蚯蚓更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守護他們也是在守護我們的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