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仄平仄,可以用作楹聯的上聯嗎?看看古人作品就知道了

前言

昨天回到了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格律詩中”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對聯中適用嗎?

老街有時徵聯,偶爾這幾個句式:平平仄平仄(錦鯉翻波)、 平平仄仄仄(三仄尾)、中仄仄平仄(半拗體)。總是遇到有人提醒我,上聯不符合楹聯規則。

其實我也沒有看過什麼楹聯規則,因為我一般只出五言或者七言的對聯。作五七言對聯是創作五律和七律的一種基礎練習。

古人的五、七言名聯,也基本按照律詩的規則。這三種句式,古人作五律很常見,作楹聯其實也不少。甚至還有很多完全不是律句的五言楹聯。

古人都經常使用句式,我們當然也可以用了,何必去看現代人定的什麼楹聯規則呢?

平平仄平仄,可以用作楹聯的上聯嗎?看看古人作品就知道了

一、據說歷史上第一幅楹聯就是:平平仄平仄(錦鯉翻波)

平平仄平仄,是格律詩中最常見的變格,俗稱錦鯉翻波。在古人的格律詩中比比皆是,甚至在科舉考試的試貼詩中也很常見。

宋朝西昆體代表人物楊億,在《楊文公談苑》中講了一個故事:

辛寅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將致討之前,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餘慶,佳節契長春。』明年蜀亡。

五代蜀國的孟昶,讓辛寅遜寫在桃符上的這十個字,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對聯:

新年納餘慶,佳節契長春。

而這個所謂的第一個對聯的上聯,恰好就是平平仄平仄:

新年納餘慶,平平仄平仄

五代在唐朝的後面,唐朝的格律詩盛行,所以詩人作對聯是小兒科的事情。辛寅遜的聯,當然不是第一幅對聯,但是這副對聯似乎是第一個寫在桃符上,並且掛了出去。

清代楹聯大師梁章鉅(1775-1849年)在《楹聯叢話》 序言中說:

楹聯之興,肇於五代之桃符。孟蜀“餘慶”“長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蓋自宋人始,而見於載籍者寥寥。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梁章鉅說,楹聯起自於五代孟昶的桃符,而懸掛在楹柱上的形式,是從宋朝開始的。也就是說,對聯並不新奇,新奇的是把對聯掛在了柱子上。

平平仄平仄,可以用作楹聯的上聯嗎?看看古人作品就知道了

二、三仄尾對聯

上面說過了,歷史上第一幅掛出來的對聯,就是錦鯉翻波。唐律詩可以用,孟昶可以掛,為什麼後人反而不可以用了呢?

我們再看看古人的三仄尾對聯。

南宋詩人洪諮夔(1176年~1236年),是嘉泰二年的進士,洪諮夔字舜俞,號平齋。他曾經自題對聯雲:

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閒。

上聯就是三仄尾: 一字力, 仄仄仄。

清朝的時候, 內閣漢票籤處( 掌校閱漢文字章,撰繕漢文票籤 )有一副楹聯。書寫者大大的有名,是劉墉(劉羅鍋)的爸爸劉統勳 。

可惜道光二年,這裡毀於火災。後來陳荔峰又重新書寫,並掛在圓明園直廬,但是圓明園也被燒了。

記錄中的此聯為:

天下文章莫大處;龍門聲價最高時。

可以看出,上聯也是三仄尾:莫大處,仄仄仄。

北京貢院明遠樓上,曾經有七言對聯雲:

“夜半文光射北斗;朝來爽氣挹西山”。

上聯也是三仄尾:射北斗。

平平仄平仄,可以用作楹聯的上聯嗎?看看古人作品就知道了

三、半拗體

在格律詩中,半拗體也是很常見的句式。上聯半拗體,下聯可救拗也可不救。在楹聯中也有不少例子。

1、不救拗

吳越時,龍華寺詩僧契盈題亭柱雲:

“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

上聯是半拗體,上下聯的第五字:一、兩,都是仄聲,下聯沒有救拗。

2、救拗

梁章鉅給蘇州滄浪亭做作七言的集句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歐陽修),近水遙山皆有情(蘇舜欽)”等,

上聯用歐陽修的名句,是半拗體:清風明月【本】無價,平平中仄仄平仄,下聯用蘇舜欽的名句救拗:近水遙山【皆】有情,【皆】作平聲救【本】。

平平仄平仄,可以用作楹聯的上聯嗎?看看古人作品就知道了

四、古人的對聯遠比格律詩寬鬆

從《楹聯叢話》中記錄的這些對聯來看。可以發現古人對聯,遠比格律詩寬鬆。

例如:

君身自是有仙骨;我猶未免為鄉人。

上下聯雖然都是律句,但是明顯失對: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當官期於物有濟;凡事求其心所安。

當官期於物有濟,這個上聯,完全就不是律句了:平平平平仄仄仄。

清朝常州府署中有竹樓一所,某個太守題聯雲:

“未知明年在何處;不可一日無此君。”

這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都不是律句: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還有古人在除夕時,自掛門楹雲:

一槍戳出窮鬼去,雙鉤搭進富神來。

一槍戳出窮鬼去,上聯是律詩的大拗句:仄平-仄仄平仄仄,格律詩中的下句應該救拗的,但是這幅對聯並沒有救拗。

平平仄平仄,可以用作楹聯的上聯嗎?看看古人作品就知道了

結束語

梁章鉅(1775-1849年),字臣林,號退庵,清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

梁章鉅的《楹聯叢話》是第一部系統研究楹聯的著作,這部書中記錄了不少名聯,本文中引用的對聯大多出自本書。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人對聯其實比律詩還要寬鬆。但是上聯仄收,下聯平收,是不可逾越的規則,這也是律詩對聯中最基本的常識。

結束時,錄入老街自己創作的一副長聯:青島浮山嵌名聯。

浮雲變幻,白衣蒼狗,勝蹟又遙臨,看幾回,潮落潮生?待:西辭泰嶽,東巡瀛島,北探蓬萊,南訪琅琊;知此地:一方樂土,三面煙濤,竟育成:千古淳風,萬家燈火。

山色有無,曲徑危峰,閒情更憑弔,數多少,人來人往?憶:秦賺田橫,明逐德清,晉歸法顯,唐迎太白;嘆英雄:四海丹心,九州法雨,終留下:半丘荒冢,些子文章。

@老街味道

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嗎?七言的孤平救拗唐宋人早就指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