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表達的不是想要諷刺什麼,而是成長過程中的無奈

這是我最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了,前前後後看過三四遍。十三歲的李玩還停留在少年簡單的世界裡,不被大人理解會憤怒會反抗會歇斯底里,可這些換來的是大人們“不懂事”和“無理取鬧”的職責和聯合鎮壓。

可他們從來真的教過孩子這樣做不對,然後突然有一天就會反過來責備你“不懂事”。就像影片中的弟弟把奶奶的頭打破換來的只是父親以他還小為理由的“沒關係,沒事”,可以預見在將來的某一天同樣的錯誤面臨的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狗十三》:表達的不是想要諷刺什麼,而是成長過程中的無奈

大人總是自以為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會自動的學會很多東西,可他們從未教過,等到結果與他們所期望的不同時,你的“不懂事”就是唯一的原因。

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撞,破碎,在重建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學會了“長大”,學會了“懂事”也學會了妥協。

親人們給的愛是真的,他們所帶來的傷害也是真的。就是因為愛與傷害並存,我們才會無可奈何。慢慢長大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

《狗十三》:表達的不是想要諷刺什麼,而是成長過程中的無奈

就像那場家暴後父親對李玩說的話,“打你,是因為愛你”,毋庸置疑父親一定是最愛她的,但給她傷害最大的也是他。“因為愛你”“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我們聽了多少次,被親情包裹著的鞭子我們永遠無法反駁。

《狗十三》:表達的不是想要諷刺什麼,而是成長過程中的無奈

兩隻愛因斯坦不同的命運,也昭示著在這個“長大”過程中不同選擇帶來的不同的結果。第一隻愛因斯坦接受了改變換了一個身份繼續活著,第二隻愛因斯坦固執的在流浪狗收容所餓死了自己。李玩想要被這個成人世界接受,就必須學會改變,終於她也“懂事”了慢慢學會“長大”了。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人參加弟弟的兩歲生日宴,所有人都圍著弟弟。李玩努力擠出微笑企圖融入進去,可還是顯得格格不入,彷彿在這裡她是一個外人,看著別人家其樂融融的曬幸福。臉上的微笑和眼裡的失神產生了強烈的衝擊,不得不讓人心疼,也讓我們想到,誰不是這樣長大的呢。

成長是註定帶有傷痛的,我們慢慢學會了複雜,學會了低頭妥協,學會了接受成人世界的虛偽。在這個過程中,把破碎的自己重新拼起來,努力學著成為一個合格的“大人”。

起初我以為這部電影是想要諷刺中國式教育,可後來漸漸發現,他所表達的也不是想要諷刺什麼,而是成長過程中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