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 ◆ ◆ ◆ ◆

在人們還未出生之前,或是懵懵懂懂的時候,就從父母或長輩那裡接過屬於自己的名字。這個名字裡有祝福、情感和期盼,跟隨人的一生,成就未來的自己。

起名是中國人一生中的大事,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現代的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時,不但要翻字典,甚至要翻康熙字典,不但要看四書五經,還要看楚辭唐詩,這一點古人也一樣,更是要尋經據典,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

但古人的名字是極為複雜的,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其中“姓”“氏”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不同——女人稱姓,男人稱氏,這種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那個時候,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而“姓”字的本意就是指女人生的子女,表示家族血緣關係,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帶女字旁,表示他們都來自同一個部落,都是同一個姓,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後來,隨著部落人數的增多、自然分裂,就有了氏的稱號,指從一個大姓中分出來許多小分支,代表著族群或種族。在古代,只有族長和貴族有姓氏,普通百姓都以職業相互稱呼,如庖丁,就是名字叫丁的廚師。只有當百姓為族人做了貢獻,分到封地,才能有屬於自己的姓氏。所以,直到今天,每當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時,總會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到了秦漢時期,姓與氏被統一,才成為了同一個意思。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母系社會時,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

“名”,是古代人在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或家中身份尊貴的長輩給起的,是長輩稱呼晚輩時所用。按照古人的習慣,孩子在三個月到十歲期間,要起“小名”。而起小名看似有鄙俗性和隨意性,但其中有諸多講究、很多故事和對晚輩的殷切期望。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東晉末年的大詩人謝靈運出生旬日,便被送到杜冶家哺養,至15歲方歸本籍,故小名“客兒”。“娥狗”是漢高後呂雉的小名。“犬子”是司馬相如的小名。除此之外,小名還體現重男輕女,如“招弟”,是生了女兒,還想生兒子的意思。

“奴”字也是古人最鍾愛的小名,興盛於兩晉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如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小名“官奴”,李白的第一個千金,因出生時皓月當空,銀光滿地,取名為“明月奴”,等等。待孩子長到十歲以後,就得起正式的名字,“訓名”。但這個名字在古人交際中很少被直呼,甚至是一種避諱,只有帝王、或者極為親近的長輩才會稱呼名字。比如在《三國》中,曹操叫劉備是玄德,劉備叫曹操都稱曹丞相。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按照古人的習慣,孩子在三個月到十歲期間,要起“小名”。

“字”,是古人在成年時取的,即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時,由長輩取字,用於朋友之間的稱呼。比如屈原(名平)、項羽(名籍)、羅貫中(名本)等等,皆是呼其字,不呼其名,瞭解其名的也不多。而且“名”與“字”在文化產生的早期,一般只有貴族才會能擁有,象徵身份,畢竟當時只有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政治權力,更注重禮儀規範。

另外,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是有關係的:一是“名”和“字”的意義相近或相同。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形容男子英俊傑出。“子”是對別人的尊稱,“子美”是說這個人很俊美,意同“甫”。諸葛亮,字孔明,“孔”為大的意思,“明”指亮光,合意為極亮,很亮,也沒有變化。二是“名”和“字”意思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火光的意思,“晦”指昏暗不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愈和退,反意。三是“名”與“字”意思相順承、互為因果或解釋名,比如趙雲,字子龍。“雲”《易經》中有,雲從龍,風從虎。意思是龍出來的時候總伴著雲,虎出來的時候總帶著風。所以趙雲,名雲,字子龍,互為補充。明代名臣于謙,字延益,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字就是名的延續和遞進。等等。

還有一些“字”表示身份和位次。最常見的是“伯仲叔季”。如三國孫堅的四個兒子,伯符(孫策)、仲謀(孫權)、叔弼(孫翊)、季佐(孫匡),一看,老大老二一目瞭然。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孫堅的四個兒子:伯符、仲謀、叔弼、季佐。

“號”,就更自由了,一般是文人雅士們自己起的,沒有了“名”和“字”講究的太多規矩,卻可以把個人的經歷、情趣、心願等人生追求都充分地表達出來,還可以隨時改。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裡就有:“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如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是他被貶至黃州東坡,想起白居易被貶時也是居於一個叫東坡的地方,故因而自稱。

當然,古人起名也會受到時代、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且從不同時代的名字中還可以看出當時流行的社會文化、時尚風氣和審美觀念的不同。

如商代憑藉對星宿的崇拜,商代人名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是天干,如成湯,名天乙。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商代憑藉對星宿的崇拜,商代人名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是天干。

到了周代,這種起名方式仍然流行,不僅取天干字,還取地支字,如以午、申、寅等字起名,還有用四季名稱、月亮,霜、雪等字起名的,如楚王熊嚴有四子,其中老大和老二分別叫伯霜、仲雪。周朝的申繻還提出起名的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即“五法六忌”,是當時周人在取名上總結出的一些規律。而且周人起名也基本上是遵循這個原則。

所謂“五法”,分別是:1。信法:以孩子出生時的實際情況及特徵取名。如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名為李耳,因為出生時耳朵特別大。包拯,小名“三黑”。2。義法:以祥瑞和美好的德性取名。3。象法:以身體某部位像自然界某物取名。如孔子,出生時頭的形狀很像泥鰍山,起名丘。4。假法:借用世間萬物的名字來取名。5。類法:以和其父相類相關的事取名。

所謂“六忌”是不能用國名、官名、山川名、隱疾名、牲畜名和器幣名。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周人起名也基本上是遵循“五法六忌”原則。

秦朝,人們在經歷動盪之後終於迎來大一統,名字裡就含有了健康長壽、國富民強的願望。其中最流行的名字是“嬰”,老子說,“復歸於嬰兒”,是希望孩子的生命與春天一樣,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漢朝,取名一方面承襲周、秦以來的取名方式,以動物、山水、植物為主。如漢武帝劉徹之前的名字就叫劉彘(豬)。另一方面以“國”為名,希望日後能效忠國家。如漢武帝時期名將韓安國,開拓河西的名將趙充國等。以掃滅匈奴為名,如留侯張良的兒子,張闢疆。還有以武、勇、雄、霸、勝、興、奮、廣為名,如李廣、王霸、班勇等人。這些漢朝人在自己名字的激勵和影響下在抗擊外敵、開疆拓土的戰場上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另外還有像延年、千秋、彭祖這類的名字也很常見,期望孩子長命百歲。西漢名將霍去病,願望是沒有疾病,但還是因病早逝了。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道教、佛教的空前繁榮活躍,人們起名與宗教的關係更為緊密;又由於人們經歷太多戰火、太多苦難,精神上開始尋求自由解放,於是一些名仕有的登上了南山,有的走進竹林,聊著老莊思想,忠於玄學清談,他們的名字開始大放異彩。如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劉伶、山濤、王戎、向秀、阮咸,再如酈道元、張僧繇等等。除此之外,還有獨特之處,就是取名都喜歡帶個“之”字,如著名科學家祖沖之,書法家王羲之的幾個兄弟,王允之、王胡之、王興之,以及他的兒子,王徽之、王凝之、王獻之都是如此,這裡不但有大家族的講究——同一輩中都會用同一個字,而且以規定家族幾代人的“字輩”,這種慣例,一直到今天還在延續。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同一輩中都會用同一個字,這種慣例,一直到今天還在延續。

唐朝國泰民安,社會穩定,佛儒道三教並行,文學也很昌盛,所以取名比較講究,強調立意,如房玄齡、張昌宗、顏師古、薛仁貴、狄仁傑,等等。唐代官員賀知章的名字取自《周易·繫辭》:“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摩詰是佛教裡的一個菩薩名“維摩詰”。王維以摩詰為字,也是當時的頂尖潮流。

宋朝建立之初,從五代過來的大批名臣將帥,經歷了只講軍功的尚武時代,所以他們名字大都比較直白有力,如石守信、高懷德、韓崇業、郭從義、李洪信、李洪義、武行德、楊承信、馮繼業、李繼勳等。但建國後不久,便確立了崇尚文治的大格局,讀書人多了,文人地位高了,人們開始崇尚文化,注重修養,精神風貌,審美情趣,所以在最“文”的朝代,名字中文化的“含金量”自然也是最高的。如包拯,字希仁,名字意宣言美德。蘇門父子榮光無限,蘇洵在給兒子起名時。蘇軾,“軾”是古代馬車上的扶手。蘇轍,“轍”,是馬車留下的軲轆印。軾與轍,一個車廂前面用作扶手,一個馬車行走留下的印跡,亦步亦趨,就像蘇軾蘇轍的兄弟情深。而且這兩位兄弟也確實是相伴前行,相互扶持,最終化險為夷。

古人流行的“字”和“號”直到辛亥革命以前,依舊很興盛。但到了辛亥革命以後,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新文化、新思潮的興起,“字”“號”被視為了封建傳統,逐漸被人們摒棄,只用名字,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五四”運動爆發,新文化、新思潮的興起,“字”“號”逐漸被人們摒棄。

民國時期,女子取名多出自《詩經》,認為有時代的詩意。如林徽因,“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男子取名多出於楚辭,如南懷瑾,懷瑾就是他本名。《九章·懷沙》有一句:“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意思是美玉懷手中,再窮也不失志。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幾次重大政治運動、社會變革,名字也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此時50後,60後,70後來,80後的人們不妨一起來驗證一下。

建國初期(1949-1950)最流行的如某解放、某建國、某南下;抗美援朝時期(1951-1953),如某衛國、某衛平、某援朝等;五十年代中期(1954-1957):某建設,某和平、某建強;大躍進年代(1958-1959):某躍進、某勝天、某超英;六十年代(1963-1965):某志農、某學雷、某學鋒;七十年代(1966-1976):某文革、某要武、某紅衛;八十年代:某振興、某躍華、某富旺、某文明;跨世紀:某千禧、某翔,等等。

以上這些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能感覺到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社會文化,精神風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變化?

中國人的名字,藏著多少學問和時代印記?

如今名字合二為一,沒有了古代的那些規矩,起名似乎也簡單了不少。但名字裡依舊蘊涵豐富,有千年的文化基因,有家族觀念的傳遞,有父母美好的期望,又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審美的變化,也將表現出更新的時代精神、特色、印記和意義。當讀懂自己的名字時,可以看清父輩的期待,感受自己的責任,從而決定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

(編輯: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