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丨歌劇《托斯卡》:上世紀初首演作品如何在今天喚醒人們?

聚焦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丨歌劇《托斯卡》:上世紀初首演作品如何在今天喚醒人們?

歌劇誕生400年來,義大利歌劇一直成為世界表演舞臺上經久不衰的藝術樣式,富於吸引力的故事情節、耐人尋味的詠歎調使得它與俄羅斯、法國等歌劇類別截然不同。而在這其中,普契尼無疑成為義大利歌劇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那段沁人心扉的“今夜無人入睡”,至今仍以“美麗與思考”的狀態存在著……今年是普契尼誕辰160週年,他用作品告訴我們,音樂在歷史的沉澱下煥發生機,歌劇在社會的現實中獨具意義,而藝術在時代的記憶裡持續發展。

20日,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托斯卡》在滬上演。這部於20世紀初首演的作品,又如何在21世紀上半葉,用它最初的樣貌,去喚起屬於人類的歌劇記憶?

“純粹”的戲劇舞臺

柏拉圖曾認為:“將舞臺的表現形式與情節的表現形式相隔開來,以此呈現出戲劇演員的真實反應。”序幕拉開,原版再現的教堂一隅呈現在眼前,男主角卡瓦拉西多急速地上場,豎立在畫板上的聖母圖,這一系列的舞臺提示幾乎在開場幾分鐘內相互分離著。原版的開場既遵循著柏拉圖式的戲劇安排,又充分符合了《托斯卡》的戲劇真諦;第二幕中,斯卡皮亞的開窗動作透過舞臺燈光的明暗對比呈現出來,這一藝術象徵手法給予劇情更多發展空間。在此之下,舞臺上的人物選擇了一種“心理”程序的表演方式,去凸顯《托斯卡》戲劇本身的內在張力。21世紀初以來,此部歌劇就已有眾多的演繹版本,無疑它們皆選擇了與最初原版相異的戲劇表達方式,但又幾乎可以認為,它們的戲劇思考原點來自“這裡”。在這樣一個十分繁雜的年代裡,我們還能夠欣賞到最純粹的歌劇舞臺,這一定是幸運的。

聚焦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丨歌劇《托斯卡》:上世紀初首演作品如何在今天喚醒人們?

“不息”的歌劇音樂

《托斯卡》作為歌劇舞臺上演率極高的一部作品,不僅是因為它現實的劇情,更為重要的是源自普契尼出色的旋律寫作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回憶的幾段著名詠歎調,使人深陷其中。今晚原版演繹中的戲劇動作給予音樂以最充足的發揮空間:第二幕戲劇高潮處托斯卡即將刺殺斯卡皮亞,此時飾演托斯卡的女高音安吉麗緹透過身體動作的明示,告訴觀眾——悲劇即將來臨!與此同時樂隊開始莊嚴肅穆起來,用盡它們最沉緩的速度,步步前進著,這一處的音樂留白與隱藏的戲劇動作相合,使得音樂體現出其“不息”的發展動力;就整部歌劇而言,悲劇性成為貫穿始終的線索:無論是對愛情的期許,還是對生活的嚮往,普契尼的音樂總是帶有一絲悲情,全劇多處出現教堂的鐘聲與“無息”的絃樂音色融匯在舞臺中央,這樣的演繹使我想到馬勒《第九交響曲》末樂章的無助“呻吟”,這是多麼的孤獨。

聚焦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丨歌劇《托斯卡》:上世紀初首演作品如何在今天喚醒人們?

真實的生命體驗

第一幕中,警察官表達出對卡瓦拉西多的羨慕之意,此時伴隨著用木琴模仿出的教堂鐘聲,來自西西里合唱團的儀式頌唱聲極具張力但又虔誠,彷彿令你置身於教堂,並從中得到與戲劇人物不同的感官體驗;第二幕結尾警察官斯卡皮亞倒下,這裡普契尼將音樂與戲劇動作同步起來,而舞臺餐桌上的雕像注視著斯卡皮亞,在它的視域裡,托斯卡飾演者安吉麗緹跟隨樂隊的葬禮式音調,每到重音響起,她便放下一盞燈,放下最後的十字架,這樣的演繹方式使得觀眾的體驗感愈加豐富、真實;作為跟隨帕瓦羅蒂首次訪華的歌劇院,臻於精美的原版戲劇構思帶領我們回到羅馬,最後一幕裡彷彿正處聖天使城堡外,凝視著戲劇終場裡發生的一切。

聚焦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丨歌劇《托斯卡》:上世紀初首演作品如何在今天喚醒人們?

法國戲劇家布呂內認為:“戲劇的結束要為觀眾留下一個自由的想象空間。”正如歌劇結束一切都靜默,這卻又使我們循著記憶,在終結後尋找著另一種延續:既有來自音樂戲劇感官上的愉悅享受,也有歌劇藝術體驗後的無盡覺思。

作者:吳潔

編輯:李思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均上海大寧劇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