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寫入侗族大歌 侗鄉唱響平安吉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什麼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呢?

科普一下: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輕或防止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淨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具有很強的固碳作用;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藥材。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為32。0%。位於貴州省東南邊際的黎平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75%。

一般而言,森林覆蓋率與幸福指數成正比。但是,甜蜜的痛苦也相生相伴,那就是——火災!

在黎平縣翠綠蔥蘢的大山之間,往往有一色的青瓦木樓的侗寨,有的上百年,有的逾千年。歷史悠久的侗寨錯落有致,令人驚歎。侗寨標誌性建築鼓樓和戲臺,木樓和風雨橋,無一不在訴說著侗寨的千年歷史。

然而,鱗次櫛比的侗寨,同樣隱藏著美麗的擔憂,那也還是——火災!

黎平,地名的寓意為黎民百姓平安。保護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和保護自己美麗的家園,是每一位侗鄉人的期盼。可是,再美好的願望,也代替不了客觀存在的安全隱患。

“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

今年初,黎平縣委、縣政府找到一個獨特的方法,將安全話題與民俗文化有機結合,以讓“安全”二字入腦入心,這一想法得到“寨老”們的一致認可。於是,一場建立“省級安全文化示範縣”的系列舉措,迅速在侗鄉大地推開。

立足侗家特色  植入安全元素

侗寨,是黎平侗族群眾長期生活的地方,依山而建的木質結構建築,是其獨特的原生態的民族風俗。不過,木質且相連的房屋結果,給火災的發生提供了“溫床”。一旦發生火災最容易“火燒連營”,難以施救。

在黎平,代代相傳的村規民約有“規定”,如果哪家不小心失火導致寨子受災,就成了“火殃頭”,輕則要殺豬宰牛,邀請全寨人喝酒以示贖罪;重則要被驅趕出寨子,三代人後方可返還。

也正因怕火,侗族有一種普遍的習慣便是“喊寨”。喊寨員一天到晚要喊若干次:“上山要小心,不準帶火種!出門要小心,滅火關上電”……

此外,古老的侗寨還非常重視水的儲備,家家戶戶都備有“太平缸”,大的缸內可以容納近五擔水左右,每晚必須儲滿,既備第二天生活之用,也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小火災。有的人家還備有魚塘,為緊急防火做好儲備。

“安全”寫入侗族大歌 侗鄉唱響平安吉祥

應該說,古老侗寨對消防安全有足夠的重視了。可如今,人們面對的安全問題更多元:火災隱患、用電安全、防汛防雹、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網路詐騙等等層出不窮。

如何因勢利導,不斷增強侗鄉百姓的安全防範意識和能力?

依靠文化!

文化作為人最核心的內在因素,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黎平縣建立“省級安全文化示範縣”,核心要義就是立足侗鄉本土的特色文化,持續創新,久久為功,讓安全知識、安全理念成為人們的心裡自覺和行為規範,逐漸營造起獨具一格的安全文化。

多彩貴州熱詞之一的侗族大歌,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阿卡貝拉”。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的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是瞭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黎平,不少侗家村寨被譽為“歌窩”。整個寨子,無歌不歡,到了節慶,侗寨更是成為了歌舞的海洋。

能不能將安全文化植入這天籟之音?

“這個主意不錯!”黎平縣安委辦、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徵求“寨老”意見時,得到首肯。

侗家人除了熱愛唱,還擅長編戲。侗戲來源於侗家歷史文化和現實的經歷。

侗族大歌唱響了安全,侗戲裡面,自然也要植入安全元素。

在黎平縣中羅村、平架村、黃崗村……當地的“歌師”(詞作者)和編劇結合本地特點,將各類安全知識編成侗歌、侗戲,經過村民們的口口傳唱、經過現代網路的廣泛傳播,一首首不同類別的“安全之歌”從“歌窩”走進大眾視野,潛移默化,增強大家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黃崗村村民形成了一個習慣:倘若舉寨去鄰寨做客,出發之前,村民們一定會喝平安茶,唱響侗族大歌,以祈求平安吉祥。

聚焦行業重點  營造安全文化

侗歌、侗戲“試水”成功,極大激發了黎平人的創新安全文化的熱情。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縣以“弘揚安全文化,推動安全發展”為主題,聚焦重點行業領域,整合各類宣傳資源,將安全文化建設與黎平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有機融合,建立特色突出、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載體多樣、覆蓋廣泛、全民參與的安全文化品牌。

安全文化為引領,黎平縣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精心打造十類安全文化宣傳示範陣地:

建立融媒體宣傳陣地。在黎平電視臺開設1個安全文化宣傳專欄(漢侗雙語),製作1部安全警示教育宣傳片、1則安全宣傳公益廣告、1部安全生產微電影,邀請本土新媒體創作者創作釋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安全文化宣傳作品。

建立紅色文化宣傳陣地。以翹街景區堅強社群為示範點,重點宣傳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古建築群安全防範措施,展示地方史料記載的安全文化和具有黎平特色的安全文化等。

建立傳統村落宣傳陣地。以雙江鎮黃崗村為示範點,重點宣傳傳統村落和木質連片村寨安全防範措施,村民防火、防汛、防食物中毒、防蛇蟲叮咬等安全知識,展示民族民俗安全文化(如侗歌、侗戲、村規民約、古老碑文、禾倉文化等)、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建設和工作成效等。

建立森林防滅火宣傳陣地。以黎平縣國有東風林場為示範點,重點宣傳森林保護及森林防滅火的安全防範措施,展示森林防滅火應急救援裝備、應急處置能力和工作成效等。

建立景區景點宣傳陣地。以肇興侗寨景區為示範點,重點宣傳景區景點安全防範措施、遊客安全注意事項等,展示侗族安全文化的歷史厚重和脈絡、旅遊景區景點的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旅遊旺季安全防範措施和工作成效等。

建立社群安全宣傳陣地。以乾涼亭社群為示範點,重點宣傳社群安全防範措施,社群居民安全用火用電用氣知識等,展示社群網格化建設、特殊人群和重點群體安全管控措施及工作成效等。

建立企業安全宣傳陣地。以黎平縣華新建材水泥廠為示範點,重點宣傳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企業安全生產文化、企業安全生產防範措施等,展示“雙控”系統使用和“三張清單”建設使用情況等。

建立校園安全宣傳陣地。以城關一小為示範點,重點宣傳校園安全文化,學生防溺水、交通安全、用火用電安全知識等,定期組織開展地震、火災應急演練。

建立交通安全宣傳陣地。以孟彥鎮為示範點,重點宣傳農村道路交通安全防範措施,道路交通典型事故警示教育案例等,展示“紅白喜事打招呼”、道路交通安全勸導、“趕集日”安全宣傳、摩托車專項整治措施和成效等。

建立消防安全宣傳陣地。以黎平縣維也納國際酒店為示範點,重點宣傳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防範措施,高層建築火災逃生自救知識等,展示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控制室、安全培訓教育、安全警示標誌配備情況等。

為了確保十類安全文化宣傳示範陣地抓實,該縣成立了建立“省級安全文化示範縣”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袁仁勇和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甄映花任雙組長,統籌推進建立。

在2021年11月以來基礎調研的基礎上,黎平縣安全文化建設形成了目標清晰的實施計劃:十類宣傳陣地建設、百臺侗戲編排演出、千場侗歌編輯傳唱、萬次應急廣播播報。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文化宣傳格局,增強企業和社會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

文化多措並舉  安全面面俱到

5月16日下午5點30分許,黎平縣中羅村廣播再次響起,主持人用侗語和普通話播報了一則道路交通安全提示。這樣的“雙語”廣播,覆蓋了黎平縣所有村落。

“目前,‘十類陣地’已建成九類,肇興景區安全文化陣地正在全面推進,即將全部完成十類陣地建立,百臺侗戲、千場侗歌、萬次應急雙語廣播已全面推廣……”黎平縣安委辦主任、縣應急局局長吳江華說。

目前,透過縣、鄉、村三級應急廣播,釋出安全資訊799條、播放15152次,邀請“浪漫七仙女”“劉地航”等本土新媒體創作者創造安全文化宣傳作品9個,黃崗村、中羅村、平架村等98個傳統村落群眾能即興創作和隨口歌唱安全文化歌曲,共創作安全生產侗歌121支、侗戲58部,縣歌舞團開展安全文化全縣專題巡迴演出25場。

吳江華介紹,今年以來,當地縣融媒體陣地共播出安全生產相關電視新聞43條、廣播新聞43條,開設了《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增強安全意識築牢安全防線》《安全生產打非治違》等專欄。縣融媒體新媒體平臺共利發安全生產方面新聞稿件125條,其中侗鄉網35條,微信公眾號67條,短影片23條。

“安全”寫入侗族大歌 侗鄉唱響平安吉祥

安全宣傳,人才為要。“基層應急救援隊伍既是安全文化宣傳隊又是安全檢查志願隊……”吳江華介紹,該縣在抓好安全文化建立的同時,不斷夯實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從而有效提升應急處突能力和安全文化推廣水平。

黎平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袁仁勇在接受《大眾科學》記者採訪時說,2021年以來,該縣以建立全省第一個“省級安全文化示範縣”為抓手,以“打非治違”專項行動為拳頭,深入推進安全生產三年行動,不斷將安全隱患治理與民族民俗文化有機融合,透過侗歌侗戲、琵琶歌、雙語廣播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推進安全理念先行、安全文化建設先行,形成人人學安全、講安全、懂安全、重安全的社會氛圍。

袁仁勇表示,該縣還將以安全文化示範縣建立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建立成效,營造安全文化氛圍,推動全縣生產經營單位及群眾安全意識全面提升,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目標明,成效顯。“十類陣地”成效顯現、百臺侗戲精彩紛呈、千場侗歌氣勢恢宏、萬次播報聲聲入耳……如今的侗鄉,群眾安全防範意識得到明顯提升,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通訊員:李慶  任偉  潘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