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張角利用十餘年的時間,以傳道的方式聚眾數十萬,並準備在184年三月五日,與被其拉攏的中常侍封胥、徐奉等人,裡應外合,共同發動起義。

可由於唐周的叛變,致使大方馬元義及千餘信徒被殺,張角不得不提前動手,殺官祭天。

漢靈帝劉宏急令: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將兵屯都亭。置八關都尉官……遣北中郎將盧植討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討潁川黃巾。

這是黃巾之亂的前奏,從中可以得到幾個資訊:

張角準備充足;發動起義倉促;官軍主分兩路。

我將一邊說平亂的過程,一邊聊起義的敗因。

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一、盧植

在討伐黃巾的過程中,盧植的任務最重,作用也是最大的,面對張角的主力,

其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勢,連戰連勝,一路將張角逼入了廣宗城。

史料對於這段記載非常簡略,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黃巾軍的主力沒什麼軍事素養,打起來不堪一擊,只是在瞭解所有黃巾軍的戰績時,是否也能看出盧植的可怕呢?

退入廣宗後的張角,仰仗城池堅固、糧食充足,選擇了堅守。

要知道,古代戰爭,最難的就是攻城,不說滎陽之圍、昆陽之戰,包括後來的洪都奇蹟、寧遠大捷這些經典戰役,就連曹操這樣的軍事家也常常望城興嘆,甚至被趙雲的“空城計”搞丟了魂。

可以說,在堅固的城牆和帶點腦子的守將面前,兵法的作用就只比“屁”要大一點。

盧植沒有放棄,他率軍圍城,開始挖壕溝、製造攻城器械,等待時機。

只是這些純手工作業,需要大量的時間,

帝都的漢靈帝劉宏的確掏了錢,可小氣的本性是改不了的,他見大軍圍而不攻,便派手下小黃門左豐到前線視察。

想必您也明白,“小黃門”一出,壞事就到了,雖然黨錮看似已經解除,但宦官和絕大部分士人,是沒辦法尿進一個壺的。

由於

盧植是個君子

,即便有人指出了“行賄”這條光明大道,他硬是以軍費緊缺、士兵浴血奮戰尚不能奔小康為“藉口”,讓那位左公公一路吃著土,拍著屁股就回去覆命了。

這次去到前線,左豐並沒有“豐”,所以就瘋了,他告訴劉宏:張角那幫烏合之眾,其實也不難打,只是盧將軍並沒有進攻,而是修築堡壘,讓將士們休息,可能他在等天上的雷來懲罰那幫蛾賊吧。

可見,宦官雖然缺零件,但不缺心眼,他沒有直說皇甫嵩消極怠工,卻句句戳到了劉宏的痛處。

而看似不缺零件的

劉宏,顯然缺心眼,他沒有另派懂點軍事的人去核實,更沒有讓那位看不起黃巾軍的左公公領兵出征,而是以“畏敵逗留”的罪名,直接將盧植撤了職,用囚車押送回來,並給予他“減死罪一等”的重處。

至此,盧植的平叛之路算是結束了

,但他的意志還在,後來的皇甫嵩,正是用了盧植的方法,才打破了廣宗城。

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二、董卓

在盧植被撤職、皇甫嵩接任前線總指揮之前,漢靈帝劉宏想到的繼任者,是董卓這個威震西北的傢伙。

不少三國迷認為,真實的董卓是個殘忍好殺、無恥好色,且沒有腦子的胖子,這隻說對了一半,董卓“少好狹……性粗猛,而有謀”,《三國演義》中的李儒,常被認為是董卓的腦子,可瞭解董卓歷史形象的朋友都知道,其智商絕對不低,至少在眾將的平均線以上。

我曾多次提到,理論是基礎,實踐才是王道,別看董卓在西北幾乎無人能擋,但到了中原,他就是小白,主要原因,是中原有“城”。

打慣了遊牧民族的董卓,原本志氣滿滿,以為張角不在話下,胡人都被他嚇尿了褲子,這幫農民又算個啥?可他沒怎麼打過攻城戰啊,甚至沒見過如此堅固的城池。“望城興嘆”,形容當時的董卓,再準確不過了。

董卓決定,放棄廣宗,轉向下曲陽,進攻張寶

,可即便換了攻擊目標,也沒能摘掉“攻城小白”這個頭銜。

久攻不下的董卓開始慌了,這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

黃巾軍的將士們開始興奮了,因為他們認為,漢庭派來的總指揮,居然是個傻子。

於是,

張寶帶著部隊,向董卓發起進攻,而廣宗的黃巾軍也看準時機,出城衝殺,兩路並進,解了二城之圍。

僅僅兩個月,董卓就被換掉了,劉宏賜予他和盧植同樣的待遇。

藉此和大家聊聊我看到的一個問題:

說黃巾軍的失敗,原因之一是“各自為戰,沒有配合”,那恐怕是漏看了這一段,張角在退入廣宗時,讓弟弟張寶進駐下曲陽,兩支部隊互成犄角,這難道不是發生在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嗎?

絕大部分時間,黃巾軍都是在守城,並無外援,這不是黃巾軍不懂協同作戰,而是沒有軍隊能衝破包圍圈,加上地方力量的抵抗,導致處處都在打仗,根本就沒有多餘的力量。

話說回來,

董卓失利,就該輪到劉宏頭疼了,好在皇甫嵩進攻順利,索性讓他接替盧植和董卓,去承擔消滅張角的重任。

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三、皇甫嵩

此前已經和各位聊過長社之戰,這裡就不再多述了,只說平叛部隊趁熱打鐵,

在皇甫嵩、朱儁的帶領下,進攻汝南和陳國,後在陽翟再次擊敗波才,又於西華大破黃巾渠帥彭脫。

此戰過後,皇甫嵩與朱儁分兵兩處,前者北上,進攻東郡叛軍。

對於184年八月發生的蒼亭之戰,史料也是一筆帶過:

皇甫嵩生擒黃巾軍渠帥卜已,屠殺黃巾軍七千多人。

聲勢一時無兩。

漢靈帝見皇甫嵩如此生猛,急令其繼續北上,接手董卓留下的爛攤子。

或許是蒼天聽到了劉宏的祈禱,讓他等來了左豐“預測”的那個“雷”——

張角死了

要知道,黃巾軍是以宗教為信仰的,在信徒們看來,張角就是神,一個治病救人,百病不侵的神,可這樣的神,卻病死了……

我曾說過,黃巾將士們的信仰崩塌,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一蹶不振,像波才軍那樣;一種是眾志成城,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們自知沒了退路,橫豎都是死,不如干他那個什麼的!

顯然,廣宗的黃巾軍屬於第二種。

雖然張角死了,但接替他的張梁不是白給的,面對名將皇甫嵩,竟然選擇主動出擊,且未讓皇甫嵩佔得絲毫便宜。

這時,皇甫嵩意識到,硬拼是不行的,得靠腦子。

想來想去,

皇甫嵩認為盧植的方法是最靠譜的,所以,他不管那些營前叫罵的黃巾軍,更不管洛陽那個快被急死的漢靈帝,下令緊閉營門、養精蓄銳,有敢輕言出戰者,立斬不赦!

皇甫嵩的做法讓城內的黃巾軍十分難受,豁出去的黃巾軍,是急於求戰的,一旦那股勁兒被熬沒了,戰鬥力會飛速下降,心理的疑惑或者怨恨會愈發強烈。

皇甫嵩深知這一點,當他發現守軍已經鬆懈,便在入夜時部署軍隊,破曉前發動總攻。

勝負從一開始便失去了懸念,不久前還能與皇甫嵩相持的黃巾軍,已經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張梁眼見大勢已去,下令棄城逃命,可惜為時已晚,就連他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

逃出城外的黃巾餘部,還在繼續著噩夢,黃河的滔滔水勢斷了他們的生路,五萬多人,在被官軍的追趕下紛紛跳入黃河……

破城之後的皇甫嵩,撬開了張角的棺材,在進行了殘忍的鞭屍之後,割下了他的頭顱,並送往首都,漢靈帝將其懸掛於城頭,以顯示漢朝的強大。

皇甫嵩沒有停下腳步,而是與鉅鹿太守郭典一起,進攻下曲陽,殺死張寶,俘殺十餘萬人

,以屍骨築成“京觀”。

漢軍的勝利,得益於皇甫嵩的指揮,可這最大的功臣,當屬盧植。

皇甫嵩深知這一點,所以上書劉宏,將平叛的功勞推給盧植,盧植因此官復原職。

皇甫嵩自己,也因功晉升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

此後,皇甫嵩還為冀州百姓爭得了“減免一年賦稅”的恩賜,也算讓那些被血洗過的百姓們喘了口氣。

後來,百姓作歌:“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四、朱儁

如果說盧植是不幸,那麼朱儁就是大幸了。

戰爭一開始,他就意外敗給了波才,這本是要掉腦袋的,幸好有皇甫嵩幫忙擦了屁股。

至西華與皇甫嵩分兵後,朱儁向南陽進軍

,而他的好運接踵而來:

首先,皇甫嵩將平定三郡的功勞推給了朱儁,於是朱儁被封為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

想必您各位對“西鄉侯”並不陌生,劉備給予張飛的爵位,正是西鄉侯。

簡單提一句:前文說過的“青驄馬救孫堅”,就是發生在與彭脫的戰鬥中。

其次,

黃巾首領張曼成率眾起兵,殺了南陽太守褚貢,牢牢佔據著宛城,可謂黃巾軍的一等猛人。

可沒等朱儁兵到,自稱“神上使”的張曼成,就被新任南陽太守秦頡與荊州刺史徐璆殺掉了。

緊接著,最大的餡餅掉了下來。

張曼成死後,黃巾將士立即推選趙弘為新首領,於宛城聚眾十幾萬人,抵抗著秦頡、徐璆,以及朱儁的近兩萬漢軍。

宛城,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老家,城防堅固、糧草充足,易守難攻。

這樣的情形,和盧植包圍廣宗城時如出一轍,而朱儁的做法,也是“拖”。

按照漢靈帝的性子,朱儁的下場應該與盧植一樣,事實上,劉宏確實起了撤掉朱儁的念頭,好在當時的司空張溫以白起、樂毅的故事勸告皇帝,又逢盧植被撤、董卓新敗,劉宏這才決定取消撤令,改為限期破城。

雖說好運一個接一個,但像“張角病死”這樣的事,卻不會再發生了。

朱儁無奈,只得強攻。他身先士卒,又有孫堅這樣的猛將,經過一番衝鋒,城未盡破,但擊殺了趙弘。

很快,黃巾餘眾又推舉韓忠為新的渠帥,而漢軍傷亡太大,只得退出城外,再次強攻已是不可能的了。

於是朱儁下令,在宛城西南方紮營,以土築壘,誘使敵軍主力前往駐防,自己則率五千精兵猛攻宛城東北角,得手後,將黃巾餘眾逼入內城。

韓忠自知不是對手,又遲遲等不到援軍,便向朱儁請降。

朱儁手下的司馬張超,以及徐璆、秦頡等人都鬆了一口氣,

可朱儁卻拒絕了韓忠的投降

,他認為,黃巾軍是走投無路才想要投降,如果接納了他們,一來可能降而復叛,二來會讓其他反叛者心存僥倖,起不到警示作用。

結果,黃巾軍自知橫豎都是死,便激起了鬥志,打退了朱儁的數次進攻。

我想,如果換做皇甫嵩,一定會納降。在一百多年前,綠林軍領袖王鳳,被王莽軍打得走投無路,想要投降,卻遭到了拒絕,結果劉秀趁機大鬧昆陽,為日後登基九五奠定了基礎。

好在,

朱儁畢竟是名將,當他再次登上土山時,突然來了靈感,對張超說:面對十萬人的上下一心,強攻實在是愚蠢,內城太小,

如果我們撤去包圍,韓忠一定會自己跑出來

,那時候再一舉滅之,此乃圍師必闕之法。

果然,韓忠見漢軍撤掉包圍圈,真的率眾出了城,朱儁乘勢大破黃巾軍,斬殺萬餘人。

韓忠只得再次投降,可秦頡與韓忠有仇,私自將其殺死,黃巾餘眾見狀,又以孫夏為帥,退回了城內。

可惜,此時的黃巾軍已經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且損兵折將,無力抵抗朱儁的強攻了。

沒過多久,朱儁命孫堅攻城,孫夏攜餘眾逃往西鄂縣,但朱儁一路追至精山,擊殺上萬人,孫夏不知所蹤。

自此,黃巾之亂宣告結束。

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自張角發動起義,至南陽黃巾被滅,歷時九個多月。

雖在此後,多地出現農民起義,如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但已經無法與張角時期相提並論。

我們不禁會想:

張角準備了十多年,聚眾近百萬,為何連一年都撐不過去呢?

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一、東漢的軍事實力依然強大

雖然皇帝昏庸、朝廷昏暗,但軍事勢力依舊強大,除了能征善戰的將領外,軍事制度和冶煉技術的飛速發展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沒有其他政權反叛漢朝廷

除了黃巾軍,並沒有其他像樣的政權奮起反抗。我們熟知的明朝,朱元璋的成功有一半要歸於“百花齊放”。如果沒有目標一致的盟友,再沒有對等的實力,那麼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三、黃巾軍的內應被徹底切斷

沒有對等的實力,就只有靠“奇”,內應,便是“奇兵”之一。可惜,黃巾軍的內應因為唐周的告密而破產,失去了插入敵人腹地的尖刀,就只有直面鋒利的獠牙了。

誒?

張角的死難道不是主要原因的原因嗎?

在我看來,張角的突然去世,確實給起義軍以打擊

,可看過了全過程之後,您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的確,以宗教為基礎很容易失敗,因為隨著戰爭的殘酷,他們的思想會不斷受到衝擊,最重要的是,他們的信念一大半都在發起者身上,一旦這個發起者有所閃失,那麼打擊便是毀滅性的。

但張角的死,顯然激發了起義軍的鬥志,這就是我所說的另一個極端——沒有退路可言

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藉此,我想聊聊張角明智的地方:

一、以“太平”為口號

雖然起義軍信奉“太平經”,可對於農民來說,道術、神鬼,都不能是讓其賣命的根本原因,只有“太平”,才是百姓們最想要的。

唐周去告密,一定不是張角這位“神”控制不住他;張修,或說張魯家族的五斗米教,在同時期的巴郡、漢中一帶傳教,同樣以符水救人,也曾進行過武裝起義,結果很快就被鎮壓了,難道張修的道術不如張角?

還有後來的太平天國,如果不是以“太平”為口號,還能有如此巨大的規模嗎?

“太平”,永遠是百姓最嚮往的,治人以病、救人以命,終歸無法給百姓以太平。

二、以“冀州”為基礎

冀州,不僅是張角的老家,更是災情最嚴重的地方,這裡的百姓能看到朝廷的昏庸,卻也不似幽州、青州那般遙遠。這裡的百姓生活水平很差,災情不斷,卻要看著皇宮貴族、世家大族們鶯歌燕舞,要說最痛恨東漢朝廷的,大半是冀州百姓。

三、以“宦官”為內應

張角的選擇非常準,黨錮之亂,讓宦官的目標變得更加明確,想要錢和富貴,就必須將黨人統統送去見鬼。

四、以“張梁”為新君

張角死前,沒有太多的悲情,而是將張梁拉到廣宗,並告訴黃巾將士們,自己的死不是終點,他們終會迎來太平。

張梁也確實沒有辜負張角的期望,只是對手太厲害了。

聊聊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張角去世並非失敗的主因——品三國(8)

這就是我想聊的關於黃巾起義的全過程,及其失敗的原因,雖然在我看來,它不是推翻漢朝的主要原因,但其所帶來的影響確實非常巨大。

所以,我非常喜歡這段歷史,簡單,卻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