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陶瓷圈打響“代工之戰“

有一個企業,兩個品牌,高峰期做到七、八個億,五年前下滑到四五個億,現在僅剩一個多億。

這個企業的兩個品牌就是通常所說的不上不下的腰部品牌。

最近幾年,腰部品牌越來越難受,上肯定是上不去了,下來卻一落千丈。於是,那些自己沒有生產基地的品牌,只能等著直接徹底出局,或者,退守做點工程渠道。

而有生產基地的則被迫轉型做代工

。巖板那邊也是這樣,去年剛開始的時候,石材批發商還沒有大規模撤退,於是有幾個大廠堅持自產、自銷,但當石材批發商決定不玩巖板後,大廠也只得馬上開放OEM。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

2022會是OEM激戰元年。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中小生產企業普遍都成立OEM部,爭奪與需要代工企業合作的機會;

其次是OEM企業爭奪首先是圍繞中高階內銷品牌展開。

比如,一批從出口轉做內銷,對產品有相當要求的品牌,扎堆在

寶達、天緯、炬成、金陶,以及新的

興輝廠、新興廠

做產品;

再次是,除了塔尖產品OEM成風,並已遴選出一批優秀的代工企業

,接下來,跑量型產品代工的邏輯未來兩年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而方向就是產品的弱差異化創新。但一般預計會在兩三年後發生。而一般預計,那個時候也是產品設計風口真正形成的視窗期。

這兩三年,大廠們在終端還是以價格競爭為主。

尤其今年要規避房地產大B端市場的風險,所以零售終端以及整裝渠道的爭奪將會空前白熱化

。而也只有在這種情勢下,大廠對行業的洗牌才會更加徹底。

但是,有一個內在的邏輯是,

終端零售競爭越是激烈,經銷商、廠家對產品差異化的需求也就更強

,而顯然這樣,會催生出更多

中高階代工企業的崛起

而事實上,曾經的幾個品牌企業,比如,

博德、嘉俊、金舵、匯亞等,今天也已開始部分或全面走向代工。

在2015年之前的繁榮時期,自家的產能普遍不夠,故代工只是極個別現象,整個行業的代工文化根本就不可能建立。

2015年之後,

因為產能整體嚴重過剩,部分生產企業開始加大代工份額,

到2018年大B端渠道崛起之後

,大廠們規模化產品代工已成為常態,所謂的

“代工文化”

也慢慢形成。

今天,

“代工”已被定義為輕資產模式

,很吻合沒有工廠的品牌型、營銷型企業,也很吻合急於跑馬圈地做營收增量的上市或準上市公司。優秀企業在經營上主要是塑造微笑曲線的兩端:

兩端價值高點分別是“研發創新”和“品牌服務”

,而產品的“組裝加工”(如電器行業)環節位於曲線低點,也就是價值低點。

對陶瓷行業來說,

產品生產環節是產業鏈的價值低點

,而要想一路做大,只能產品、品牌和經營模式不停升級換代,走研發創新和品牌服務之路。

可以說,當前

馬可波羅、東鵬、諾貝爾、蒙娜麗莎、冠珠、歐神諾、簡一、金意陶

等傳統一線陶瓷品牌,包括

大角鹿

等新一線品牌存在,已經很好地證明了微笑曲線的存在。

當然,由於一線品牌大多數走的都是弱差異化的規模型發展模式,所以,估計營收兩百個億已經觸及天花板。他們

要繼續做大,只能重新回到產品創新(差異化)和品牌服務(消費者品牌)這兩端下功夫。

當然,也有一條捷徑,即學習美國的莫霍克工業,透過持續的併購做大營收規模。不過,

走這條路首先需要上市,其次是在併購領域的“技術修養”。

總之,按照傳統制造業的發展邏輯,

除了強者恆強,形成最後的壟斷(或寡頭)競爭,就是專業分工越來越細。

只要你在產業鏈各環節具備專業競爭力,尤其是建立了自己核心競爭力,就不愁沒有飯吃。

這也是政府去年以來對中小企業高喊要

“專精特新”

的原因。

前有

富士康、比亞迪

在帶路,那種認為做代工廠就是不賺錢,處於貿易鏈條最低端,餬口飯吃的想法,肯定是錯的,過時了。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包括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存量競爭時代。

在這樣一種情勢下,所有企業都必須重新定位,找準自己的立足點、生存點、發力點。

今天,一般陶企要繼續沿用繁榮時期,從原材料、產品到營銷、品牌、零售,產業鏈價值全覆蓋的經營模式,顯然已力不從心。

因此,對有工廠的企業而言,從營銷端退回工廠端為品牌企業做代工是必然的選擇。

況且,現在其實也是建設好工廠的風口期。

去年開始,大家都已清楚,因為碳指標的問題,新建工廠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所以,一間環保達標的好工廠,尤其是具備做好產品軟實力的工廠,接下來是很值錢的。

自然,從2022年開始,要做穩代工也不容易。你得時刻防著競爭對手從你手中搶客戶。

定位做代工,做穩代工,做中高階代工,把代工做成品牌,這就是當下製造業的新趨勢之一。

因此,接下來的幾個問題是,

首先,代工企業如果自己有品牌,甚至幾個品牌,但業績正一路下滑,或者都“永遠”做不大,怎麼辦?

要不要砍掉它們?目前,可能多數是留著做工程、整裝、精裝渠道等。

其次,如何處理自有品牌和代工品牌的關係?寶達集團的做法是,工廠對自有品牌和代工品牌一視同仁。

嚴禁相互之間抄襲、模範,鼓勵甚至要求都原創。換言之,寶達工廠是在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原創產品高階設計和柔性製造平臺。這或許就是當下代工企業的最高境界。

再次是,當普遍的代工文化形成之後,企業如何由OEM進化到ODM?

乃至如何基於成熟的世界性分工體系,按輕資產模式,透過整合全球設計、產能、渠道資源,創辦真正的全球化企業?

應該說,這樣的宏大敘事,今天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

2022,陶瓷圈打響“代工之戰“

本文作者 |

華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