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懷不亂?還你一個真實的柳下惠!

之前寫了幾篇介紹老子的文章,然後就有人對我提出質疑,說你不是在網上講儒學的嗎?現在怎麼改行說道學了?好吧,其實我對自己,並沒有做那麼嚴格的定性,不過既然說到儒學,我其實還是很有感情的,也很願意積極為儒學代言。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儒家的聖人。

這個人叫作展獲,字子禽。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似乎還是他的“外號”更響亮些,沒錯,他就是柳下惠。如果你連這個“外號”也沒聽過,那也至少該聽過他的故事,聽過那個跟他有關的成語:“坐懷不亂”!你可別以為他只是“不好色”而已,人家可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聖人,不僅各國諸侯對他禮敬有加,就連孔子和孟子都曾反覆稱許過的。遵循知人論事的次序,我們還是先介紹一下兒這個人。

坐懷不亂?還你一個真實的柳下惠!

柳下惠雕像(居然還真有美女坐懷???)

柳下惠是魯國人,早年做魯國計程車師,不過與國君的關係似乎不太和諧。魯君有一次問他:“我想討伐齊國,你看行不行?”柳下惠果斷否決說:“不行。”事後自己還不停嘟囔著:“我聽說打仗這種敗人品的事兒,國君不會找品德高尚的人商量,現在國君諮詢我的意見,難道是說我還不夠高尚嗎?”柳下惠是一個大聖人,當然不可能不高尚,之所以不能得到魯君的青睞,一方面在於他不懂察言觀色投人所好,另一方面,正在於他這個人太高尚了。

話說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索要魯國的岑鼎,魯君送過去一個假鼎,齊君不肯收納,還對魯君說:“你這個人說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相信,如果柳下惠說這是真鼎,我就相信它是真鼎。”魯君找到柳下惠,希望他為“國家”做一次偽證,誰料柳下惠卻說:“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也。”你心疼你的岑鼎,我心疼我的信譽,所以恕難從命。柳下惠把自己的清高看得比“國家”還重,也難怪國君一直沒把他看得很重。

坐懷不亂?還你一個真實的柳下惠!

鼎這東西看起來沒用,其實卻是國家政權的象徵。

魯君看不到柳下惠的才華,當權的臧文仲也不肯重用柳下惠,以至於100多年以後,孔子還為他打抱不平:“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臧文仲身居高位卻不能任用賢人,就相當於偷了賢人的職位,私自給了不賢的小人。柳下惠在魯國為官多年,不僅沒等到升遷的機會,反而多次遭到降職,有人對他說:“你這樣還不肯離開魯國嗎?”結果柳下惠說,做官需要圓滑,而我卻太正直,像我這樣的人,到哪兒做官都會不斷降職,何必要離開老家四處漂泊呢?由此可見,柳下惠並非不懂官場之道,其實他知道怎樣做官才能高升,只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個性罷了。

坐懷不亂?還你一個真實的柳下惠!

不委屈自己,不是放縱自己的慾望,而是不改變自己的初心。

柳下惠不肯放棄道德順從國君,又不願離開國君昇華自我,這種不進不退的態度,也曾經受到孔孟的質疑。孔子雖然仰慕柳下惠的才華與品德,卻也為他一生“降志辱身”感到惋惜,認為他不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為了對商朝盡忠,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寧可餓死在首陽山上。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兒,其實孔子並不主張殉國,他主張“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看不慣領導就自己出去浪,沒有必要非以死明志。他批評柳下惠,只是覺得他有點兒戀權,不管有道無道。同樣是在魯國得不到重用,柳下惠寧可與魚龍混雜,“三黜不去”(多次被罷免都不捨得離開),孔子卻選擇周遊列國,擇木而棲。

同樣,孟子雖然將柳下惠稱為“聖之和者”,卻也對這位聖人頗有微詞。他也拿柳下惠與伯夷對比,不過並沒有像孔子那樣分出高下。孟子認為,伯夷思想狹隘,“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跟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 不替自己不喜歡的人做事。而柳下惠則是行為不恭,“不羞汙君,不卑小官”,哪怕國君昏庸無道,哪怕只做一個小官,只要能讓我待下去,只要能給口吃的就行。孟子認為,這兩個人都有失偏頗,所以“君子不由也”(不能走他們的路線)。在孔孟看來,做人還是要講中庸之道,既不能太把自己的尊嚴當回事兒,也不能太把自己的尊嚴不當回事兒。

坐懷不亂?還你一個真實的柳下惠!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最後寧可餓死首陽山。

從正統儒家的觀點出發,柳下惠的做法有些老子“和光同塵”的味道——雖然他偶爾還露出點兒光芒,並且也沒有被塵埃汙染。不過柳下惠對這件事,卻有自己不同的解釋:“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在他看來,你是你,我是我,每個人都是相互獨立的個體,誰也不可能影響到誰,既然我是個正人君子,就算有人脫光了衣服躺在我身邊,也絲毫不能玷汙我的清白。

大家知道,儒家向來重視環境的影響。孔子宣揚“里仁為美”,要和道德高尚的人做鄰居;孟子的母親曾經三遷,也是為了找一個優秀的環境。可是柳下惠卻完全不同,他不充分相信自己的道德,也充分相信自己的毅力,只有自己堅守本心,就不用顧忌外在環境的影響。

坐懷不亂?還你一個真實的柳下惠!

內心乾淨,就能百毒不侵。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快要明白了。柳下惠說,即使一個人脫光了衣服躺在他身邊,甚至脫光了衣服坐在他懷裡,都不會動搖他的意志,都不會讓他有任何想法。這當然只是一個極端的比喻,稍微懂點兒文學的人都聽得出來。不過後人為了讓道理更有趣味性,不惜據此百般附會,硬生生編撰出一個“坐懷不亂”的故事,說是柳下惠在廟裡避雨,碰到一個渾身溼透的女子,為了不讓女子感冒生病,便同意她在自己懷裡坐了一夜。在經過長期儒化的後人看來,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因為心中有高尚的情操,所以能壓制住身體的慾望。其實他們並不明白,柳下惠對外物本就沒什麼慾望,當然更不會受外物騷擾了。

坐懷不亂?還你一個真實的柳下惠!

聖之和者柳下惠。

好了,本期的內容到這兒就結束了。喜歡的話,就動手點個關注吧。另外,您對柳下惠有什麼瞭解,或者說還想再瞭解點兒什麼,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