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到底有多壞?為何被人們生啖其肉?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一個成語典故,意思是說:不除掉罪魁禍首,國無寧日。

故事中的“慶父”是春秋魯國人,此人特別壞,生活作風有問題,和自己的嫂子私通。曾謀殺了魯國兩位國君,以致造成了魯國內亂,人們紛紛說:“慶父不死,魯國內亂不止。”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元前662年,魯國國君魯莊公因病去世,此時魯莊公的異母弟慶父正和嫂子哀姜調情廝混。

哀姜是魯莊公的夫人,是個不抱窩的老母雞——沒子嗣。沒有兒子可接替王位,於是她慫恿慶父接替王位,這樣一來權力不會流失,二來可防止魯莊公其他兒子繼位,可謂一石二鳥。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到底有多壞?為何被人們生啖其肉?

慶父一聽心花怒放,狠狠親了哀姜一口,說:“還是寶貝考慮周到,我當了國王,親愛的還是王后,哈哈……”

慶父想得很美,然而現實卻背道而馳。魯莊公另一妃子生的兒子公子般,在叔叔季友的擁立下當了國君。

慶父懷恨在心,他不甘心失敗,預謀殺死公子般。

就在這時,他得知為魯莊公養馬的馬伕曾受到過魯莊公的懲罰,於是鼓動馬伕趁喪期殺死公子般以報仇洩憤。

馬伕是個魯莽之人,在慶父的慫恿下殺死了公子般,公子般的叔叔季友得知訊息逃往了鄰國。

魯國的新國君就這樣被慶父幹掉了。

國家不能一日無君,就在慶父要當國王時,情人哀姜提出讓自己的妹妹叔姜的兒子當國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到底有多壞?為何被人們生啖其肉?

原來哀姜的妹妹也是魯莊公的妃子,她想讓外甥公子啟繼位。慶父雖然不樂意,但架不住哀姜撒嬌,只好擁立叔姜的兒子公子啟為國君,史稱魯閔公。

慶父有“從龍之功”,因此愈發專橫跋扈,朝堂上被他作踐的烏煙瘴氣,魯閔公敢怒不敢言。

儘管如此,慶父依然不滿足,他萌生了自己當國君的念頭。

思想支配行動,他瞞著哀姜偷偷物色了一個殺手,意思是先斬後奏,哀姜知道了也沒辦法。

魯閔公二年,也就是公子啟繼位的第二年,殺手在慶父的指引下殺了魯閔公。

還沒等慶父當國君,此時逃往鄰國的季友趁亂帶領臨國軍隊殺回了魯國,慶父一見大事不妙,腳底抹油逃往了莒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到底有多壞?為何被人們生啖其肉?

隨後季友擁立魯莊公的另一兒子姬申為國君,此時朝中大臣紛紛說:“要想魯國穩定必須除掉慶父,否則國無寧日!這就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話的出處。

季友用重金買通莒國國君,慶父被押解回國,百姓面對這個禍國殃民的惡棍,紛紛上前生啖其肉,慶父就這樣被人們活活咬死了。

文/秉燭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