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如果你讀過歷史悠久的電視劇,一定會明白,在古代,處決罪犯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那麼,正午三刻,又是什麼時候?為何非要在此時處決?想必很多人心裡都有類似的問題,我們就在這裡來學習!

古代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正午三刻是什麼時候?

對於“午時三刻”這個詞,很多人也許會感到迷惑,這與我們現在所用的“時辰”不同,我們通常用“幾點幾分”來表達,那麼,“午三刻”究竟是什麼時候?是12點45分吧?事實上,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午時三刻”,因此這種解釋並不正確,起碼與古人的時間觀念不符,或許是後世流傳下來的一種方法,但古人的時間觀念究竟如何?

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在過去,沒有現代的時鐘技術,“天”是最常用的一種,它不僅代表著天氣,還代表著其他的法則。首先,日出與落,都是最基礎的時間觀念,當太陽昇上天空,四面八方都會發光,人們便起床、梳洗、勞作。

當然,這樣的計時器非常簡陋,它只是顯示了一日的起止,無法精確地將每一小時的時間都分成不同的時段,這樣就顯得非常不便了,那又如何?太陽的運動是有規則的,古代的人們早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要是能以日行的長短來計算時間,豈不是更加的方便?於是,日晷被創造出來。

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它的倒計時方法和現在的鐘表很相似,它的表面有一個標準的刻度尺,在刻度表的正中央有一枚指標,在陽光的照耀下,它就會在上面留下一個倒影,這個倒影就是太陽的運動,這就是精確的時間分割系統。中國人在周代就已經有了使用這種時間計的技術,而德國和義大利的工匠則根據它的規律製作出了一隻機械式的手錶,因此,它可以被稱為近代的時鐘。

當然,古代的計時方法也不少,就像是用各種生物的習慣來計算,最常用的就是用雞叫聲,也就是用刻漏的方法,讓水珠均勻地落下,再用水深來計算,這樣才能保證在多雲天氣裡看不到陽光的時候,定時的要求。

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將一天分為十二個小時,以子時、丑時等等來劃分,子時是一個起始點,也就是第二天的十二點到第二天的1點。所以,正午三刻是什麼時候三刻?前文所述,“午時三刻”一詞並非一成不變,古代人們更喜歡用“某初”或者“某正”來形容,例如,午夜三刻鐘為11點45分,午時三刻為12:45,則可以更加準確地說明一個時辰的確切時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午時三刻”就是午時三刻。

為什麼在古代,正午三刻行死?

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既然已經確定了正午三刻的時間,那我們就來談談下一件事:為什麼古時候的處死,要選在正午三刻?就不能改天再來一次?首先,罪犯都是窮兇極惡之徒,而那些罪孽深重到要處決的罪犯,一般都是那些罪大惡極之輩,或是被君主視為不可饒恕之輩,因此,他們的魂魄也會隨之消散,無法輪迴,無法再次輪迴。

再說了,就算你殺了兇手,那也是一樣的,因為你要流血,你的道德就會受到損害,這在古代人看來,是一種不太好的事情,但是,在太陽最盛的時候,陽氣最盛,可以抵消你的負面情緒,也可以減輕劊子手的痛苦。

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第二,中午是中午吃飯的時間,一般都是死囚在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們會在中午吃飯,因為他們會在太陽下昏昏欲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處決可以緩解他們的痛楚,也是一種人性的表現,哪怕是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也並非沒有權利。

第三,我們都清楚,在古代,罪犯被處決的時候,都會被帶到繁華的集市上,這樣的話,所有的人都會被嚇得不輕,不會再去殺人了。要吸引更多的人來觀看,就必須要在最熱鬧的時間,那些在白天干活的人,要麼在家裡歇息,要麼在大街上閒逛,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看清楚。

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因此,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時候,並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一種現實的考量,若是在其他時候,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當然,也並非每個王朝都會在此期間行刑,像是唐代的未時行刑,也就是在下午三點鐘,也是陽光最強烈、溫度最高的時間,與正午處死差不多,所以在此就不多說了。

除此之外,處決的時候,不僅要看時間,還要看時間,避免重大的慶典和盛大的儀式,這也是一種不吉利的行為,不能讓人知道。另外,我想諸位應該都知道“秋後問斬”一詞,因為古代的先民們,都覺得秋天和冬天是滅亡和衰落的時節,所以,為了符合天意,應該將處決定在那個時期。

為什麼古代都在“午時三刻”行刑,換個時間不行嗎

結論:

許多人都愛看古代的電視劇,就是為了學習古代的許多風俗習慣,而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往往帶有一些藝術性的處理,有的甚至與歷史真相不符,比如“午時三刻”,我們必須主動求證、學習,才能看到更真實、更客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