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曾幾何時,每到分發信件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伸著腦袋,張嘴瞪眼舔著嘴唇的期盼一封,要麼是家書的噓寒問暖、要麼是朋友的遠方問候,要麼是那位枕著名字入眠的TA的思念。回信的時候,更是翻箱倒櫃把所有該說不該說的一股腦兒托出,遣詞造句嘛,自然也是新近從圖書館或者課堂上copy出來,新鮮帶露水珠兒的那種。。。實際上,一封信被讀上N+1遍那是大機率事件,就是傳閱分享也是尋常之事。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簡訊、漂流瓶、電話、影片都成為信手拈來,俯拾皆是的溝通交流渠道。郵局,這個曾經那麼高大上,給人憧憬和希望的地方,業已物是人非事事休。反倒是,幾乎絕跡的私人信件,實際上“蛻變”成了小資情調。

講真,如果說情調,唐宋的文人士大夫還真的是高逼格。不服不行:

就不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期待,也不說“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思念,也不說“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的相約,還不說“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的遺憾,還不說“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的無奈,更別說“一枝折得,天上人間,沒個人堪寄”的絕望。。。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單就是說,寫信時候的心理描寫,就讓人大呼過癮: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相戀的人分手之後的尷尬;“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是對家鄉親人的夢魂縈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這是軍人的家國情懷;“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是戎馬倥傯的掛念。。。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實際上,當這些本已經“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佳句,遇上張籍的《秋思》,就顯得寒磣啦。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首鄉愁詩,透過寫信前後心理描述,表達思鄉之心切。

張籍,是“詩聖”杜甫的腦殘粉,為了師承杜甫精髓,他把杜甫的作品抄寫下來,然後燒掉,用灰燼拌和蜂蜜,每天三勺,定時定量。

張籍,也是一位很有氣節的文人,“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就是以“節婦”自喻,婉拒地方軍閥的拉攏利誘。

無獨有偶,他的門生朱慶餘如法炮製,“轉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以新娘子口吻借問自己的前程,張籍順水推舟用“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來作答,這一問一答給文壇留下佳話。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看來,張籍也是有故事的人。實際上,情感豐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讓人或唏噓或扼腕的故事。人生,留下些故事,還是比干癟的追名逐利要精彩一些吧。

在秋風蕭瑟的時候,客居洛陽的張籍要寫信給家人。寫前,又怕千言萬語說不盡;寫後,又分明感覺思緒縈繞了猶未了。“行人臨發又開封”,重新從捎信人手裡要過來已經密封的信件,再次開啟,反覆修改,幾經斟酌。。。這樣的情景,可以說,大凡寫過信寄過信的人,即便是手機簡訊也算上,真的是常有之事,但是如此表述出來,表達出來,表白出來,不得不說高手入詩,妙不可言。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本來在古詩詞中,就如一上樓,就憂愁一樣,一到秋風起,便是想家時。尤其是張籍以“見秋風”開頭,或許別有深意。

蓴鱸之思或者蓴羹鱸膾,是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成語的主人公正是張籍的老鄉張翰。

西晉時候,洛陽做官的蘇州人張翰,見到秋風起,突然想到家鄉的菰菜、蓴羹還有肥美的鱸魚,於是口水倒灌,思鄉日甚,於是乎便辭官返家,大快朵頤。李白的“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和辛棄疾的“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正是大咖們為張翰口傳筆授的飄逸風骨。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不管怎樣,張籍在西風起的時候,是想到了老鄉,還是想到了家鄉的風味,抑或是鄉下的老孃、賢妻、兒郎。。。總之,這封承載了遊子“萬重意”的家書,這封“又開封”的殷殷思念,從古走到今,跋涉千山萬水;從桑梓走到天涯,輾轉多少春秋。

書信,形諸筆端的文字,把親情、愛情、友情、理解、瞭解、諒解。。。難以啟齒或不好意思的內心展示出來,傳遞出去。鋪開的是紙,寫的卻是滿滿的情;讀的是信,體味的是內心,一顆跳動的心。

抽出時間,認真的給你的“那個人”鄭重其事的寫封“信”,微信、簡訊都算事。如此,並不難!

今天, 你可曾知道寫信和讀信的滋味?

你一定也有許多寫信、讀信、盼信的高興事兒、浪漫事兒,甚至糟心事兒,已經時過境遷,分享一下,何如?

喜歡我,就請點贊呦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204404763@qq。com

▲長按並識別上述二維碼關注詩詞生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