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樹洞|“另起一行”的愛

樹洞提問:

父母關係太好是否也會對子女造成傷害?我是獨生女,我的父母關係很好,我爸會特別疼愛憐惜我媽,即便五十多歲了,偶爾我也能看到他倆之間的深情對望。我記憶中自己很小的時候(大概四五歲),有一次滿懷信心地問我爸:爸爸你是聽我的,還是聽媽媽的?我爸沉吟了一下,看了一眼我媽直接說,聽媽媽的。那一刻我非常失望。

長大以後我對競爭和三角關係的議題就比較不耐受,比如婆媳關係,男友的女性朋友等等。哪怕團體諮詢裡,一位男士表達了對另一位女士的欣賞,我也會不爽。我該怎麼修通這個議題呢?

情感樹洞|“另起一行”的愛

本期心理專家團專家蔣碩(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賽林納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網路上對“雌競”這個概念的歪曲和惡意過多,我們就不在這裡使用了。但可以想象,提問者在抱持敵意的同時,一定也承受了敵意。因為偏差認知形成負性態度,使得人際環境惡化,帶來更多壓力,常此迴圈,必然阻礙自我發展。好在提問者有所覺察,無論加入團體還是提問求助,想要修通的意願是積極的,改變也是會發生的。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父母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

留意一下提問者的敘述:“父母關係太好是否會對子女造成傷害?”關鍵詞不是“好”而是“太”。這個“太”代表著“過度暴露”與“角色喪失”。

首先,伴侶之愛是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的,感情在專屬空間自然流露,令人愉悅,而在開放空間,過多甚至刻意的外在表現,則會觸發他人的羞恥感和被排斥感,造成環境壓力。

情感樹洞|“另起一行”的愛

其次,父母在孩子(尤其年幼的孩子)面前,需要呈現的主要角色是孩子的供養者、保護者、依戀物件,這種角色和伴侶角色是衝突的,因為後者除了羞恥、排他之外,還隱含著新的生育可能(即子女的競爭威脅),伴侶關係的過度外顯,等於父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的喪失。

嬰幼兒難以理解多樣的人際關係,只會透過佔有父母的注意力和情感資源來獲取安全感,一旦感覺父母之間的互動超過了對自己的關注,就會恐慌。這確實是一種傷害。

為什麼由女性承擔

不知道提問者在四五歲時“滿懷信心地問我爸”是不是偶發行為,這裡面有個“物件”的疑點——通常孩子(無論男女)更重視與母親的關係,會更多地聚焦於母親的優先排序。如果確係偶發性地對父親提問,導致此後一系列感受與認知的障礙,問題倒簡單些。如果就是女兒的問題聚焦於父親,那可能又呈現了另外的問題:性別的過早與過度認知。它可能涉及以下觀念:

“我是女的,我的性別非常重要。”

“男女是劃分人的首要或唯一標準。”

“在一切關係中,性緣關係最重要。”

“我關注男性,我的需求都和男性相關,男性永遠佔據我的視線。”

“其他女性也持有以上態度,所以她們都是我的競爭者。”

這些觀念的形成,與提問者的成長、教育環境有關,在此無法獲知具體情況,僅提出思路的參考。但無論如何,女性不是你的敵人,她們和你一樣,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而已。

理解人際關係的多樣與並行

如果提問者能意識到世界不是“非男即女”,就應該也能意識到自己列舉的婆媳關係、團體中男士與女士的關係以及父母與自己的關係,其實都不是“三角關係”,因為關係中不同個體的聯結,都不是同質的(此處不採用精神分析中把父親當做情慾物件的觀點)。

情感樹洞|“另起一行”的愛

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多樣與並行:一組關係中,可能有伴侶,同時也有父母子女,雖然看起來都很親密,但親密的動機、形式、程度各不相同;人們進行各種社會交往,目的不僅僅是戀愛結婚或締結性緣關係,可能還有經濟合作、求知求學、精神交流和人道幫助;人與人彼此吸引,不僅僅是性吸引。理解了這些,就能逐漸打破侷限,體驗到更真實、豐富的世界和寬闊不狹隘的愛。

我最愛你,“另起一行”

最後,讓我們替提問者的父親,重新回答那個問題:

“你是聽我的,還是聽媽媽的?”

“誰說得對聽誰的。”

“你最愛我,還是最愛媽媽?”

“我最愛你,另起一行,最愛媽媽。”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