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雷雨》中的周樸園和魯侍萍,在三十年後再次相見。

初始時,周樸園的確沒有認出魯侍萍。

等真正認出魯侍萍後,周樸園的言行又和他平日的言行非常不一致。

這就給人兩個截然相反的印象和感覺:

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樸園對侍萍的愛,三十年來從未缺席。

《雷雨》中的周樸園和魯侍萍在三十年前曾經有過一段相對“甜美”的情緣。

魯侍萍為周樸園生了大兒子周萍,小兒子也剛剛出生三天。

這說明周樸園和侍萍是曾經有過情愛的。

無論這情愛有多少“真”與“深”的成份,但周萍和侍萍的兩個兒子畢竟是這份情緣的結晶。

只是,周樸園為了迎娶新妻,在除夕夜將侍萍以及懷中小剛生下三天的小兒子狠心地的掃地出門。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當然,周樸園的這種行為也有解釋的理由。

比如:他與侍萍是主子與女傭的關係,不符合千百年來“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

比如:當時的周樸園還很年輕,在婚姻上必須服從“父母之命”。

劇本第二幕中,魯侍萍有兩句臺詞:“三十年前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這裡用了“你們”二字,就包含了:趕走侍萍,既有父母的意見,而周樸園也沒堅持。

這些理由也許可以或減輕,周樸園趕走侍萍的負情和狠心。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而且,周樸園也的確沒有完全忘掉侍萍。

周樸園有經常獨自一人長久地凝視侍萍的照片的習慣,

周家搬過N次家,卻一直隨身帶著魯侍萍用過的舊傢俱;

一直保留著魯侍萍夏天關窗的習慣;並記著她的生日……

這些都是周樸園生活上的細節,這些點點滴滴,周樸園一直保持了三十年。

想想,又讓人有點感動:要是沒有點真情,三十年如一日,恐怕是難以做到的。

起碼在周樸園的潛意識深處,他的確沒有忘掉侍萍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兩人再次相見後,周樸園卻沒有認出他懷念了三十年的侍萍。

三十年後,侍萍以魯媽的身份見到了周樸園。

面對眼前的魯媽,周樸園是這樣問話的:

“你貴姓?”;“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三十年前,在無錫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我想打聽打聽”。

不難看出,周樸園可能覺得魯媽(侍萍)有一種親近感,但他的確沒有認出魯媽就是侍萍。

而魯媽卻早就知道他就是周樸園,也非常希望他認出自己來。

可她也不敢冒然自報家門,更想試試周樸園是否真的念舊情。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其實周樸園認不出魯媽,也是可以理解的。

a、在周樸園頭腦裡的留存的應該只有三十年前那個侍萍的印象。

侍萍當年是周家的侍女。

正處妙齡少女的侍萍一定是年輕漂亮、聰明伶俐,而且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否則,周樸園這個當年的留洋學生、周家闊少爺,很難會看上自家的那個地位低下的女傭。

b、周樸園作為留學生,在德國自然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擯棄封建的門第觀念,所以有喜歡上一個地位低下的丫環的可能性。

c、周樸園能和侍萍生兩個孩子,足以說明他們有一定的感情基礎,而不同於闊少爺對女傭的感情上的玩弄。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最終認出侍萍後,周樸園的表現的卻和以往的所謂的“念念不忘”而截然不同。

周樸園印象裡的侍萍,是個年輕美貌的女子,

如今站在面前的魯媽則是步入中老年狀態的婦女。

滿臉皺紋,一身土頭土腦的衣服,這和他當年所愛的侍萍完全不是一回事。

劇本中是這樣描寫的:周樸園“不覺的望望櫃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當確定眼前的魯媽就是侍萍後,周樸園經過短暫的比較、思索後,他態度變了。

①“忽然嚴厲地”責問“你來幹什麼?”

②想以5000元錢為代價,來了卻這段姻緣。

③再一次把侍萍一家人(包括四鳳、自己的兒子魯大海、魯貴)趕出周家。

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也讓讀者和觀眾,對周樸園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印象和看法。

第一種:周樸園對侍萍的有愛,但不夠深情。

第二種: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是虛偽的,他是做給別人看的。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這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理由。也都有可理解之處。

a、持有“愛卻不夠深情”者認為:

①三十年前周樸園年輕,但並無多深的閱歷和多高的地位,他所看重的更多的應該是感情;

而三十年後的周樸園身份地位發生變化,同樣步入中老年的他更看重自己地位和名譽。

②一旦得知男傭魯貴是侍萍的丈夫,而自己的二兒子魯大海是處處和自己作對的礦工時,

周樸園在感情上很難立刻接受這種現實。

③周樸園首先意識到是:承認了侍萍就會有損於自己的名譽、地位、以及家庭中的尊嚴。

應該說,周樸園這種感情上的反覆,應該說是合乎情理的,也是按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來描寫人物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周樸園性格的真實性和複雜性。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b、認為周樸園為人虛偽,對侍萍根本沒有感情者,則認為

①侍萍為周樸園生了兩個兒子,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真情。

而周樸園為了娶門當戶對的新妻,卻把侍萍母子掃地出門。

而且小兒子僅出生才三天。而是是在下著大雪的除夕之夜,害得侍萍母子走投無路投了湖。

這哪裡是有真情的人的所作所為?

②去年三既然30年來,都在“懷念”侍萍,為什麼魯侍萍站在他面前時,周樸園卻沒有認出。

足以見得,周樸園並非真的愛侍萍,但只是玩弄了年輕美貌的女傭的闊少而已。

③周樸園想用5千元錢來結束他與侍萍的過往,並再一次把她的一家趕出家門。

三十年再見卻不相識,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是真誠?是虛偽?

不難看出,周樸園對侍萍的所謂“懷念”,都是做給別人看的。

他在欺騙自己,更在欺騙別人。

其實,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也很正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屬於常理,任何觀點都不可能簡單劃一。

正是“一千個觀眾的眼裡,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