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的“電子榨菜”,“下飯”之外能出文化精品嗎

都市人的“電子榨菜”,“下飯”之外能出文化精品嗎

“你最近‘下飯’的是什麼?”

今年27歲的孫葳,目前單身,在一家企業從事行政工作,常常跟朋友交流“下飯”的話題。這些年輕人口中的“下飯”當然不是美食,而是吃飯時看的影片或聽的有聲書。這類影片、音訊,最近有了名字——電子榨菜。

電子榨菜,一如其名,在人們眼中“味道尚可”,是“佐餐良伴”但又“口味單一”“不夠營養”。一些人擔心,電子榨菜的流行不可能帶來真正的“文化大餐”,反而讓年輕人沉迷網路、減少人際交流;但在一些年輕人看來,能成為電子榨菜必然有其獨到之處,而且“一頓飯的時間還能獲取一定的資訊,何樂不為?”

啥是下飯的電子榨菜?

晚上下班回家,孫葳端著晚餐上桌之後,便將餐桌上的平板電腦開啟——這臺電腦幾乎一直放在這裡,隨後點選網站,搜尋幾個up主,點進最近更新的影片,隨著影片開始,她也拿起了碗筷。回想幾乎每天重複的場景,她笑起來了:“這算不算一種儀式感?”

都市人的“電子榨菜”,“下飯”之外能出文化精品嗎

孫葳最近的電子榨菜是b站上一名電子產品測試up主的影片,從獨輪車、掃地機器人到無人機,up主透過親身體驗來介紹這些產品的優劣,“一邊吃飯一邊看,有合適的產品還會放進購物車,等打折時購買。”工作4年,她一直是電子榨菜的擁躉,之前是看影視劇解說,再早一些是旅遊影片,最早則是談話類綜藝節目。

“電子榨菜內容輕鬆,資訊直給。”孫葳說,吃飯時注意力不會特別集中,“可以有一些資訊,但又不是特別重要的資訊,哪怕錯過、遺漏也無所謂的資訊。”孫葳舉例一些臺灣地區談話類綜藝節目,“講的都是家長裡短柴米油鹽,無非就是吃飯時需要個背景音。”

既然是“背景音”,為何不乾脆選擇音樂?“電子榨菜口味可以根據個人來調整,但情感一定不能太強烈。”在政府部門工作的胡先生一次晚飯時點開一個音樂類影片,“結果裡面有一首《魯冰花》,當時工作壓力比較大,又想到家人了,吃飯時破防了,這還怎麼吃?”孫葳也有類似經歷:“有一次點了up主盤點2000-2009年百大金曲,結果全程跟唱,還因為周杰倫上榜太少跟彈幕裡的網友吵。影片播完,飯菜沒怎麼動。”

除了內容,時長也是關鍵。一部電影時間在90分鐘左右,而獨自吃飯不過15-30分鐘。胡先生說,“飯都吃完了,下飯的電影還要不要繼續看?”

各類短影片同樣不適合“下飯”。“短影片跳轉太頻繁了。”孫葳嘗試過一次在公司午飯時刷短影片平臺“下飯”,“不到一分鐘就要選下一個影片;連續播放的話,大資料推來的都是重複段子。全程手機不能離手,內容上也一點收穫都沒有。”

電子榨菜難出精品?

胡先生有一段時間的電子榨菜是一系列講述現代人野外求生的系列影片,每個影片20分鐘左右,“看他們挖土燒磚搭房子,捕魚採花做餡餅,好像自己吃飯都特別香。”不過後來胡先生髮現很多情節經不起推敲,直到完整地看過全片才發現為了分解成時長適中的不同主題,不少細節被剪輯掉了。

從事創意設計工作的袁李璋很喜歡一個專門解說各類低評分影視劇的up主,“選材刁鑽,風格突出,這些影片陪伴我歡樂的晚餐時光。”不過他也坦言,受限於時長和目標群體需求,大多數電子榨菜內容以二次創作為主,內容方面只能淺嘗輒止。“現在許多影視類公眾號的文字動輒6000字起,這個體量配上畫面放到影片中要40分鐘以上,有的優質影視賞析影片長達3小時以上,這顯然超越了‘下飯’需求。”

榨菜雖然可口,但終究算不上珍饈佳餚。

不過在一些創作者看來,是否“精品”應關注作品本身:“比如一首詩跟《紅樓夢》不能簡單比較,十幾分鐘的影片跟一部電影也不能這樣比。”“影片可以分為ogv(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video專業生產內容)和pugv(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專業使用者創作影片),前者是影視劇、綜藝節目等,一般是長影片,後者是我們這樣的創作者輸出的內容,一般是中影片。”在b站上從事二次元和遊戲內容解析的佟先生認為,電子榨菜一大功能是“科普”,將一些專業問題向大多數人解釋清楚。b站的ceo陳睿表示,b站有91%的影片播放量來源於pugv,其中泛知識內容影片播放量佔比達45%。在佟先生看來,“這難道不算優質內容?”

記者走訪還發現,不少市民列舉的電子榨菜中不乏精品影視劇:豆瓣評分9。3分的《甄嬛傳》、9。6分的《武林外傳》,9。7-9。8分的美劇《老友記》,出現在許多人的電子榨菜名錄之中。胡先生說,“雖然每一個情節、每一個橋段我都能背了,可一旦放出來還是像老朋友跟我們對話一樣親切。”在袁李璋看來,這樣的作品不僅本身很有魅力,細節也能反覆推敲,“但這樣能讓人反覆咀嚼的精品太少了。”

電子榨菜為何風行?

今年34歲的袁李璋5年前搬家裝修時,將電視從客廳搬到了餐廳。遠道而來的父母無法理解,但這是他的需求:“我只有一個人吃飯時才會開電視。”

獨居年輕人增多是電子榨菜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釋出的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從2015年起,我國一人戶佔比逐年增加,已經從2015年的13。15%增加至2019年的18。45%。民政部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2021年這一數字接近1億。

孫葳記得網上流傳過一張“孤單等級表”,“一個人吃火鍋”名列第五。對此她頗有感觸,吃飯時“一定會弄出點響動”。具有陪伴效應的中等長度影片正逐漸受到業界關注,2020年,西瓜影片開始推出“中影片”,以1至30分鐘的橫屏影片為主打。2021年6月,西瓜影片聯合抖音、今日頭條共同發起“中影片夥伴計劃”,內容分發一鍵同步三個客戶端,創作者可以收穫三個平臺的流量分成。

然而兩年過去,“中影片”仍未發展出諸如抖音或“愛優騰”那樣的代表性平臺。今年8月,曾傳聞西瓜影片花千萬簽約而引發與b站違約風波的內容創作者“巫師財經”,宣佈“恢復全網發影片”,還表示“或許大家已經忘記我是誰”。

都市人的“電子榨菜”,“下飯”之外能出文化精品嗎

孫葳記得“巫師財經”。這位投行出身的創作者,過去的影片大多在15-30分鐘左右,選題深入淺出,“比如透過偶像明星的發展來講解財經知識,讓我這樣的‘金融小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文化現象,能更深刻地理解如今飯圈的怪象。”

在袁李璋看來,這是電子榨菜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另一原因,“除了‘下飯’,還必須有一定資訊量。我們工作這麼忙,電子榨菜是碎片化獲取知識和資訊的一種渠道。”佟先生也坦言,或許以電子榨菜為代表的中影片未必能像長影片那樣成為當代人的“剛需”,也未必能像抖音那樣擁有廣闊的下沉市場:“但這契合了當今社會的部分需求。”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