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本文由作者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像三國那樣的時期,在如此短的歷史時期內,發生瞭如此多的戰爭,留下了如此多被歷代軍事家視為經典的戰爭案例。在這些眾多的戰爭中,儘管戰爭的規模、持續時間和強度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糧草問題。也就是說,三國時代的軍事戰略家在規劃戰爭得失和分析勝利與失敗的因素時,總是關注糧草的支援。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糧草的支援不僅是決定三國時代戰爭成敗的致命線,而且還會影響戰爭的程序、深度和方向。因此研究和揭示糧草在三國時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三國時代戰爭和戰略的關係、特點和性質。今天我們就透過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來聊聊,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糧草。

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首先,官渡之戰的成敗與糧草息息相關。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個著名的戰鬥案例。歷史學家對此進行了徹底的研究,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沒有什麼新的想法可以理解。然而作者認為,歷史學家在討論和分析曹操戰勝袁紹的原因時,總是過於關注政治和軍事背景,往往忽略了後勤供應的極端重要性,或者沒有充分強調糧草供應在官渡戰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戰爭歷史上,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其他優勢的政黨被弱勢政黨抓住,最終因為在戰爭的特定過程中處理不當和策略不當而被擊敗,這是很常見的。袁紹在官渡戰役中敗給曹操就是這種情況。

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根據正史的記載,在官渡戰爭的整個過程中,曹操在兵力、武器裝備和戰爭的可持續性方面都不如袁紹,並且在糧草方面,曹操更不如袁紹。面對強大的袁軍,曹操一直小心翼翼地堅守軍營,從來不容易對付袁紹,以免白白浪費軍隊物資。在官渡的整個戰役中,曹軍只主動發動了兩次進攻,但兩次進攻都與糧草息息相關,兩次進攻的主要目的是燒燬袁紹的糧倉,而不是摧毀敵軍。如果曹操在短時間內只燒了一次袁紹的糧倉,而不是兩次,那麼戰役的贏家很可能不是曹操,而是袁紹。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官渡之戰的成敗與糧草供應是息息相關。曹操擊敗袁紹不是因為軍隊的英勇戰鬥力,而是因為他燒燬袁軍糧草的策略,摧毀了10萬袁紹的軍隊。

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不僅是官渡,在赤壁之戰和漢中戰役裡,糧草也是決定成敗的致命因素。在三國時期混戰的歷史舞臺上,除了官渡之戰之外,還有許多與糧草支援有關的傳奇戰爭策略。在這裡我們將以赤壁和漢中之戰為例,討論糧草在三國戰爭中的極端重要性。根據史料的記載,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戰勝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大戰。然而我們如果從糧草的供應上來分析這場戰鬥,就不難發現曹軍其實只有五千人馬,因為八十萬大軍的糧草供應和幾千人馬的糧草供應的差距是一目瞭然的。並且赤壁之戰曹軍失利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火攻,而是因為戰線過長造成糧草補給的困難,曹操只能自行撤退了。

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我們再來看看漢中戰役,這場戰役曹操不僅放棄了漢中,還在與劉備的戰鬥中失去了夏侯淵將軍。在後人的眼中這是曹操兵敗導致的,但是翻閱各項歷史資料,我們又發現了其中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於糧草。首先從地理上講,漢中是一個山區,屬於窮鄉僻壤的地方,它對於劉備來說他是蜀國重要的軍事要地,但是對於曹軍來說他只能拉長曹軍的戰線,也就是說想要和劉備戰鬥,曹操必須要打造一長而有力的補給線。這樣一來,得到漢中對於曹軍來說意義不大,甚至費時又費力,於是才決定將漢中丟給了劉備,並且後期的歷史證明了曹操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在多年之後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時,因為糧草不足屢屢戰敗,也是基於上述糧草供應的原因。正是漢中這個地區的糧草供給問題把諸葛亮給坑慘了,因為諸葛亮的每次出兵糧草的運輸都是大事情,所以糧草的問題同樣導致了諸葛亮北伐的失利。

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透過上述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我們不難發現類似於這些戰爭,由於缺乏糧草的供應以及後勤支援而被打敗或撤退,在三國時代的戰爭歷史中還有許多其他的例子。因此,在三國時代,糧草供應和後勤供應對戰爭和戰略極其重要。它們不僅規定了戰爭的規模和強度,也限制了戰略家的戰略決策和戰略目標,違反這條規則的人顯然會輸掉這場戰役。因此糧草和後勤的支援才是決定三國時代戰爭和戰略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不知道大家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

參考資料:史記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路,本文系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