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要求愛河中的雙方,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這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開篇第一句話。列夫·托爾斯泰的這句名言也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流行傳播開來,似乎成了婚姻生活裡的一句金科玉律。

但歷史學家斯蒂芬妮·孔茨,在研究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把婚姻的起源、發展和改變捋成一本集豐富案例、透徹剖析為一體的《為愛成婚》後,提出了不同的聲音:

大部分不幸福的婚姻都有共同的特徵。

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要求愛河中的雙方,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

孔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這還要追溯到婚姻的由來。遠古社會婚姻的產生,其實有點“你耕地我織衣”的分工合作的味道,結婚並不是因為愛,而是為了避免紛爭、整合資源、締結同盟、傳承產業等諸多無關愛情的原因。

這種個人意願退居次位的結合方式,釀成了不少婚姻悲劇,比如公主無法嫁給自己愛慕的王子,妻子被丈夫家暴,相愛的情侶因為家族因素只能忍痛分手,結了婚的兩個人根本沒有可以聊的話題等等。

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要求愛河中的雙方,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

以至於當婚姻的雙方各自獨立,尤其是女性在養活自己,養活家人方面已經綽綽有餘時,以生存、經濟利益為基礎婚姻便開始瓦解。

人們對婚姻的認識,也從“渴望在婚姻中找到愛情”的階段,直接過渡到了“想擁有愛情,才願意結婚”的階段,尋求保護被三觀契合取代,“為愛成婚”的觀念迅速流傳開來。

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要求愛河中的雙方,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

但問題的關鍵是,

多數愛情卻不夠堅強到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

結婚前約會時的小仙女大暖男,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後,彼此展示了最真實的一面,突然發現,對方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

於是,各種爭吵、嫌棄、冷眼接踵而來,加上生活中柴米油鹽的瑣屑,

由愛情支援起的婚姻竟也和之前一樣脆弱。

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要求愛河中的雙方,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

有的愛僅僅由激情支配,也許足夠浪漫,但卻不適合相濡以沫。

美好婚姻所要求的,從不是這種如煙花般短暫地劃過天空,隨即落下了帷幕的愛情,而是能夠彼此理解,相互扶持著走下去的愛情。

不管怎樣,

以為結了婚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以為愛情就能包容婚姻中的所有不和諧因素的,都是不切實際的。

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要求愛河中的雙方,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

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個美好願望。

而這個願望能否實現,不僅和有沒有想方設法拆散兩人的壞角色有關,也和戀愛中的兩人,是否能夠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有關。

嫁給愛情不等同於婚姻穩定,連線起這兩者的橋樑,是一個人的擔當和責任感,是兩個人的相互理解、支援,甚至寬容。

有情人終成眷屬,說到底是要求愛河中的雙方,把愛與責任合二為一

現如今婚姻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需,想憑一紙婚書拴住一個人的心,也已經成為過去式。

如果想和相愛的人長久而穩妥地走下去,勢必就要做出某種妥協,完成戀愛到家庭的過渡。

但“執一人手,白首到老”,不正是我們心念唸的最美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