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原題:《紅薯| 王桂田》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紅薯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皖北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意思就是說,那時人們的每頓飯,吃的食物主要是紅薯,以及紅薯的衍生品。

紅薯,曾用名,地瓜,山芋,白芋,生長期為五個多月,顏色絳紫色,多為兩頭尖的紡錘型,但也有不規則型地,即可煮熟了吃,也可生吃。切成片曬乾後,就是山芋乾子,磨出的粉又叫“雜麵”,是人們那時一年四季的主要口糧。由於,紅薯是一種高產量高澱粉的充飢食物,食用又方便,所以,被那時的生產隊裡,廣為種植,一種就是幾十畝上百畝。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紅薯,是一種在土裡孕育生長的壟生農作物。那時候的生產隊每到冬天農閒時,便會讓黃牛拉犁去打“紅薯壟子”,紅薯壟子是高出地面的,紅薯就是栽在壟頂上的,於那裡慢慢地向下紮根,紮下的根長大後,就是紅薯了。兩壟之間的壟溝是留作紅薯莖在那裡爬的地方,它們在那裡可不是爬著玩,是於那裡吸收太陽光,透過光合作用給紅薯提供養分。隨著紅薯的不斷長大,往往秧苗的根部都會發出好多條葉莖,那些葉莖,伸展得很長,若是不加以控制,它一高興都能長到好幾米長,從這壟地延伸到那壟。紅薯的莖葉,那時的農村人,又叫它“紅秧子”,名雖為“紅秧子”,但其實顏色是青綠色的,葉片心型。

紅薯,是分兩個時間段栽植的,春天栽植的叫“春紅薯”,收過麥子後,麥茬地裡打出紅薯壟子再栽植的,就叫“麥茬紅薯”。兩種紅薯從栽植到用途也是截然不同的,“春紅薯”收穫後,是用來切成片,曬成山芋乾子。“麥茬紅薯”主要是用來冬天窖藏,留作冬天裡食用和來年春天裡,育紅薯秧苗。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育紅薯秧苗,是一件十分技術的農活,先要挖出育苗池,一鍬深,三米寬,十多米長,池底墊上一層牛糞與碎土的混合物,之後把窖藏的紅薯挨個排列在池內,紅薯上,再蓋一層厚一點的牛糞,池內要插一溫度計,用來掌握糞土的溫度,溫度高時便要灑水降溫,溫度低時,還要蓋上塑膠薄膜保溫。當秧苗長到十來公分左右時,就可以拔出,移到大田地裡的紅薯壟子上栽植了。

大田地裡的紅薯間距一般是四十公分距離,這距離是考慮到一棵紅薯秧往往都能結出好幾個大紅薯,太近了,影響紅薯的發育,太遠了,又浪費土地。栽紅薯前,要用“糞扒子”先在紅薯壟子上扒出一個個的小坑,坑裡澆點水,坷垃頭子把秧苗根部按在小坑裡,埋上土就行了。

“麥茬紅薯”也是這樣栽植,但秧苗就不是育苗池裡培育出來的了,而是用剪刀,從長大了的很多“春紅薯”的秧條裡,剪下來,之後再剪成十公分長短的段條,但離紅薯根部近的那頭,是一定要做上記號,標識清楚地,若不標識清楚一旦栽錯了頭,不但不會結紅薯,紅薯秧還會開花,奶白色喇叭樣的花,雖也十分嬌豔好看,但這不是種地的農民所想看到地,正常結紅薯的秧苗,是不開花地。

當紅薯秧條長到一米多長時,就要用細長棍,翻紅薯秧子了,要把紅薯壟子兩邊的秧條都翻起,並且最終都翻到一邊,這時若不進行翻秧,秧條上會長出很多根鬚,扎入地下,起紅薯時,紅薯秧子便很難割掉收起,因為,根鬚長在土裡的秧條,連拉都拉不動。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那時我們學校裡,是每週就星期日這一天休息的,每當十來歲的我們不上學時,生產隊裡就會讓我們跟在大人們的後面,撿翻斷了的紅薯秧條,那斷紅薯秧條,豬和牛都十分喜歡吃,但我們不是為它們喜歡吃,而開心地去撿紅薯秧條的,而是為了想捉一種叫百靈的小鳥而來,這種鳥,最喜歡在紅薯地裡安家落戶,並且還是在紅薯秧子根部築窩,養兒育女。這種百靈鳥我們又叫它“鶚楞鳥”,叫聲非常好聽,幼鳥也十分好養活,但母百靈鳥很聰明,在它給小鳥喂蟲子時,不是徑直地落在鳥窩旁的,而是落在窩的老遠處,之後從紅薯秧子下面鑽到窩旁,這樣我們就很難能找到它的窩了。現在把紅薯秧子翻起來了,便就很容易發現它的窩和小鳥了,此時我們會不顧半空中百靈鳥的哀鳴,連窩給它端回家。

翻紅薯秧條,三四天就要進行一次,大概在翻到第七次時,紅薯地裡的“狗尾巴”草就能長到十來歲的我們腰那麼高了,“狗尾巴”草很特別,別的草都是成熟後才開花結籽,唯有它出土後不久就頂著個,像狗尾巴那樣的紅白相間地花,頂著那花長高長大。紅薯地裡的“蟈蟈”最喜歡在這種胖胖的“狗尾巴”草上高歌,放學後的我們,也最喜歡爬在紅薯秧子上看它唱,因為有一個“蟈蟈”在上面“一展歌喉”,不久就會再來一個和它搶“地盤”,此時,兩隻“蟈蟈”會在“狗尾巴”草上,大打出手,打得不可開交,這時,作為看客的我們,還會為“處於下風”地“蟈蟈”喊加油。

那時候,我們農村的學校比城裡的學校是要多出兩個假期的,一個是午收大忙季節的“麥忙假”,一個是起紅薯時的“秋忙假”,雖然那時我們只有十來歲,但放假的我們,也是不會閒著地。用鐮刀割紅薯秧子這活,便天經地義地由我們來幹了。紅薯秧子裡,有時也會有“意外驚喜”送給我們,那就是掛滿香噴噴地熟透了的香泡泡,紅薯地裡的香泡泡即香又大又甜,一棵香泡泡上,往往都能採摘好幾把,這些香泡泡,我們還捨不得一下子吃完它,會塞滿自己的小口袋,留待以後細嚼慢嚥。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割紅薯秧子時,我們口袋裡還會裝上一盒火柴,把落下來的乾紅薯葉聚整合一大堆,劃根火柴點著,等明火滅了後,紅薯壟裡挖出大小適中地紅薯,扔進裡面烤。那紅薯長大後,會把地面拱起裂紋,大裂紋下的紅薯,我們是不會挖的,因為大裂紋下,紅薯也大,不好烤。擀麵杖粗細的紅薯烤出來最好吃,非常香特別甜。

我們割掉秧子的紅薯壟,父輩們會用鏵犁從兩邊犁上兩道,獨留中間紅薯根部,之後再用兩齒的抓鉤把紅薯扒出,然後堆成堆,這一操作父輩們叫“起紅薯”。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起好的紅薯,父母們就要一個一個地在“紅薯推子”上把它們推成片,這一推成片的過程,那時叫“推紅薯”。為了搶時間,那“紅薯推子”上的刀片都磨得十分鋒利,割破父母們的手也是常有的事。

推出的紅薯片,要均勻地撒在地裡,讓秋天的太陽把它曬乾,這活又得我們來幹,因為父母們都在忙著“推紅薯”片。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曬乾了的紅薯片,就叫“山芋乾子”了,“山芋乾子”一旦幹了,是要立即收儲的,絕不敢耽誤,因為曬乾的“山芋乾子”最怕見雨,遇雨就黴,所以撿拾“山芋乾子”時,是要不分白天黑夜地撿拾的,往往大人小孩都忙得飯都來不及吃,都是在地裡扒拉兩口飯了事。曬“山芋乾子”那幾天,吃不好睡不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麥茬紅薯”的收穫要比“春紅薯”晚一個多月,管理上,是和“春紅薯”差不多的,但收穫時,就比“春紅薯”簡單多了,先是挖一很大的坑,地裡收穫來的紅薯放進坑裡,坑口橫放上粗木棒,木棒上鋪上高粱秸,高粱秸上用泥土掩埋,但要留一孔,方便冬天裡取紅薯用。

那時,無論紅薯飯還是紅薯面饃,由於天天吃年年吃,早就日久生厭,但唯獨沒吃夠的就是“烤紅薯”,那種紅薯葉子烤出的紅薯,至今想起來還令我們饞涎欲滴,但如今栽植紅薯的人少了,偶爾有人栽一些,也都是三五壟一小塊地的了,若再想堆出,我們小時候烤紅薯時堆的那麼大的紅薯葉堆,都是不可能地了,用紅薯落葉烤紅薯這事,我們也只能回味回味罷了。

作者簡介

60年代農村除了種水稻,還大面積種紅薯,都說“離了紅薯不能活”

王桂田,筆名:文海釣客。於宿州市第九中學工作。系中國鄉村雜誌社,中國鄉村人才庫認證作家,安徽省詩風詩社會員,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2019年度宿州文學獎獲得者,2020年度全國詩詞大賽優秀獎獲得者,2021年度安徽省郵儲杯散文獎獲得者。退役軍人,當過兵,打過仗,參加過老山者陰山地區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是位從戰火硝煙裡走出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