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朱薯長在中國很多的土地裡,因為它是“舶來品”所以也被叫作番薯、紅薯又或是甘薯等。

除了名字多,它的烹飪方式也有很多,而且都十分美味,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街頭巷尾的烤紅薯,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童年回憶,也不難看出紅薯越來越本土化,

很難讓人相信它居然是“外國人”。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紅薯在明朝時經菲律賓傳入我國,因其具有適應性強、易栽培、產量高的特點,所以一經引進就開始在我國大量種植,同時也給當時處於飢寒交迫的人們帶來了活下去的希望。

而這小小紅薯也曾是“禁不令出境”,它傳入中國的過程也有一番曲折離奇。

01

天災降臨,商人化解

明朝萬曆年間,閩中正是大旱、五穀

歉收

,靠天吃飯的農民也流落街頭,不得不以乞討為生。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當時一位名為陳振龍的經商之人在呂宋貿易,見當地遍地都是一種作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認識了耐旱、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紅薯。

這時他回想起了故鄉的百姓,他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很多人根本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於是他默默學習紅薯的栽種之法,下定決心要將此作物帶回國內,以此解救當地人們的飢餓之苦。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陳振龍原本並非商人,他自幼飽讀詩書,不到二十就中了秀才,後來卻由於各種原因,他棄儒從商,這才跟著眾商人來到了呂宋。

作為貿易最為鼎盛的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的中國是以菲律賓呂宋港為中介,與歐美各國貿易,所以陳振龍在這裡也是大開了眼界。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陳振龍主要經營從漳州月港到呂宋島之間的轉口貿易,

也正是在菲律賓經商的這段經歷,讓他有機會見到被呂宋視為國寶的番薯。

02

絞盡腦汁,險象環生

《金薯傳習錄》記載:西班牙人“珍其種,不與中國人”,當時的菲律賓屬於西班牙的管轄地,由西班牙的殖民者管理,

嚴禁將紅薯帶出國境,而且設定了重重關卡檢查,十分嚴格,而違令者都是一律處死。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一腔愛國熱血的陳振龍決心冒死一試,為了避過出境檢查,他秘密地將藤條纏繞進粗粗的麻繩中,再用粗麻繩捆住行李箱,所有麻繩都綁到了行李箱不顯眼的地方,最後放於船舷上運送。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航行的距離並不短,為了不讓番薯莖幹枯,陳振龍經常將藤條打溼,甚至故意讓行李掉到水裡,讓帶有藤蔓的麻繩浸泡一夜,以此給番薯藤條補充水分,

就這樣經過7個晝夜的航行,他終於回到中國。

03

一經試種,大獲成功

隨後,陳振龍之子陳經綸上書給福建巡撫金學曾,說在其住宅附近紗帽池邊的隙地試種的朱薯,

不到四個月,啟土開掘,就發現“子母鉤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且食之“味同梨棗”。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見此情況,金學曾馬上下令按照陳振龍的方法進行栽播,

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內,番薯的種植就大獲成功,收穫的數量可充穀食之半。

根據古籍記載,災荒時期,十個人中有七八個人靠著種植的番薯倖存了下來。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陳經綸還根據所學種植知識以及躬親種植經驗著成《種薯傳授法則》一書,金學曾在此書的基礎上寫成了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

福州人感念巡撫的功勞,於是將朱薯稱之為金薯。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後來番薯傳播到了浙江、南昌、武昌、山東等地,從此百姓的餐桌上多了一道紅薯菜餚,

在饑饉災荒的年代,這種食物也陪他們熬過了一年又一年。

04

子承父業,造福世人

陳振龍的子孫後代仍致力於番薯的引種及種植,並推廣到全國。

值得一提的是以陳振龍的後人陳世元為首的一路人遠赴河南、河北等地廣泛宣傳,勸當地人民種番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番薯在華北地區便推廣開來。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此外他還編撰了甘薯專著《金薯傳習錄》,介紹了番薯試種、示範、推廣及栽培等方法,並於乾隆三十年出版。清乾隆年間,番薯的種植更是遍及到全國各地,年產量可達三千萬噸,正是因此清朝創下了3億人口的記錄。

從目前來看,我國已是世界上甘薯最大的生產國,每年的種植面積約600萬平方公頃,年生產量約12000萬噸。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番薯的食用方法也越來越多元化,可以做成紅薯餅、烤紅薯、紅薯粉蒸肉、乳酪焗紅薯等美味,讓人流連忘返。

05

神農之光,後人不忘

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類似,

陳振龍也為中國的糧食供應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被稱為“番薯之父”。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道光年間,福州人在烏石山建“先薯亭”,為了紀念陳振龍為國人溫飽問題做出的貢獻。郭沫若也曾在《滿江紅》中題詞:“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並盛讚此功勳,堪比神農。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至今,在福州市的老宅門牆上,還嵌著由原副省長提名為“陳振龍出生地”的一塊牌匾。並且靠牆還立著一塊“先薯碑”,其上記載著陳振龍祖孫七代引種、推廣番薯的卓越功績。

長樂的人民後來還在青橋村興建了陳振龍紀念亭,以此來紀念引進甘薯的第一人陳振龍。

06

喝水不忘挖井人

處於21世紀的華夏兒女,再也不會感受到以前人民飢寒交迫的苦楚。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但回頭想想,我們如今富足的物質基礎,又何嘗不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農業史上的領軍人物,為我們所打下的基礎的?

所以珍惜我們當下所擁有的幸福生活,向那些為中國糧食發展產業,做出非凡貢獻的英雄致敬,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一代先輩陳振龍、袁隆平等人,

是他們的堅持和努力讓我們“大樹底下好乘涼”,讓我們遠離饑荒。

番薯之父:歷經萬難引進,養活千萬難民

請記住崇尚節儉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響應當下節約的號召,既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是提醒我們不忘偉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對古標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