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就是人性的真相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新導航

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推進,但人性卻一直留在原地,不曾有絲毫的改變。就如《三國演義》的開場白所寫: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人心也是隨著時代而輪迴的。每當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人性也會隨之變化,露出真正的面目。

總有人感嘆說:“人心不古”,其實是他們不懂得人性的真諦:人性如水,在東邊衝開缺口,它就向東流,在西邊衝開缺口,它就向西流。如果水流向乾旱的地區,那麼人性就是善的;如果匯聚成暴雨、洪水,那麼人性就是惡的。

所以說,人性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沒有流向東西方之分。但是,人性是有其本然規律的,因為人類有一套特殊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寫道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就是人性的真相

可見,人類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沒有絕對的感同身受。

但孟子他老人家不同意了,他強調“人性本善”,他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即: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如果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一般人都會有擔憂恐懼,繼而產生惻隱之心,然後施救。可是救人的動機,不是為了跟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為了在鄰里朋友間有好名聲,更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心理,只是單純的同情心、惻隱之心。

孔子不斷強調“仁愛”,孟子不斷強調“仁義”,他們越是宣傳什麼,反倒越是說明人類的本性當中缺少什麼。就如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

試問孔子為什麼老是講仁?不但孔子講仁,老子、莊子也講,可見我們這個民族不仁的太多,不孝的太多,所以他們才講仁、講孝

我們說人類冷漠也好,說人類自私也好,這都是人性中客觀存在的現象,幾千年都是如此。

可能,有人會說“助人為樂”。你看,當年韓信餓著肚子,一位洗衣服的老大娘看他可憐,於是好心給一碗飯給韓信吃。後來韓信發達顯貴了,用一千兩黃金來報答這位老大娘。

但是,這畢竟是屬於少數的例子,是為了鼓勵大家做好事而大力宣傳出來的。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餓著肚子,沒有飯吃,也沒有人會可憐的。

就如孟子筆下所寫:“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還有餓死的人”,又如杜甫詩句中所描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所以說,好心幫人,感同身受,這是人性當中難得的“真善美”,而那些冷漠無情的表現卻是真正的人性常態。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就是人性的真相

國外有人做過一個街頭實驗,一位明星裝扮成乞丐,苦苦哀求,沿街乞討,很少有人願意幫忙,全當視而不見。其實,這一幕如果出現在中國街頭,願意好心幫助的人也是絕少數。

這說明了什麼?他人的痛苦畢竟是他人的,與我們無關。就如魯迅先生所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如果說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那麼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暴君、昏君、以及亂世。就是因為亂世梟雄們不仁不義,不顧老百姓死活,一心只顧著自己搶奪地盤,所以他們對人間的疾苦視而不見。

西晉時期,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皇帝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